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经济,从“头”做起(小商品 大产业④)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7-03 浏览量:次
许昌市景。 许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工作人员在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制作假发。 瑞贝卡公司供图
瑞贝卡公司的办公大楼外景。 瑞贝卡公司供图
在许昌一家发制品企业内,模特展示新产品。 资料图片
“屏幕前的朋友们,这款假发颜色自然,可以水洗,方便打理。”在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的发制品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女主播刘茜面对镜头,正讲解手中的产品。她动作娴熟,肢体语言丰富,几分钟试戴了10多顶假发。
在许昌,同刘茜一样的假发行业相关从业者已超过30万人。目前,许昌拥有发制品相关经营企业4000多家、产品种类3000多种,销往约12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市场份额60%以上。2022年,许昌发制品累计进出口额达179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传统手艺,源远流长
“携许泉发盛名别故园愁绪安在,沐新时代春风走富路从头再来。”夏日,大雨过后,记者走进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泉店社区,路边牌坊上的一则楹联十分醒目,许昌发制品产业发轫于此。
许昌县志记载,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许昌人就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假发道具,用于戏剧演出。清朝末年(上世纪初),德国商人亨特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收购妇女的头发,经过加工后销往欧洲获利。
泉店村本地商人白锡和瞅准商机,与亨特合作,开设了许昌第一家发庄——“德兴义”发庄。在白锡和的带动下,泉店村村民纷纷走街串巷收购头发,并渐渐掌握头发加工技艺:用篦子、镊子等工具将头发一丝丝拨开、理顺,再按不同长度分档次扎把,取名为“档发”。
“德兴义”渐渐门庭若市,山东、安徽等临近省份的头发都卖到许昌制作档发,化庄村、小宫村等临近村庄纷纷也发展起档发制作行业。
20世纪60年代,许昌发展为国内的假发代加工中心。改革开放后,许昌人抓住机遇,前往全国各地收购头发。
“上世纪80年代,街道两侧都是买卖头发的吆喝声。”今年67岁的泉店社区居民朱书坤介绍,在他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头发的生意,“房前屋后甚至马路边都堆满了头发,时常有外国人来到村里求购假发。”
泉店社区的李国强,高中毕业后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头发。李国强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烫发和染发还没有流行,质地上乘的头发最高能卖到上千元。后来,当地从事头发收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发质好的头发难以收购,他就乘火车去全国各地收购头发,经常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不少同行还走出国门收购头发,平平常常的头发为我们带来了致富的契机。”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发制品市场的70%以上。依托当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这份“小”生意使许昌人一步步走到了世界前端。
“最高峰时,许昌头发收购从业者超2万人,他们就像搬运工,把世界各地的头发汇聚到许昌的不同村落,再加工成假发卖到世界各地。”许昌市发制品协会秘书长王喜祥介绍,许昌发制品行业经历了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由档发到产品、由单一品种到系列产品的转变。
截至目前,许昌市常住人口约438万,而发制品行业直接从业人口就超30万,平均每15个人就有一人从事发制品产业。
创建品牌,制定标准
走进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上的瑞贝卡假发专营店,各式假发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我们店面推出定制假发的服务,很受消费者欢迎。”店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瑞贝卡在郑州开了多家分店,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把品牌打响了,顾客也放心。”
“瑞贝卡”创始人郑有全出生于许昌市建安区小宫村,因家中世代制作假发,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学会假发制作。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涉足档发加工买卖行业。
许昌假发行业兴起后,外商开始陆续在许昌建厂,从郑有全这样的档发生产经销商手里收购档发,精加工制成假发头套后再销售,获取高额利润。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郑有全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向外商提供原材料,挣点辛苦钱。于是,他萌生了制作假发头套、延长产业链的念头。“在档发基础上精加工制成的假发头套,身价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我们为什么不去制作假发头套呢?”郑有全说。
假发头套虽是小商品,但制作工艺复杂,有50多道工序,批量生产还需机器支持。三联机是制作假发头套的必要设备,国内只有青岛的几家假发制作厂有这一设备。郑有全奔赴青岛反复打听,最终寻到了一位从当地假发制作厂退休的老师傅。他拿出纸笔,虚心请教,请老师傅为他绘制出三联机结构的草图。郑有全揣着这份宝贵的草图,连夜赶回许昌,寻找机械制造厂制作三联机。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在1990年底,郑有全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制作出许昌第一台三联机,机器下线后马上投入到假发头套的生产中。
