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科技数码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国公民科学知识基准)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量: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撰文 | 今心编辑 | 下雪

1 科学素养定义要适合我国的国情

综合考察我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并对照国际上的研究情况,我认为研究和测定科学素养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历史坐标和差距,为制订科技政策服务,为提高科学素养水平服务。

因此,科学素养标准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国情,既能起到寻找差距的作用,又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我国有广大的农业人口,广袤的农村地区,悠久的农业耕作技术,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这么一个农业大国里,却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下降到2%——7%)的素养指标来衡量,结果当然就天差地远,而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在国际上可以相互比较。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如果为了比较而比较,那么这样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甚至不用调查和研究,凭直觉和直观判断就可以知道,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比美国差(用所谓的米勒体系),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进一步知道差多少而已,何况这个结果也不见得就是正确或准确的。因此,无论是对科学素养下定义、制定标准,都应该考虑国情这一前提和基础。

2 度量要适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潮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是用掌握的知识来衡量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水平,那么,今天还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很可能明天就不具备科学素养了。这样就会使结论很草率、很滑稽。

同样,在不同的时代,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在工业化时代,可能以人们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主要衡量标准。在电子化、自动化时代,仅有这个标准已经远远不够了,而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在科技经济全球化时代,素养的标准离不开对于信息技术和概念的理解、运用。

另外,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往往比仅仅掌握一些科学技术知识要重要的多。过去那种衡量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水平程度来决定升学、工作的考核标准,显然已经过时。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技知识、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召集有关专家编写中小学教育的《科学》课程,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不仅要掌握一定科技知识,而且要培养和树立自己的科学思想和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对国民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领导人都看中这一点,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美国更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开始研究,其“2061计划”主要就是针对教育体制改革而动员全国比较优秀的科学家参与的一项重要研究。

目前,该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版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科学素养的导航图》、《科学素养的设计》、《科学素养的资源》等著作。“2061计划”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该计划主要是针对美国下一代所提出的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未来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知识、思想,这些内容是应付未来科学技术变革所必须具备的,是未来科技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源泉。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哈雷彗星 图源:wiki

当时改革的目的也为了美国的少年儿童,也就是下个世纪的主人来设计和服务的,目标是到哈雷彗星下次“光顾”地球时,国民能够适应那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1985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下次再来的时间是2061年,故把该项计划取名“2061计划”。美国的计划有一定参考意义,科学素养的度量不仅要适合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具有未来思想,针对未来需要来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3 科学素养应该包括软科学素养

软科学素养也是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80%以上。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说明,科学技术再先进、再高明,也是由人来掌握来运用的,而如何运用这些科学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是(自然)科学技术本身的事,需要具有统筹、规划、调节、组织、预测等功能的软科学技术来实施。

随着硬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硬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增加,就越需要广大公众来决定其使用方向。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这样考虑科学素养的内涵,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避免技术错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偏颇的思想,总把社会科学等软科学、软技术当作万金油,只是到处抹抹,并不认为那是一门“科学”。在谈到科普的时候,也不把社会科学包括在内。但是,无数教训告诉我们,许多决策失误、许多重大的事故、许多灾难,正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组织、统筹造成的。对未来的把握、对科技发展的战略取舍等也离不开社会科学的运用。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不仅只是针对自然科学和硬技术而言,更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和相关的软技术。

制版编辑:下雪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cfinewmedia@163.com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素养标准

稿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