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b交易模式(币圈打新,OK Jumpstart来袭)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1 浏览量:次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小编:记得关注哦
文章来源: 深链科技
文:不亮
币圈打新潮持续火热,继币安、火币、KuCoin等交易所上线新型通证销售平台后,今天,OKEx实用型通证销售平台OK Jumpstart也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
面对层出不穷的脚本外挂,OK Jumpstart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为OKB赋能?
OK Jumpstart来袭
币圈打新狂潮,币安打头阵,火币接力、OKEx呢?
围观了币安、火币的“拉盘技”,所有人都对OKEx的实用性通证销售平台翘首以待,并且好奇OK如何解决投资者最关心的“公平”问题,让OKB的长期者享受权益,而不是沦为投机团队的羊毛。
伴随着这样的好奇与等待,OKB连续大涨,7天涨幅超过42%,30天涨幅更是超过140%。
4月2日,尘埃落定,OK正式公布OK Jumpstart细则。
或许是吸取了其他交易平台抢购模式的经验教训,在规则上,OK更注重两个字——公平。
根据规则,OK Jumpstart将以预约中签方式进行token销售,销售过程包括预约、中签统计、结果公示三个环节,仅OKB持有用户可参与。
预约前7日,每日持仓至少500个OKB,否则不能参与预约;连续持有2500个OKB可获得最高中签率。预约前7日,连续持有500个OKB,可获得中签系数1;连续持有1000个OKB,可获得中签系数2;连续持有2500个OKB,可获得中签系数5。
预约时间为30分钟,时间截止或达到超额预约上限后,预约环节结束,进入中签统计环节。
总结起来就是,中签概率和持仓数量直接挂钩,持有OKB的数量越多,中签概率更大,但设置了一个界限,最高中签倍数为5倍。
不同于拼手速的抢购,凭持仓数量获得中签资格,这是一种类似于摇号的机制,和股市打新有异曲同工之处。
用区块链世界的共识机制来比喻,持仓摇号的机制就类似于POS(proof of stake),即权益证明。
依据各人持币权益来达成共识的机制,它要求用户证明自身拥有平台币的数量和时间,然后分配相应的权益,这个逻辑其实很合理:如果你连交易所的平台币都不想长期持有,你又凭什么去获得交易所的权益?
而抢购机制就类似于POW机制,工作量证明,抢购即“挖矿”,谁速度快,谁就率先获得“出块奖励”,但差异在于,当大多数人还在用鼠标抢购时,专业的抢购团队已经在使用“外挂”,这就好比用个人电脑和ASIC矿机拼挖矿效率,用冷兵器对抗火枪大炮,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对抗。
是抢购还是摇号,是POW还是POS,本质还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对于那些专业的工作室而言,显然更喜欢抢购模式,多个账号,投入少量的本金,搭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把这种团队薅羊毛的行为比作51%攻击的话,持币摇号这种POS机制无疑提高了产生51%攻击的门槛,专业的羊毛团队技术手段失灵,只能靠增持OKB的方式来增加胜算,而这也会推动OKB价格上涨,对于散户也是利好。
至此,继币安和火币之后,OK的战略布局也基本明了。
在OKB上线一周年之际,OKEx高调发布了包括公链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等五大生态计划,OK Jumpstart也仅仅只是生态布局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变化在于,OKB在分红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回购机制。与此同时,锁定在OK Blockchain基金会和运营团队手中7亿枚OKB,解锁期延迟至2022年。
这相当于是在限制流通量的同时,增加了OKB的权益属性。
“分红是股份权益,回购是债券收益,分红加上回购就是双重权益“,正在看中了这样的权益增加,公告发布后,散户李九大胆重仓OKB,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此外,他还有一套自己的投资逻辑。
“现在交易所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其他交易所都发力之后,OKEx肯定也不会落下,并且整体估值较低,毕竟币价现在就是交易所的脸面“
可以预见的是,交易所与平台币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打新潮能够持续多久
“美团骑手吗?我的外卖什么时候可以到?”
“先生,如果十分钟后我抢到TOP,你的外卖永远不会到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调侃币圈打新热潮的段子,但足以看出投资者对币圈打新的关注与追捧。
无论你是否喜欢这种由平台背书的打新模式,币圈打新和股市打新一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热潮,用少量资金,撬动高额收益,谁不愿意呢?
对于此类模式,众人爱恨不一。
最近,Vitalik在社群中针对“怎么看IEO问题”这一问题时表示:“IEO Aren't IEOs just lCOs on an exchange? So IEOs feel like a step backwards.”他认为IEO是交易所上的lCO,是行业的倒退。
然而,分析师小九并不同意V神的观点,在他看来,此类打新活动其实是行业在自救,是熊市背景下,交易所和项目方为走出困境,不得已的产物。
“市场环境太差,很多项目担心破发,宁愿装死,也不愿意上二级市场。现在项目和交易所深度绑定,并且往往有投资关系,所以交易所的通证销售平台本质上是利用交易所本身的信用为项目方背书,降低token单价,用一种变相补贴的方式制造流量热度给交易所获客,并让项目token可以分发出去产生流动性,类似于商场做节日活动,打折促销。“
但对于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小九看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后面究竟会怎么样,从短期来看,币圈打新看的是交易所的流量和能量,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想要成功,最关键的还是要看项目本身。
如果哪一天某个上币项目崩盘,对交易所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这只是提供了一种由交易所背书的销售模式,考验的是交易所对优质项目的挖掘和培养能力。
打新狂潮下的阴影
币圈打新潮下的财富效应,让人痴迷,但由于参与机制的设定,这沦为了少数人的狂欢,大多数人只能观望眼馋。
“我恨死(币圈)打新了,抢购太凶残,每次都抢不到,项目抢购还没结束,平台币竟然跌了10个点。”,张亮自称是被币圈打新伤透心的人,他相继参与了三次抢购,每次都是抱着暴富的希望,最后只留下失望和亏损。
与此同时,他又对抢到额度的人,羡慕不已,毕竟对于他这样的工薪阶层而言,中签一次,抵得上几个月工资。
事后,因为和朋友抱怨,他才发现了玄机所在,他是靠手抢,而有的人靠脚本抢购,根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BTT5倍,TOP10倍……这样惊人的涨幅不断吸引人和资金涌入,一条围绕着IEO的产业链从无到有,就此诞生。
在这条产业链上,一是KYC产业,二是外挂产业。
为了合规,一些交易平台往往存在投资者限制,需要KYC认证,KYC产业应势而生,许多人看到了机会,从东南亚等国搜寻KYC资料, 给国内投资者做KYC验证,深链财经了解到,一个人靠给人做KYC验证,一个月赚了接近9万有余。
其次,一些技术团队也在其中嗅探到了机会,利用技术优势,制作网页插件自动抢购,降维打击。
他们通常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准备几十甚至上百个账号,为抢购额度专门部属光纤,搭配网页插件,如同互联网金融黄金时代的薅羊毛大军,流窜在各个平台,他们成为了币圈打新的最大赢家。
交易所也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及时修补,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机器人到最后依然成为了币圈打新的主角。
如何尽可能保证公平,将权益真正回馈给平台粉丝成为了摆在所有交易所面前的难题。
如今,OK已经给出了它的答案,这份答卷最后能得多少分,最后只能由市场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