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股票基金

伊利股份股吧(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量: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连横合纵,布局全球。如果说中国乳品行业的竞争是场全程马拉松,那么在马拉松前半程,蒙牛成功超越伊利,在马拉松后半程,伊利发力重新超越蒙牛。伊利反超蒙牛的案例几乎可以列入中国经典的商战,当然如果你在早年买任意一家公司的股票,你的收益都会非常好。

为什么想要看看伊利呢?其实是想着自己喝了十多年的伊利牛奶,在出国前几乎是每天两到三瓶。现在算下来,也花掉不少钱了。而我却没在伊利身上捞到过一点油水,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为什么不写蒙牛呢?因为它没在A股上市~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牛奶好像是一种奢侈品,牛奶却很金贵,没什么人喝,也没有多少人喝得习惯,甚至喝了之后还拉肚子。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提升才发明了适合中国人肠胃的牛奶。今天,我们随便踏入一家超市或者便利店,都能购买到各种各样的乳制品。而且在国外的文化中,牛奶是被当作生活必需品来看待的。

以前觉得牛奶好像就只能是纯牛奶,也不知道还有酸奶这种东西。但是,现在的牛奶味道种类可以说是,比如说,草莓牛奶,香蕉牛奶, 甚至还出现了苦辣咸酸奶(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反正我的想象力是不够用的)。

一、公司简介

的发展史可谓是中国乳业发展史的缩影,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仅95户养牛专业户组成的“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发展成为我大天朝乳业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在这不到70年的历史中,伊利已经成为了中国乳业的一面旗帜。

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到牛奶,1999年,伊利组建了液态奶事业部,不仅实现了液态奶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开启了中国的“液态奶时代”。此后,内蒙古的优质牛奶可以销往更远的地方,牛奶走进了千家万户。回望中国牛奶发展史,液态奶市场的开拓者和培育者功不可没。

现在每到逢年过节,大家已经习惯了顺手提两箱牛奶去走亲戚,无论是蒙牛的特仑苏,还是伊利的安慕希。这也算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表达着互相的尊重和对彼此的祝福,走着走着就亲了。

自伊利股份上市以来,复权之后的涨幅百倍有余,也算是对得起各位股东和投资者了。

二、行业分析

2.1 市场份额

这是一个数千亿的市场,但是从2018第一个月纯牛奶销量的图就能看到各个品牌之间的差异,伊利和蒙牛两大品牌的销量已经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伊利以37%排第一位,而蒙牛以26%位居第二,其他的品牌瓜分剩下的份额。从这里就能看出伊利和蒙牛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和渗透率。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2.2 增长空间

我之前就有在雪球上吐槽过,每次一提到酵母市场和面包市场,一些报告总喜欢拿中国市场与外国市场对比,拿发展中国家市场与发达国家对比~然后得出结论曰:中国的酵母市场空间还很大,人均面包消费量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我不是完全否认这样的对比,只是说这样的逻辑不严谨。谁说中国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之后就一定要吃面包了?顶多就是把它当作一个饭后的小点心罢了。我就是超级不喜欢吃面包的人,在中国我不喜欢,生活在国外的时候,我同样讨厌!

同理,当我们研究乳制品市场的时候,在考虑经济发展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和生理方面的差异。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均GDP的提升,中国的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确实是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奶制品消费量真的是成正比关系的吗?在这里,我引用一组2015年的数据。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截止2015年,以G7国家人均GDP水平依次排序,美国以人均GDP $56,443 位于G7国家首位,然而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却仅有70.1升/年,仅排在G7国家的第三位。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而且在近几年里,都是在呈下降趋势的。

再看日本,2015年时的人均GDP高于意大利,与法国相当。但是日本的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却远低于意大利和法国。

人均GDP较低,也并不意味着液态奶消费量就低。2015年南非的人均GDP只有5746.68美元,远低于G7国家的人均GDP,只相当于日本的六分之一。但南非的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却高达35.9千克/年,甚至还略高于日本。

而处于北欧的挪威和瑞士,2015年人均GDP高达74498.14美元和82016.02美元,远高于美国的人均GDP,但人均液态奶的消费量仅有82.4千克/年和59.9千克/年,均低于美国的消费量水平。即便是挪威和瑞士两个国家相对比,人均消费量比较高的反倒是GDP比较低的挪威。

根据这些数据表明,液态奶消费量与人均GDP和收入水平无关,或者至少说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当人们穷的时候,人们脑子里想的是如何解决温饱,当人稍微有钱点了,就会想着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品质,但绝对不会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所以说,人均消费量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在消费量处于极低的时候是成立的,但当人均消费量达到一定量级之后,人均GDP的增长未必会来带来消费量的提升。这可能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当地奶业资源和产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

虽然中国的乳制品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的平均值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发达国家内部差异也很大。凭什么推论出中国奶制品市场尤其液态奶的消费量潜力一定很大?

