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现状)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量:

以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城镇化、社会保障、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洪群联:以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多依靠创新,服务业创新的重要性凸显。创新是服务业增强产业升级支撑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服务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服务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战略举措,也是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服务业创新的活跃度和水平持续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部分领域走在了全球服务业发展前沿。一方面,服务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业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服务业呈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态势。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服务业生产效率增长仍较为缓慢,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政策。二是要完善高素质、创新型服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源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持续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协同推进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建丽、李先军:找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优先着力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建丽、李先军指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保障大变局下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当前,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科学谋划,统筹发展与安全,找准优先发力着力点。首先,要夯实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民生保障托底工程。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实其民生保障功能,包括进一步补齐和有序更新交通、卫生、医疗、保育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城市基础设施等。其次,要筑牢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安全保障底盘。要切实关注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功能,夯实大变局下的基本盘,包括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安全可控水平。最后,要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数字经济引领功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适度超前、绿色智能,充分发挥其对数字经济的引领功能,包括加快推进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数字政府等的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

摘编自光明网

【王博雅: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博雅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扩大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围绕人的需求和发展,新型城镇化重在促使城镇建设更加优化,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此,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发挥新型城镇化重要经济引擎作用。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空间配置效率,实现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并以新型城镇化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节点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政策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并精准、有效地使用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增强农村发展实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此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通过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公共利益。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元春:更好提升社会保障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要求我们要考虑跨期平衡保障、收付一致的原则,同时还要保障分配再平衡,达到共同富裕的效果,还有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社保对于稳定经济的作用,也就是它的减震器作用。在经济高涨时社会保障的收入一般比较平稳,支出相对减少,会有一定盈余;在经济低迷时,社保相应的收入会大幅度降低,特别是由于一些政策调整以及经济持续下滑,企业破产等因素带来的收入下降尤其明显,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支出特别是应对失业的支出会有大幅度的上扬。因此,好的社会保障网会产生较好的经济缓冲作用,从而使周期平衡性变得更好。但是社保支出通过对消费的刺激而产生经济稳定的作用实际上是非线性的。由此,我们在启动社会保障收支进行逆周期调整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可持续的角度、中期的角度看,社保体系对于民生、对于社保救助中支出和乘数效应的提升有何影响,需要我们关注。第二,对于供应端而言,税负减免到底是减税好还是减费好,把握住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减税和减费对于社保体系建设而言是一种推进还是一种延迟,两种措施对最终财政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此外,一次性疫情补贴、特殊补贴和转移支付,它们的效果会不会比减费要好,都需要着重考虑。第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在经济缓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失业补贴、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可能在自动稳定器上的作用更为显著。

摘编自《北京日报》

【阿儒涵:构建有效的稳定支持机制,促进基础研究能力快速提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阿儒涵指出,在当前重要历史时期,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中缺乏有效的稳定支持机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基础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效的稳定支持机制,完善财政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将是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事实上,对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重要领域方向等实行有效的稳定支持是国际上在基础研究资助中形成的有益经验。据此,构建有效的稳定支持机制,完善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架构。在现有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架构内,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助端供给结构;另一方面,厘清执行端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执行主体在资助体系中的定位。第二,对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实行有效的稳定支持。稳定支持的内容不仅包括团队的运行经费,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研究经费及个人薪酬。第三,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特定领域方向实行稳定支持,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等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特定领域方向。此外,应进一步完善与资助机制相关联的科技评价、科研人员薪酬等制度设计。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以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