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农田变良田的生态答卷——中国生态文明实践观察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6-08 浏览量:次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赵阳 程云杰 黎昌政 侯文坤)立夏二候“蚯蚓出”,冬至一候“蚯蚓结”。在中国农民世代传承的七十二物候歌中,蚯蚓是人们知农时、忙农事的信使。今年,小小蚯蚓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电捕蚯蚓,作为土壤破坏行为,将被严厉打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认为,小蚯蚓从民间物候歌走进官方文件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个生态共同体。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一环,蚯蚓数量增加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孔祥斌说,“严打电捕蚯蚓行为表明国家更加重视耕地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在微观层面的优化。”记者在调研时发现,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越来越注重从生态系统视角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他们认为,耕地保护不只是要守住数量底线,还要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增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将农田变良田,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小蚯蚓背后的大布局蚯蚓虽小,却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土壤蚯蚓也是中国土壤普查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多个部门联合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的问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曾就打击电捕滥杀蚯蚓行为、保障国家耕地和粮食安全提出建议。据他测算,一些电商收到的电蚯蚓机拼单量高达100万台,一年内可捕杀75亿只蚯蚓,相当于造成约375万亩土地失去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降解及营养矿化循环、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态作用。”孔祥斌说,一旦耕地中失去了蚯蚓,不仅会带来土壤板结化等问题,还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失衡。然而,由于蚯蚓可用于制药、饲料、鱼饵及液态肥料等领域,且人工养殖成本较高,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采用电击的方式对蚯蚓进行大量捕杀。“电捕滥杀蚯蚓对耕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会带来粮食减产等连锁效应。严厉打击电捕蚯蚓也是在消除威胁粮食安全的隐患。”李孝轩说。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认为,重视加强土壤生物保护说明中国不仅强调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还要确保耕地的生态健康,做到量质齐抓。“如果蚯蚓都被电捕完了,就算18亿亩耕地都还在,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耕地的生产力将受到重大影响。”他说。小秸秆蕴含的大保护芒种刚过,玉米进入关键成长期。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新凯对今年的收成满怀信心。“以前能明显看到土壤变黄,经过风吹水蚀出现退化,种出来的庄稼质量也下降了。”赵新凯回忆说,采用秸秆覆盖耕作方式后,经过两到三年,土地肥力就体现出来了。每到秋收,新巨强合作社的农户们都会利用专业机具把秸秆覆盖在作物间隙,等到第二年春天无需翻地起垄,可直接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玉米。据介绍,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采用这种保护性耕作的土地每亩减少化肥使用约7公斤,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可能更高。“黑土又回来了!”赵新凯激动地说,“保护性耕作方式有效阻止了土壤退化,的的确确有利于粮食生长。”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区产出的粮食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4,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去年8月正式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法提出“用养结合”等原则,提倡因地制宜推广免耕、少耕、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秸秆覆盖、粉碎深埋或翻埋、过腹转化等还田方式来提高黑土地质量。赵新凯说:“秸秆再利用为提高黑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耕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功不可没。”按照《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预计到今年年底,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增加到9000万亩以上。小生态链孕育的大前景今年初,农业农村部提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等措施,作为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在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处基地里,绿油油的娃娃菜苗成排成行。合作社负责人李鹏兄弟俩多年来不断探索有机种植的路径,逐步形成了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滋养土壤、以销售剩余的菜叶养殖白鹅的有机生态循环。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为了增加土地肥力,位于北京密云的绿火生态农场将有机种植生态链进一步扩大。农场与周边乳制品厂合作,将过期的牛奶等乳制品进行发酵,生成富含植物蛋白的土壤有机肥还田,并从附近的养牛场收集牛粪发酵生成的沼渣用于培养土壤。同时,农场将自己种植的有机蔬果的秸秆粉碎发酵生成肥料,将农场产出的废弃物“变废为宝”促进有机种植。“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原有机的种植方式,使农产品回归自然口感。”农场负责人侯彬彬介绍说,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有机蔬果销售火爆。去年,农场在北京开设的销售门店从2017年的4家增加到6家,销售额增长了近6倍,目标客户也日趋多元,从以备孕女性和年轻妈妈为主拓展到老年人、年轻人群体。在孔祥斌看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向健康饮食转化,而健康的饮食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土地。以健康土壤为核心构筑的有机生态种植链在满足人们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协调而不是控制。养好土、做好生产管理,最终的产品一定是更可持续、更高产以及更健康的。”北京顺义分享收获生态农场负责人石嫣对农田变良田深有体会。“生态有机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产出更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产量不以土壤肥力为代价,是真正可以持续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生产方式。”石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