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窗(参加过国庆大阅兵,52岁去做驻村书记,他让三道岭迈过“三道岭”)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量:次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方式,是组织的信任,更是贫困村群众的期盼。
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三道岭村“第一书记”孙庭新,堪为“选准派强”的优秀代表,他用自己两年多的驻村扎实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两年时间,成功让三道岭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01.
主动请缨:让我心无旁骛地沉到农村工作三年
2018年初,大连市委下发文件,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三年。看到文件后,孙庭新心中不禁激荡起一股久违的冲动。
“我要报名!”孙庭新从小在山东莱阳农村长大,炊烟袅袅、瓜果飘香、鸡犬相闻的农村情结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1983年他考上了军校,从此军旅生涯20年,部队这座大熔炉,让每一个军人“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曾在部队荣立两次三等功的孙庭新,还曾作为海军方队一员,参加过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作为受阅部队的一员,受到中央军委和海军通令嘉奖。
激情四射的军旅生活和军人作风,虽已成追忆,却永远铸就了他生命的底色。“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人豪迈,如喷泉似岩浆,随时呼之欲出。
2003年,孙庭新从部队转业来到大连市委办公室工作,一干就是16个年头,眼看着离退休越来越近,尽管默默无闻,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与担当。
一份选派“第一书记”的文件,让他内心再起波澜,根深蒂固的农村情结和舍我其谁的军人作风,让他下定决心:走出机关,到农村去,为扶贫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他向组织保证:“我52岁了,女儿已经工作,妻子已经退休,养育我和爱人的双方父母也已不在了,正是家庭负担相对比较轻的时候,正好可以让我心无旁骛地沉到农村去工作三年。”
02.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4月,孙庭新走马上任,开始担任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第一副书记、三道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孙庭新就爱上了这里。他说这里太美了,青山环绕,绿水常伴,风景优美,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
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地处庄河西北部山区,碧流河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为盖州、普兰店、庄河三市区交界,境内有30多条大小河流汇入碧流河,全乡百余个村屯皆被青山绿水环绕。真可谓“庄庄有河,村村临水”。桂云花地灵人杰。1972年这里曾出土一柄战国春平侯青铜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剑见证了桂云花地区在战国时期的发达与文明。同时,桂云花地区有着丰富的满族文化遗迹。清代,这里还曾出过几位文武进士。然而,如此山青水秀的桂云花满族乡,作为大连市11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却同时又是大连市16个低收入乡镇之一。全乡下辖5个建制村,都是“空壳村”,有4个还是低收入的“贫困村”。三道岭村,就是其中之一。
巨大的反差面前,孙庭新沉默了。距离碧流河水库不远的三道岭村,是重要的“水源地村”,为了保障大连“水碗”的安全,三道岭村40平方公里区域内禁止发展工业项目,这也是对大连城市的一种特殊贡献。每每想到这里,孙庭新都觉得自己的肩头沉甸甸的,作为尽情享受着碧流河水库每一股清流的大连人中的一员,有责任反哺水源地,为这里的一方百姓多谋一些致富的出路。
如何尽快让这个贫困村走出贫困,让三道岭村周边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道难题摆在了孙庭新面前。
03.
两个月遍访21个屯,村里来了个“接地气”的第一书记
三道岭村共1145户人家,有村民3792人。这些人家就散落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21个自然屯中,屯有大有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家,地形较为复杂,真可谓“九岭十八岔,岔岔有人家”。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旅出身的孙庭新,当然晓得此中的奥妙。不摸清村里的详细情况,一切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孙庭新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谁最了解村里的情况?当然是三道岭村党支部书记臧志杰了。这位65岁的老支书,从1991年担任书记至今,一干就是27年,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装在他的心里。于是,孙庭新找到老书记,一聊就是五六个夜晚。最后二人达成一致,农村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就在党群关系上。因此在村支委会、党员支部大会、民主生活会上,两人便打起“组合拳”,结合大家普遍关心的民生工程,将落实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作为落实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孙庭新在会上表态:他这个第一书记,决不是来走走过场,既然来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实在在地为村里干点实事。
每天早上5时,孙庭新就早早地起床,开始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呼吸新鲜空气,见到村民就主动上前打招呼,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人来人往的村街上、困难群众的病床前、紧张劳作的大棚里……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为了和村民打成一片,孙庭新积极利用“娘家”大连市委办公室支持,出资在三道岭村两个自然屯之间修建了一座党群文化广场——“恒记广场”,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村民走出家门,来到广场开展活动。
一到傍晚,原本宁静的小山村便一下热闹起来。乘凉的、跳广场舞的村民都相约聚到这里,孙庭新很自然地坐在他们中间,一来二去就混熟了,人一熟话就多,正好可以随时倾听他们的心声,随时和他们进行交流。一个小小的广场,让孙庭新很快混成了“村里人”。
同时,孙庭新还把进屯调研列为工作重点。全村21个自然屯,一时半会儿肯定跑不完,于是,他就进行分类、细化,选择性走访调研。整整两个月,他跑遍了沟沟岔岔的21屯。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到眼里,笑称村里终于盼来了一个“接地气”的第一书记。
04.