随后,经过交流学习,瑞贝卡公司掌握了“档发—色发—工艺发”的一整套工艺技术,打破外商设置的设备、技术等诸多壁垒。如今,瑞贝卡公司的产品销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海外。
许昌其他发制品从业者也纷纷办厂,打造自己的品牌,本土假发制造品牌在许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许昌的发制品企业纷纷在国外开设分公司,走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伴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不断完善,许昌市发制品产业蹚出了一条从原发集散地到代加工厂再到掌握行业话语权的道路。
目前,“许昌造”发制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超40%,在非洲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70%以上。
但长期以来,发制品产业生产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导致许昌发制品企业产品档次低、质量不稳定、对外出口互相竞价,阻碍了许昌发制品产业做大做强,亟须行业标准来规范发展。
为此,瑞贝卡公司创建了一整套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1998年初,瑞贝卡在同行业中率先进行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瑞贝卡公司联合河南省质检、发制品协会以及龙正、瑞美、森源等省内外200多家发制品生产厂家,制定发制品行业五项国家标准,并通过国标委审核颁布实施,成为国内发制品行业唯一的产品标准,使发制品行业在检验、海关出口、解决贸易纷争等多方面实现了有规可依,为提高中国发制品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统一应对市场的能力发挥作用。
今年3月,许昌市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发制品通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外发制品通用技术规范方面的空白。
拓宽销路,产品迭代
在许昌市建安区富鑫发制品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一片忙碌。工人刘清香正在进行织发作业,她熟练地将乳白色网帽抻在假头模型上,左手将头发放在网帽的细缝上,右手指捏紧一根笔芯大小的钢针,上下游走,黑色头发渐次镶在网帽上。很快,一件制作完成的假发头套顺利下线。
2003年,富鑫公司董事长吴莉来到许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从事发制品生产与销售。“通过空运,我的产品5天就可以送达美国客户,一周就能送到欧洲客户手中。”富鑫公司依托线上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平台和国内电商平台销售,去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从走街串巷收头发到依托电商“卖全球”,许昌的“一缕发”借助互联网技术,焕发出新活力。
目前,许昌发制品企业数量占全市外贸企业总数的67%,90%以上的发制品企业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仅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平台上,许昌就有450余家发制品店铺,年交易额在3亿美元左右,日发包裹2万多单,占平台发制品交易总额的80%以上。
海外市场表现出色,国内市场同样供不应求。
“这几年,假发产品悄然发生变化,国内年轻消费者对假发需求不断增长,不同发制品在电商平台都有相应的顾客群。”瑞美真发副总经理陈丽介绍,随着消费观念不断变化,国内假发市场细分度越来越高,“消费者需求迥异,现在的假发,除了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还要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和装扮的需求。”瑞美真发是一家扎根许昌23年的假发生产企业,近年来,瑞美真发深入市场调研,抓住国内细分用户群体,推出空气刘海、垫发发片、高马尾等一系列新产品,尤其是去年推出的一款新颖、时尚的空气刘海产品,销量达到几十万件,盈利数百万元。
销路畅通,产品迭代,推动许昌发制品产业从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小型产业集群,成长为一条占据全球六成假发生意的产业带。
许昌市已建成4个跨境电商综合园区,规划建筑面积为20多万平方米。其中,建安区集“园区、孵化器、金融”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园区,是国内第一个集全球假发分拨中心、智能物流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及供应链于一体的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基地。成功获批的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会址永久落户许昌的发制品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已成为推动发制品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发制品产业是许昌市拓展贸易渠道、优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转型的新亮点、新动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引导全市发制品电商企业做优品牌、做强产品、做好服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的赛道上实现争先进位。”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