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交易APP安全下载地址(〖纪实〗穿越时空的温暖之三)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1 浏览量:次
原创:李庆洪 文史探微
五
(接上期)应谭广先生邀请,扫墓后第五天,我与妻子拜访英国四邑总会馆。会馆设在利物浦唐人街中国城内,这是英国所建立的第一个唐人街,也是全欧洲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入口的牌坊也非常有名,不逊于伦敦或曼彻斯特的牌楼,高达15米,由利物浦的姐妹城市上海市设计并建造,它标志着欧洲最早的利物浦华人社区新的开始,也成为利物浦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最重要的是,由英国伙伴公司通过乐华坊伙伴公司拨款建立的中式牌楼,是利物浦市对华人社区为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一个认可。利物浦是英格兰西北部的一个著名港口城市,英国第四大城市,第二大贸易港。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699年,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船进行非洲航行。利物浦是英国最早的船坞,十七、十八世纪航海世代开始的时候,随着船坞启用、奴隶买卖、前往新大陆的移民涌入,利物浦开始繁荣发展,城市的建筑也大多建造于大航海时期,这也是大英帝国最繁荣的时期。
穿过牌楼,不远就是致公总堂,谭广先生早在此等候,向我们介绍道,致公堂1901年在利物浦诞生,是欧洲第一个华人社团,而孙中山本人也于1904年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致公堂,就是后来在大陆的致公党。孙中山与利物浦也颇有渊源,1896年9月30日中午,孙中山第一次抵达利物浦,并于当晚9点50分,乘火车到伦敦。10月11日,当他走到伦敦西一区波德兰街49号清政府驻英公使馆门口时,被他们强行挟持推进使馆内。这就是著名的“伦敦蒙难事件”。孙中山第二次来到利物浦,是1910年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后,留英同学湘人杨守仁欲返国助黄兴密谋再起革命,因病阻行,悲愤至极,自沉于利物浦海边。孙中山收到其遗书后从伦敦赶赴利物浦,力主为杨守仁建碑,以资纪念。孙先生称“杨先生是革命党人,目前座中各人……我们全是革命党人。目前在利物浦的中国同胞,一千数百人,也几乎尽是革命党人。”由此可知,在辛亥革命成功前,英国利物浦已经成为了革命基地。杨守仁去世后,旅居利物浦的华侨于次日召开追悼大会,以彰义烈,并将其遗体安葬于利物浦的安菲尔德公墓。我们祭扫华工墓后,谭广先生曾带我们到致公堂先辈纪念碑和杨守仁墓前鞠躬致敬。看到杨守仁墓地矗立有一尊纪念碑,纪念碑上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纪念碑下一块用花岗岩制成的底座上,刻着英文墓志铭,经子岚翻译,得知是“中国烈士为政治思想而牺牲。杨守仁1910年8月5日逝世,享年四十岁”。
离开致公堂,来到四邑总会馆,在馆前驻足观瞻,这是一座红砖楼房,门楣上金色大字“四邑总会馆”,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大门两边是镌刻鎏金的对联,上联是:四座满高风暂息鹏程安步履,下联是:邑人多旧雨遍留鸿爪印山川。谭先生介绍说,现在的馆址是第二处,也有60多年历史了。英国早期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广东四邑,所谓“四邑”是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县市的总称,在广东省的西南面四县地方毗邻,均是濒海的地方,地狭人稠,耕地不多,语言与习惯相同。基于上述原因,所以这四县的人民不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 都是有组织的。民风淳厚俭朴、刻苦耐劳,富有冒险精神。十九世纪中,中国海员被卖到英国,当时利物浦是世上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因此他们都在该港上岸,稍有积蓄的华人海员开设洗衣店;至1920年,当地华人洗衣店已有近百家。