守着“水碗”没水吃,“打井书记”50天打出59口井
不走访不知道,一走访吓一跳。三道岭村尽管坐落在碧流河水库上游,但受水源地保护的限制,村里百姓长期面临着“守着‘水碗’没水吃”的窘迫现状。最为严重的刚堡屯,有100户人家300多口人,每逢天气干旱时,有的村民家庭连吃水都困难,只能开三轮车到其他屯子里拉水吃,对于农田和蓝莓大棚的生产,更构成严重制约,严重影响农户增收。
孙庭新看到眼里,急在心上。缺水是一道死穴,三道岭村不解决水资源,不仅民生问题无解,谈发展也是一句空话。臧志杰老书记早被此难题困扰多年,他说:“解决的方法不是没有,但是建设水利工程、修蓄水池、建方塘,这都是大工程,没有几百万资金是完不成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打深井,但打一口井也得几万元,可咱们村没有集体经济,单靠村民自己也是打不起井。”
不盘活水源就是死路一条。孙庭新横下一条心,没有办法想办法也要解决缺水难题。他请来专家对村里的河流、土壤、岩层等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出了打井完全可行的建议,但经过测算,21个自然屯至少需要50口至60口深井。
有了药方,马上筹钱抓药。为难之时孙庭新又想到了自己的“娘家”大连市委办公室。听到他的情况汇报之后,大连市委办公室领导非常重视,先后两次实地探访三道岭村,决定拿出24万元作为三道岭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解决当地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
可是,24万元最多能打15口井,如何把这笔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益?
为此,在乡党委的指导下,孙庭新率领村党总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后决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和扶持村民共同打井,每米深井补贴资金50元,上限补贴5000元(100米),其余费用由村民自己承担。可以一家,也可以几户联手,井打完后,归村民所有。
打井可以满足生活用水、农田和设施农业的灌溉,一举三得。有了政策支持,村民们纷纷响应,短短50余天时间,三道岭村就成功打出59口深水井。出水那天,全村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热闹。
孙庭新介绍说:每口井能覆盖1公里左右,一口井可以多户共用,直接解决村民生活用水的同时,还覆盖了500余亩农田、5000余株水果树的灌溉,带动新增设施农业大棚8栋,新增五味子等经济作物近100余亩,预计每年可增收玉米10万斤以上,水果50万斤以上,年收入可增收100万元以上。这是村民们摸得着看得见的甜头,大家能不高兴吗?
三道岭村打出59口深水井的消息,在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和周边乡镇广为流传,第一书记孙庭新被大家称为“打井书记”,他的“打井开源”工作法,也很快在其他乡镇推广开来。
05.
蓝莓、五味子两翼齐飞,贫困村要变成致富村
59口深水井一出水,三道岭村马上补齐了“水短板”,拔掉了“水穷根”。民生难题第一场战役初战告捷,修桥、铺路等民生项目也随之跟进。紧接着做好全村产业调整,抓经济发展的“致富”工程,开始成为第一书记孙庭新的第二场战役。他要率领三道岭村百姓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顺利走上致富路。
桂云花满族乡依傍着碧流河水库,景色秀美,气候宜人。作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桂云花地区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果之乡,尤其以蓝莓最为著名。
蓝莓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誉为“黄金浆果”,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桂云花满族乡一直以蓝莓为新的农业龙头产业发展,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蓝莓特产之乡”。
三道岭村也是重要的蓝莓种植基地,只是因为以前水源短缺,限制了规模化发展,如今59口深水井,一下子释放了蓝莓的发展空间。暖棚、冷棚、大地,一茬接一茬,现在三道岭村的蓝莓生产,从4月初一直可持续到8月初。
在村小学旧址,大连三岭碧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十分显眼,旁边一座投资210余万元,面积740平方米的气调库今年刚刚投入使用。
一进门,一股凉风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将蓝莓统一包装。很快,这些一箱箱的蓝莓将被运往北京、上海和广州。
孙庭新介绍说,为了长远解决蓝莓的销售链问题,在村委会支持下,村里七位党员种植户合资,依托北部山区第一座村集体规模化气调库,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对三道岭村及周边地区蓝莓等水果供销产业链的拉长补实,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益,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加入到了蓝莓产业大军之中。昔日的“空壳村”也变得越来越充满了生机。
大连三岭碧水农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宫汝华,曾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做过18年车间工人,2013年“放下扳手,拿起锄头”回村种植蓝莓创业。
如今他拥有56个蓝莓暖棚,以及百余亩大地蓝莓园和三百余亩的大地粮食种植基地。他和其他六家农户联合成立农业合作社,依托村里的专业气调库,并与上海鹏升集团、山东临沂批发市场等商家对接,今年将80余吨三道岭村及周边村屯生产的蓝莓销往北上广等中心城市。
蓝莓不愁卖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自然高涨。在一片大地蓝莓园中,几十名妇女正在烈日下忙着采摘蓝莓,一位大姐告诉记者,采摘是论时取酬,一小时13元,一天大约工作10小时。到了成熟季,不及时采摘就坏了。正值中午,天气炎热,看着大家挥汗劳作,孙庭新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在宫东屯,老党员宫国义一边在家门口夸着孙庭新书记的打井壮举,一边指着自己的五味子园说:“正是有了深水井,才让我有底气把玉米田改种了五味子。”摸着尚未成熟的五味子,他油亮的脸膛写满得意的神色。孙庭新帮宫国义算了一笔账:7亩玉米,可以收入3500元,而改种五味子后,第一年可收入7万元,第二年就能翻一番。3500元转身变成14万元,这就是种植药材的经济价值。现在,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几十户种植了百亩以上的五味子。老书记臧志杰还带领3家农户试种黄精中草药10余亩,在三道岭村,五味子等中草药种植,有望成为蓝莓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
孙庭新笑着告诉记者:“这才刚刚起步,等产业结构调整结束以后,改变以往的旧模式,以经济农作物为主打,蓝莓和五味子等中草药种植业将两翼齐飞,三道岭村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了。”
06.
