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怎么检查好坏)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量:次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非接触式红外人体测温产品成为市场上争相抢购的“香饽饽”,因其相较于传统的水银体温计,不需要接触人体、使用安全、使用周期长、响应速度快,能快速显示测温结果成为在疫情期间进行体温监测的标配工具,那么非接触测温是如何实现的,网上有大把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参考。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我们一年来的工作经历。
一,额温枪/手腕测温的方案
高力合科技只做了MLX90614ESF-DCC的方案,它是数字型测温传感器,官方精度在0.2°,配合软件优化和算法,一致性也比较好,优势在于免校准,简化生产,但是成本比较高,加上Melexis供货少和一些贸易商的推波助澜,价格波动太大,
使用这个产品需要注意的地方——距离,距离,还是距离,原因是它的FOV角度35° ,如下图原理,因此,如果让它的工作性能达到最佳化,需要测距传感器来辅助完成。解释一下:这个测距不是根据距离来补偿多少多少,只是简单的用来限定距离
二,远距离非接触方案
由于需求不同,产品定位不同,传感器的价格供货以及价格不同,高力合科技有调试过MLX90640BAA/BAB,MLX90641BCA/BCB,MLX90621BAA/BAB, MLX90614ESF-DCI, 海曼 5.0,海曼2.1,欧姆龙,评估了松下,众智等传感器,
三,针对市场遇到的问题,我们重点沟通交流一下
- 底板设计注意点: 通俗一点来说,传感器采集到的热辐射,是根据内部自身温度计算出来的,因此,它们的工作温度特别重要,尽量避开一些干扰,这里很容易进入到误区——机子发热怎么办,肯定会有影响的,好像是无解题。重点解释一下,避开热源对它的干扰,是尽可能的减小传感器本身前段和后端的差值,理解了这点,就明白为什么可以做内置了,嵌入到人脸机里面。
- 距离问题 这里先不讨论软件算法部分的调整,只交流硬件方面,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像素的D:S 比值,针对不同的传感器型号可以通过FOV角度和像素多少来计算,二是热辐射的感知能力。高力合建议范围设定做在30-80厘米,不同的型号不同对待,比如MLX90641BCA,MLX90621BAA, MLX90614ESF-DCI,欧姆龙等30-60为佳,Melexis小角度和海曼的设定在40-80厘米为佳,很多人说把以上这几个型号可以干到一到两米,当然,显示温度可以做到36点几,但是会引起两个问题,一是,低烧的人比如37.3-38°的,基本都被漏掉;二是,距离放远,周边的干扰会增加很多,误判会增多。
- 测温时间 速度提高,温度值的温度性和误差会加大,这里只解释下原因,可供参考,把传感器采样频率提高,它的底噪会上升,另外一个热源变化引起的温度上升和下降到稳定值也需要时间。
- 环境温度范围:这个是最头疼的问题,全球-20到40°的环境,很多地方都会碰到,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尝试,这里只交流一点,超过人体温度的环境温度,远距离非接触式测温已经失去意义,人体的热辐射已经没法被传感器探测了。针对低温环境的人体测温,保守建议还是得等,等到人适应这个环境再测试,这样准确率会高一些。如果一定要快速筛查出结果,就不能坚守37.3以上发烧,37.3以下正常,只能按照数学统计学的方式来做,在一群人里抽出温度高一些的,再让等待复检
- 热源干扰 这个也是比较操蛋的事情,由于终端使用场景的要求,很多检测设备需要装在户外或者正对门口。太阳一晒,玻璃,柱子墙壁等等,温度都比人体温度高,造成很大的干扰,还有太阳光通过大气层被吸收,散射、反射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光谱,对各个类型的传感器透镜有很大的考验,让传感器一天24小时非常稳定的测温,难度太大;高力合科技通过不懈尝试,能做到将周边的热源彻底屏蔽,但是,当头发,衣服被太阳晒热后,也会出现误判。
四,总结
- 远距离测温硬件解决方案:传感器选择小角度或者裁剪到小角度,将摄像头和红外阵列的FOV角度做映射,辅助取额头位置;
- 算法处理:动态-静态-动态,来判断屏蔽周边热源,针对低温环境,采用大数据模式智能筛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针对远距离测温的准确性,欢迎大家一起沟通讨论。
- 上一篇:张浩锋(张浩锋多大了)
- 下一篇:汇丰银行总部(汇丰银行总部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