谭广先生祖籍台山,小时候在香港长大,十几岁来到利物浦,投奔其祖父。与谭先生交流颇有困难,他平常操着一口浓重的粤语,对我尽量讲“国语”,我基本能听懂一半,好在廖太和子岚及时赶到,充当了翻译。谭先生的祖辈也是开洗衣店维持生计的,馆史载:“以英国当时华侨所操的行业,除洗衣馆外,实无别项工作可做,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语言不通,另方面没有足够的财力, 洗衣业在那时还是萌芽时期,所以洗衣要凭双手去做,以这样古旧的方法去换取别人的金钱,所得能有多少,实不难想象,因是故在一小型洗衣馆内,往往住上四五人,或七八人不等,薪金微薄,学徒周薪三五司铃,正式熟手工人也一镑至镑半而已,每天工作十七八小时,工作之苦,又岂是局外人所能知之万一,有些更是小到无可再小的小型洗衣馆,自耕自食,形单影只,时人戏呼之为庙祝公,我邑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在此可见一斑,如遇公众假期或圣诞佳节,通宵工作,比比皆是。”为了同心协力、互助互励、求存图强,于1906年成立了“英伦四邑总会馆”。经过120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会员600多人,基本上靠自力更生维持生存,声誉日隆,对华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充满活力的华人地缘社团。特别是会员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组织募捐支援国内抗战等壮烈的历史和感人事迹,被传为美谈。
进门是狭长的过道,一层既是活动室,也是阅览室;二楼会议室,墙上正中高挂孙中山先生像;各种奖杯、锦旗、总会馆历任主席及就任时的照片整齐摆放或悬挂。为表彰四邑总会馆在中英人文、历史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起到的坚固桥梁作用,英女王曾荣封其志愿组织奖最高奖项,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特颁授“和谐侨社”称号奖项。谭先生担任英国四邑总会馆主席已经20余年,是历届最年轻的会长,也是就任时间最长的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四邑总会馆成为一个有作为、有地位的社团,为会员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将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及价值观教导给下一代。谭广先生用他的智慧、才能及无限的精力,不断把华人社区的服务和生活质量提高。他今日得到的成就积极影响了下一代,堪称新一辈华人的榜样。利物浦市政厅于2016年5月9日举行“利物浦荣誉市民奖”颁授仪式,谭广会长继2015年得到英国杰出公民勋章之后又获此殊荣,这亦是当地首个华人所取得的奖项,为利物浦全体华人增光添彩。
六
2019年春节前夕,我返回淄博,立即着手查询工作。我想,第一步想办法找到三位华工的籍贯,满足谭广先生和子岚提出的能够为他们竖立中文墓碑的愿望;再进一步寻找五位华工的亲人。当时在山东招募一战华工,有威海卫、青岛和周村三个主要的招募点。招募山东人,是因为山东人人高马大,吃苦耐劳。我分析,既然已经明确了有两位华工籍贯是潍坊临朐和安丘,其他三位可能不会再是潍坊人了;周村招募点的名单中也没有,那么,极有可能是威海和青岛招募点的。首先通过淄博市外侨办联系了山东省华侨会馆,邢红霞主任说,我们去年11月曾在伦敦、利物浦举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还不清楚利物浦葬有五位山东籍华工,省里也没有完整的名单。我又分别给青岛市侨办和威海市博物馆写了信,从邮政局发出。不久,接到电话,青岛市侨办请市档案局根据掌握的名单进行了一一比对,没有相似的;威海博物馆答复,名单不全,因为当时赴欧洲的途中,在香港丢失了部分名单;就现有名单,没有找到。