当然,我在这里也仅仅只是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批判和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奶制品市场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2.3 来自其它饮料的冲击

乳制品在中国的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其他饮料对乳制品的冲击。例如奶茶,这几年也是来势汹汹,各种品牌的奶茶层出不穷,喜茶,丧茶,Coco奶茶。

2017综合饮品店(如甜品店、各类水吧、传统奶茶 店、传统茶社、新中式茶饮等,不包含咖啡店) 销售额413亿元,同比+14.5%。预计2021年, 综合他饮品店销售额有望达779亿元,2016- 2021年CAGR+13.5%

在我周围有很多女生甚至都是以奶茶来替代水的,更别说牛奶的地位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喝着茶颜悦色)。网上流传了一张图~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感谢悉尼大学2018届校花献图)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看看这些饮料店的强势来袭,要说对牛奶行业没有影响那是不存在的。至少说你不可能边喝奶茶边喝牛奶吧~ 左手一杯喜茶,右手一瓶伊利,想来画面很美好。

2.4 开放二胎,人口红利

当然啦,有挑战当然也会有机遇的伴随,中国开放了二胎政策,所以未来很有可能会迎来一小波新增人口的红利,抓住机遇,将会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2.5 国外品牌的挑战

生活在澳洲的时候,经常能见识到代购们冲进Woolworths和药店疯狂抢购奶粉的恐怖场景,有时候为了多抢一罐奶粉而大打出手,澳洲的媒体称之为“用生命在抢奶”。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自中国爆发三聚氰胺的丑闻以来,外资品牌奶粉的占有率一度达到60%,还有相当一部分奶粉通过我们神通广大的代购涌入中国,以至于“出国背奶粉”在一时间成为风潮。我身边的朋友家里稍微有点钱的都会要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托代购从澳洲或者新西兰等国家带奶粉。在这场风波中,虽然有少数企业没有卷入其中,还有些大企业恢复能力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所产的奶没有问题,毕竟谁也不会拿自己家的孩子开玩笑。这也是中国乳制品的一大挑战,什么时候能够生产出让国人真正放心的奶粉。

中国现在有600多家乳制品企业,市场鱼龙混杂,导致监管和整顿有一定难度。所以,随着国家对乳制品加工业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以及对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整顿,未来一定是向着强者恒强的趋势发展的。乳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市场份额开始转向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大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了规模,加强了对奶源以及销售渠道的控制。

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全国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全国一线品牌,区域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区域强势品牌。除此之外,在产品和渠道层面均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三、公司分析

伊利现在已经是国内乳制品的第一大龙头无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武林盟主,称霸武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同样熟知的蒙牛。但从进些年来看,伊利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从产品的知名度,还是公司盈利能力都已经开始和蒙牛拉开差距。当然,国内的一些其他品牌也不能大意,其中包括光明,晨光。

下图是来自Rabobank的一份报告的截图“2018年全球乳制品Top20”。从图中可以看到,雀巢以242亿美元的营收依旧占据着榜首宝座,而伊利以99亿美元排第九,蒙牛以88亿排第十,由此可见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已经挤入世界第一梯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公司和产品的竞争力同样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我们不能排除依靠着中国本土的强大的人群基础和消费市场。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从营业收入来看,伊利2017年的营收逾哦681亿,蒙牛的营收是608亿,在营收规模上伊利领先蒙牛12.77%。虽然两家的营收差别不大,但是归母净利润却相差甚远,从2013年开始,伊利就全面超越蒙牛。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伊利的归属净利润)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蒙牛的归属净利润)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而且在毛利率差不多的情况下,净利率的对比中,伊利的净利率是蒙牛的double有余。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伊利的毛利率&净利率)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蒙牛的毛利率&净利率)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说到净利率,有些人就会说牛奶行业的净利率太低了,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家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公司。为什么是熟悉又陌生呢?以为我们喝的蒙牛和伊利的包装盒上都会有这家公司的标logo,但又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上图!!!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它就是利乐集团(Tetra Pak),液态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绝对龙头,全球领先的食品加工和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每天在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数亿人的需求,拥有24000多名员工。事实上,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包装,也大部分出自该公司之手,包括蒙牛和伊利。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伊利安慕希的包装盒)

利乐公司利用其强大的液态食品包装设备和技术,在中国乳制品行业打造了一个庞大的金钱帝国。据江湖流传,一包牛奶利润的三分之一,最终将落入利乐之手。这岂不是把中国的乳企们当做赚钱机器嘛?虽然苦不堪言,却无计可施,因为没有利乐的包装,他们的产品将无法运至全国各地。

说到这,我大中华的企业 也该露露脸了~提一下就好了,懂的都懂。

在广告营销方面,伊利也是全面超越蒙牛的。当然,白花花的银子砸出去还是很有成效的。根据凯度消费指数发布的《2016年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中国品牌50强排行榜中,伊利股份名列第一,2015年消费者触及数是1,109.1亿人次,意味着13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看到伊利的广告85次,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分列第三和第五。

谁不是喝奶长大的-伊利股份(600887)

而且,伊利赞助的都是一些黄金档节目,奔跑吧兄弟、歌手、爸爸去哪儿,这些节目的收视率也远远高于蒙牛赞助的节目。不由得感叹一句,我们喝的不是牛奶,是广告啊~

总体上看来,伊利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虽然我个人是伊利的忠实消费者,但也不排斥其他品牌的东西,比如说蒙牛的特仑苏就是我经常喝的。不过最后有一点不得不吐槽,中国的纯牛奶为什么和国外的纯牛奶味道相差那么大,简直就像在喝水一样,毫无奶味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