富了口袋不算富,要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
孙庭新整天在村里东跑西看,晒得皮肤黝黑,他打趣道:扶贫两年,已经脱掉了三层皮,现如今已经酷似农村小老头了。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大连的家了,加上前一段时间疫情防控,他今年回大连的次数少之又少。
在下张屯,一座便民桥正在施工中。孙庭新说,这种造价10万元的水泥桥前两年完成了三座,今年的三座桥也要尽早在汛期前竣工。三道岭的人家,大多散落在山水冲击出来的溪流岔边,赶上大雨天,一连几天出不了家门是常事,一旦赶上雨天家里有了病人,后果不堪设想。但修了这种便民桥,村民出行就方便多了。
打井、修桥、铺路……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村民们看在眼里,一提起这位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说这两年村里大变样,大家摊上了一个好干部。
民生是根本,致富是目标。短短两年时间,三道岭村变了。孙庭新骄傲地说,村里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一万四千元,今年预计人均收入将突破两万元。2019年三道岭村已成功摘帽,再不是低收入的贫困村了。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供给侧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崛起,三道岭村正在向着致富大道迈进。而在孙庭新心里,一直盘算着新挑战。驻村三年,他要带领广大村民迈过“三道岭”:第一道岭是民生,现在正日趋向好;第二道岭是民富,村民的热情也充分调动起来了,致富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第三道岭——民智岭。
用孙庭新的话说,光致富了还不行,关键看是否长远。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更重要的是富脑袋。掌握“致富经”是关键,要让致富成为“习惯”。
孙庭新引领村党总支部,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党员骨干为核心,成立了八个“红色驿站”,也就是以党小组为根基,广泛发动百姓,依靠周边农户,积极服务百姓。有效分布在21个自然屯中间,经常开展活动,从致富经的探讨传授入手,大到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小到互联网、自媒体的使用常识。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进行“头雁”引领。
进入2020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影响,农产品销售一度非常艰难。孙庭新及时引领村党总支部发挥红色驿站龙头作用,着重解决农产品销售链条上的短板,坚持在农业第二、三产业链上实现增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成功引进连云港沃田集团、上海鹏升集团、山东临沂批发市场的销售客户,帮助促销蓝莓。同时,利用送上门的机会,近距离学习他们营销的先进经验。先后鼓励宫汝华、刘仁山、王斌德、许颜林、张明涛等农户,采取线上线下、批发零售、店铺商超等多种销售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桂云花地区农产品自产自销的模式,在疫情严重影响的大环境下,实现销售蓝莓300吨以上,销售额在1500万元以上,直接拉升了区域内的蓝莓地头价格,增加了农户收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红色驿站”成了基层党建的宣传队、突击队、先锋队,带领村民逐步向着新式农民迈进。要致富,头脑先行,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农民,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2020年上半年,村党总支部依托村集体项目,在引领服务农业产业的同时,村集体收入首次实现了多年来“零”的突破,净利润达到了2万余元,预计到下半年可实现净利润10万元以上。孙庭新说,村集体通过自身努力有钱了,直接增强了奔小康的希望和力量,走上了绿色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走在村街上,孙庭新步履轻盈。两年的驻村生活,让他和三道岭村已经密不可分。从小的农村情结、军转干部的军人作风和理想主义的人生信念,让他感觉这两年的每一天都十分充实。他说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娘家”大连市委办公室的鼎力相助和正确指导,没有乡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他可能现在依然焦头烂额。孙庭新忘不了刚刚奔赴扶贫一线不久,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来桂云花满族乡视察调研工作期间,还专门看望了他,并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精准扶贫等工作同他亲切交谈。更让他谨记的是大连市委常委、秘书长熊博力临行前的嘱托:到农村后多调查研究,多为贫困群众办实事,遇到困难和问题多动脑筋,努力工作吧,别担心,大连市委办公室是你脱贫攻坚的坚强后盾!
“我不过是大连市无数驻村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只想离开的时候,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一句,我对得起这三年。”
—— 第一书记丨孙庭新
文图丨王百会 美编丨刘光远
- 原文刊登于《东北之窗》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