因一时难以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妻子提议通过网络传播,依靠民间力量寻找,我对此并没有信心,也怕招来电话骚扰。我虽然勉强同意了妻子的提议,还是建议她给《潍坊晚报》打电话,通过媒体寻找。妻子写好“为一战期间客死异国他乡的山东籍劳工寻找家乡和亲人”一文,我修改以后,就群发了。没想到,几天时间转发不断,各种信息涌来。赴法华工后裔、农工民主党淄博市周村区副主委李俊卿主动与我联系,说他早在2004年前就在他的村里为一战华工立碑纪念;并告知我南开大学历史系教师张岩从事一战华工历史研究十余年,掌握历史资料丰富,为我引荐请他帮助。很快就与张岩老师加了微信,说明了诉求。李俊卿还介绍了华工后裔、淄博六中高希禄老师,六中是我高中母校,上学时就知道高老师。有张很著名的一战华工照片,几位华工正在运输枕木,前面拉绳的人就是高老师的爷爷,曾被媒体、出版物多次登载; 法国学者马骊女士的新著《中国与大战》,今年四月将由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出版社出版,封面正是这张照片;马骊曾于2010年8月来周村采访高老师的父母,我想书中该有记述。高老师转发了我朋友圈中的文章,随即有青岛的第四代华工后裔鞠孝兵通过高老师与我联系,想寻找他的曾祖父鞠星垣。据介绍,鞠星垣,祖籍原临朐县青山乡鞠家河村。约1917年至1919年在英国一家医院工作,有可能是华工医院,要求不能与外界接触。鞠星垣当时与医院院长关系密切,回国后,院长来北平办事,又联系鞠星垣一同回到英国。大约1937年回国一次,动员全家迁英,全家无人同去,独自一人回英国后至1975病逝。病逝后,其后代从英国汇丰银行汇款3000元至中国家人。期间听说在英国又有结婚,并育有后代。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个例,我进一步与鞠孝兵交流多次,尽可能了解更多情况。鞠星垣1917年赴法前已经结婚,并育有三个儿子;回国约半年后返回。据他大爷回忆,应是1958年左右去世,1964年收到1200元汇款。鞠孝兵曾通过张岩寻得鞠星垣的英文缩写姓名,与家中收藏的鞠星垣留下的桦木箱子上的英文姓名缩写完全一致。鞠孝兵通过在英国的留学生用这个缩写姓名,找到了鞠星垣的华工编号为23776,但没有其它信息了。我告知女儿,女儿试图通过婚姻登记查询,但没有查到,估计是用英文名登记的;又查询旅行记录,终于找到鞠星垣与所谓“院长”的信息:鞠星垣,英文名 Chu Hsing Yuan,找到两次出行记录,分别是1926年和1931年,年龄分别是40岁和45岁,由此推断出生于 1886年,职业均是以格雷医生的随从(仆人)出行。格雷医生,英文全名 George Douglas Gray,医学博士,中校头衔,获得过司令勋章(CBE),曾任职于北京的英国慈善医院(the British Charitable Hospital in Peking)。英国的工作地址有两处:白金汉郡和伦敦市中心。据记录,曾经去过爱丁堡,鞠星垣随从。随后发来英文原件,显示鞠星垣住在格雷医生家里。鞠孝兵得知信息,激动不已。不久,女儿又通过查询档案,找到了鞠星垣的死亡记录:鞠星垣因食道癌扩散,于1948年6月4日上午11点20分死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Leith 医院;夫人姓名:李氏(Li Shih)。经过核对,确认无疑,否定了过去鞠家几十年来关于鞠星垣的各种信息。
话分两头,3月17日,妻子给《潍坊晚报》打电话,接电话的记者赵春晖表现出极强的新闻敏感性,立即答应采写刊出。果然,接近一个版面的“华工孤眠海外,期待亲人现身”的图文报道,第二天就见报了。可惜的是,到了资料上说的刘凤祥的家乡安丘郑家河村,村支书说,村里没有姓刘的。华工中有这样的情况,即有的大户人家派出自己家的长工代工赴欧,不知刘凤祥是否类似。临朐咸富楼村打听到一个一战华工,其直系后人说,姓名不叫郭德祥,叫郭德峰,家里人只知道他去了欧洲,生死不明。因在开车,没有细说,之后没有了下文。但是,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特别是网络媒体,像搜狐、网易、新浪、中国侨网、美国侨报网、58同城(曼彻斯特、爱丁堡、挪威等)、欧亿平台、华人头条、中国山东各地市网等,还有一些国家的华人网站也有链接,寻找在继续……
妻子通过一份格雷戈里•詹姆斯根据英联邦战争墓地委员会(CMGC)的原始统计和对华工墓碑的核对结果编辑而成的《一战英招华工死亡名录(1917—1920)》,比对出“范传胜”,应为“范全升,山东沾化人,1918年1月25日死于英格兰”。其他人的记录为:“郭德祥,山东临朐县人,1918年7月6日在英格兰死于风湿热发热;Guo Qingshan(郭庆山),死于英格兰,日期未知;刘凤祥,山东安邱人,1918年8月9在英格兰死于胃炎;Sun Zhensheng(孙成生),1917年9月3日死于英格兰。”比对子岚提供的名单信息,可以相互补充、印证。这样,就剩下两人不知籍贯是哪个县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