月内5只ST股摘帽首日平均下跌逾2%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5-19 浏览量:次
随着年报季结束,ST股成为市场聚焦对象,一些锁定退市,另一些则即将摘帽。5月19日,*ST海核股票简称变更为台海核电,日涨跌幅由5%变更为10%,迎来摘帽后的首个交易日。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5月份以来,先后已有*ST恒誉、*ST尤夫、*ST海核等6只ST股成功摘帽。
今年以来,往年大热的摘帽ST股偃旗息鼓,不仅预期中的大涨没有来临,反而大多数跌势明显。
联储证券总经理助理尹中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T股摘帽后集体遇冷的现象反映出,在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双重影响下,此前“炒小炒差”逻辑行不通,投资者风险教育走向成熟,市场投资趋于理性。
摘帽股集体遇冷
相关数据显示,从摘帽首日市场表现来看,截至5月18日,前述6只摘帽股中,除去*ST海核尚未开启交易外,3只下跌(跌幅均超3%),2只上涨,平均跌幅达2.09%。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从去年同期(2022年5月1日至18日)来看,共11只ST股摘帽。摘帽首日,11只中7只上涨、4只下跌。其中,5只当日涨停,多只由此开启多日连板行情,更有个股实现“八连板”。总体来看,11只平均上涨4.40%。
“过去的情况表明,摘帽股首日通常会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今年却出现了交易冷淡、股价下跌的情况,意味着投资者对于摘帽股的前景存在一定担忧。”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严凯文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尽管ST股成功摘帽,但其历史业绩和负面形象可能仍然对市场投资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投资者对这些股票的热情有所降低。
“摘帽股集体遇冷属于正常现象。摘帽只意味着符合最低要求,遇冷也意味着市场更加理性和成熟。”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出现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层面的优化。注册制下壳价值严重下降,退市新规后保壳难度大大提升,二者双重作用倒逼ST股提高经营质效。
严凯文认为,退市新规加大了保壳的难度,ST股需要更加努力来恢复业绩和财务状况,提高市场认可度,否则将触及终止上市条件。同时,退市新规的执行使得监管趋严,加强了对ST股的监管力度,信息披露、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这对于ST股来说是一种压力。
尹中余分析称,ST股摘帽的炒作逻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基于ST股摘帽后公司业绩转好,另一方面基于ST股通过并购重组改善公司基本面。但目前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不仅在于这些公司经营业绩难以短时间取得突破,还在于小市值公司在并购市场已被边缘化,壳价值严重下降,短期内难以利用资本工具来改善基本面。
ST股频现反复摘戴帽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8日,175只ST股中,57只存在摘帽后又戴帽的现象,占比达32.57%。
尹中余表示,在实践中,尤其是退市风险公司,改善基本面难度非常大。在退市新规实施后,触及最近一年净资产为负等财务退市情形,继而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后,通常在去年年报披露后,多在本年度的4月份、5月份,此时距离本年度结束还有7、8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必须在这些时间内把经营业绩做好,保壳难度非常大。若本年度财务指标仍达不到要求,就会被强制退市。
严凯文坦言道,ST股的反复摘戴帽往往反映了其经营状况的波动和不稳定性,这可能削弱投资者对于这些股票的信心,使得投资者对于ST股持续性的业绩改善产生怀疑。另外,反复摘戴帽可能增加ST股的经营困难。ST股在摘帽后需要继续努力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但反复摘戴帽可能会使ST股在经营方面分心。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能导致ST股的经营状况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增加了其面临退市风险的可能性。
尹中余表示,总体来看,回归价值投资是主流趋势,与境外市场相比,A股的ST股估值普遍偏高,投资价值并不大,普通投资者应及早远离ST股炒作,理性投资。
本报记者 邢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