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亚洲最高、租金也在暴涨,新加坡还是那个中产移民天堂吗?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6-22 浏览量:次
新加坡的房价已居亚洲第一。 研究机构城市土地学会(UrbanLandInstitute,ULI)日前发布的《2023年ULI亚太住宅可及性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新加坡私人住宅价格中位数为1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56万元),位列亚太地区各大城市房价之首。新加坡房价在2021年暴涨10.6%之后,2022年继续大涨8.6%。 同时,新加坡2022年的租金中位数高达2586美元(约合人民币1.85万元),同比上涨了30%,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的。 报告指出,大批海外移民涌入,是新加坡房价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新加坡作为热门移民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他们在当地大量购房置业,理所当然地,也让这里的房价和物价一路飙升。 “我们只有350万新加坡公民,但是却有数十亿人想要排队进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这么说过,毫不掩饰新加坡对移民者的吸引力。 但现在看来,海外移民的涌入,不仅是带来热钱,也给楼市点燃了经久不灭的大火。 再这么涨下去,新加坡也许会成为“富豪的天堂”,但却可能让更多的中产望而却步。 普通人不买房、富人抢豪宅 新加坡人发现,买房比原来更难了。 今年,新加坡房地产销售平台PropertyGuru针对本地购房者的调查报告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去年下半年房屋价格“昂贵”或“太过昂贵”,37%认为自己“似乎”或“肯定”买不起房子,两个数据都比去年分别高出15和12个百分点。 正因如此,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已经考虑将购屋计划延后,有24%的人甚至考虑放弃购屋。 一方面是本地人抱怨房子越来越难以负担,另一方面则是豪宅越卖越好。 根据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研究(Knight Frank)6月5日发表的报告,新加坡在今年第一季共有37间超级优质豪宅售出,总交易额达5亿7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1.3亿元),其中价值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33万元)以上的超级优质豪宅交易量比去年第四季多了8个,交易额环比增41.6%。这些豪宅的平均售价为156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1亿元)。 新加坡媒体表示,这些豪宅主要买家都是来自海外,包括美国、马来西亚等。 而对于那些买不起房的普通人来说,在新加坡租房也不便宜。 不少网友抱怨,从前50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64万元)可以在新加坡中心区域租到一套很好的房子,现在70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3.07万元)也不一定能租得到,要是想住高级公寓,租金可能得高达115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6.08万元)。 就连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组屋,租金也在涨。 新加坡建屋官网上,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成保路上一套4房组屋,月租已经高达62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3.28万元),再创纪录。 由于房租飙涨,很多进驻新加坡的外企员工也表示负担不起,一些外企打工人甚至抱怨:租金再不降,我们就要走了! 加税有用吗 新加坡政府早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事实上,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新加坡在2021年12月宣布,调高外国人在新买房的额外印花税税率:只要买家是外国人,不管在购买第几套房产,需交给新加坡政府的额外印花税皆从20%增加到30%。 彼时的新加坡财政部长表示:“我们不希望新加坡和外部的投资者大举投资房地产,导致房价脱离经济基本面。这样一来,很多新加坡人可能会觉得房子没办法负担得起。” 尽管如此,依旧无法阻挡外国买家的热情。 数据显示,2022年前8个月,新加坡外国买家交易房产总量约14000套私人公寓,主要外国买家群体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地。 2022年9月,新加坡政府又宣布了新一轮楼市降温政策,将总债务偿还率和每月偿还贷款比率的基准利率上调0.5%,私人住宅由3.5%上涨到4%,非住宅类则从4.5%增加到5%。 然而效果有限,纵观整个2022年,新加坡的房产市场十分火热,外籍买家购买房产的比例仍在逐步增长。 外国人在楼市爆买,本地人不堪重负。 今年4月27日,新加坡政府再度出手,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公告称,将外国人购房印花税从30%翻倍,提升至60%。 这意味着,外国买家若要拿下中位数价格为1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56万元)的住宅,必须缴纳72万美元的税(约合人民币514万元)。 这也使得外国买家在新加坡购房的税率,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如果不加以控制,房价可能会超过经济基本面,从而带来相对于收入的价格持续上涨的风险。”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公告表示。 然而,有机构分析认为,政府的调控作用可能有限。全球房产科技公司居外IQI集团联合创始人安萨就指出,新加坡近年来的高房价,早已经淘汰了一批外国中产买家,留下来的高净值人群,不会因为再增税30%而改变购房决定。 “他们(外国买家)有的是钱,不管你多增加几倍,他们都有钱拿过来的。”一位新加坡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打工人是没可能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