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雄风(缅怀,铁甲元勋铁甲雄风如你所愿)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量:次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余金炎 吴继宏 庞中秀
今年是铁甲元勋许光达大将诞辰110周年。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大将的历史功绩,向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致敬!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长沙东山市萝卜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经历北伐战争,赶上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参与创建和扩大苏区,留学苏联国际列宁学院,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创建了人民装甲兵,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许光达手书
许大将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壮怀激烈亦深情如歌。浏阳河畔苦读少年,黄埔五期热血男儿,更有泛舟千里寻党,血战三河坝!长夜茫茫,十天新婚别,十年巧相逢。在彭德怀的麾下,中国革命“山坳”间有他七天七夜的血迹。之后,打清涧、攻宜川、克兰州、定新疆,鏖战西北战场。
新中国诞生即受命中南海,呕心沥血育英才,当为共和国铁甲元勋第一人。
他矢志不渝、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思想情操,经过历史的沉淀,在新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许光达等颁发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
▲1964年6月,许光达陪同毛泽东观看坦克部队的军事表演
矢志不渝献身党 信念坚定忠诚魂
黄埔军校期间,廖昂塞给他一张“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妄图用这种“清党”伎俩,让他变节,面对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许光达没有退缩,毫不犹豫地拿起笔,郑重地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毅然递给廖昂。
这简明鲜亮的五个字凭的就是党性,靠的就是信仰。
三河坝战役中,许光达与敌人顽强战斗,身负重伤,被安置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二十多天后,伤未痊愈的许光达踏上了“千里寻党”的征程,辗转前往上海。当时的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被迫转入地下。找不到党组织的许光达,身上仅有五个铜板,一天只吃一个小饼,强忍饥饿查询党组织的音信。从上海到江苏,再到安徽,历尽艰险,于1928年1月在寿县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按寿县县委指示,配合寿南农民起义。
起义失败后,许光达返回长沙老家,接着又因在长沙被通缉和在河北被追捕,逃亡北平、无锡、芜湖寻找党组织,终于在1929年5月与安徽芜湖党组织接上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光达虽然遭受迫害,他都矢志不渝,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他还叮嘱自己的孩子:“你们要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习主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早已植根于许光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灵魂深处。
▲1938年,许光达(前排左三)从苏联回国后不久
甘以血肉筑长城 血染衣襟战意浓
跋山涉水追赶起义部队,当许光达抵达时,起义部队已经败退,有人问:“起义军已败,知道吗?”答曰:“知道。”再问:“为何还追败军之师?”答曰:“虽败犹荣。”又问:“这不是去送死吗?”答曰:“虽死犹生。”
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4000余人留守三河坝,为起义军主力断后。面对国民党装备精良的一万多兵力,断后担子之重,可想而知。当时,年仅19岁的代理连长许光达,带领连队担负掩护朱德部队转移的战斗任务,坚守的地段是敌主攻方向,战斗十分惨烈。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朱总司令赞叹:“好一个娃娃连长许光达!”
1942年春,正处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根据地逐渐成为主战场,许光达请求离开延安,到条件最艰苦、对敌斗争最激烈的晋西北对敌作战。他对时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贺龙这样讲:“从苏联回国在延安这几年,我天天都在盼着上前线!长征那么大的苦,我没赶上,延安的小米粥虽然香,可我喝不下去啊!”
1947年在沙家店战役中,许光达指挥第三纵队在乌龙铺背水一战,顽强阻击国民党军,掩护党中央机关转移。事后,毛泽东称赞此战曰:侧水侧敌本是兵家之忌,而我军犯了这个忌,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周恩来赞叹:“许光达功不可没!”史学家则说:“这一仗许光达如果打败了,中国历史将改写。”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在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初,习近平三个“能不能”的“强军之问”,响遏行云,振聋发聩。这本事那本事,能打仗才是真本事。我们要像许光达大将那样不断提高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的能力,培养出大批能打胜仗的铁甲英才。
▲许光达在视察坦克第二师时,同坦克乘员亲切交谈
▲许光达绝笔
使命担当肩上扛 披荆斩棘不求功
建国初期,中国急需建设属于自己的装甲部队。毛主席说:“我们从实际出发,陆军机械化,先从坦克搞起,就让许光达去拉这个架子”。他白手起家,备尝艰辛,励精图治,从严治军,提出并践行“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著名口号。
在一没经验二没参考的情况下,短短四个月,坦克师团、训练基地、相继建成,同时新中国第一所坦克学校在天津成立,装甲兵初具规模!
1952年9月1日,在第一战车学校成立一周年,即坦克学校成立两周年时,老校长亲自制定校风校训: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后来,又加上“正规踏实的技术作风”。这一校风,为后来装甲兵各学校所秉承,是装甲兵红色基因血脉传承的主要标识。
许光达一生功绩无数,呕心沥血育英才,对中国装甲兵建设居功至伟。在任务面前他迅猛如狼,但在荣誉面前,他却谦逊如牛。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装甲兵创始人,47岁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大将。
当他获知自己将授大将衔,夜不能寐,三次提交“降衔申请报告”,党中央不同意,坚持授他以大将衔。他又打报告要求降低行政级别。最终,开国十大大将唯有许光达是行政五级。
毛泽东说他是“共产党人的明镜”,吟诗赞叹“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志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装甲部队接受检阅
艰苦朴素不特殊 廉洁无私正己身
许光达到某坦克厂蹲点时,主动给自己规定了“三不”:不准另外做饭,不准安排到高级宾馆去住,不准给他任何特殊照顾。他去教具厂视察工作时,事先通知:不准戒备森严,不准列队欢迎。
三年困难时期,许光达的四哥和六弟饥饿难耐从湖南来京求助,想在身为装甲兵司令的兄弟家中度过饥荒。许光达有点不近人情的坚持按照装甲兵党委“来队家属只住三天”的规定,留他们在家中住了三天,就让他们带着家里仅有的几十斤全国粮票返乡,在返乡途中他的六弟因饥饿患病去世。这个六弟曾冒着生命危险,千里告知许光达国民党正缉拿他的消息。面对救过自己的亲弟弟,许光达在规定面前,不打半点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季羡林为许光达故居题写了12个大字:光被四表,誉达三江,清白传家。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六十载春秋冬夏,半生沙场半生治教,铸就了“忠诚无悔、忠武无敌、忠勇无畏、忠正无私”的光达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光达精神就是装甲兵传人的红色基因和血脉传承,我们要从这座精神富矿中汲取前行动力。
《亮剑》里李云龙说:“一支部队的气质是由首任军事主官决定的。”时光荏苒,68年来,在装甲兵首任司令员、老校长许光达大将的精神特质影响下,中国装甲兵在由小向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激励着每一名装甲人不断前进。
▲坦克两项竞赛中,中国96A坦克逆境突围,闯入决赛
装甲兵作为陆军主战兵种、地面主要突击力量,实现陆军转型目标,仍要从装甲兵开始。这是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来。
2017年7月,装甲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学院、装甲兵技术学院,三校合一,重组陆军装甲兵学院。
转型重塑以来,陆军装甲兵学院以跑步进入战位、行进间投入战斗的姿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集约集优,向着“建名校,创一流”的目标大步向前。
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砥砺奋进的90年,凝结着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自以许光达大将为代表的第一代装甲人始,中国人民装甲兵身体里沸腾的血液从未冷却,骨子里篆刻的铁甲精神从未消失。
历经68年时间洗礼,红色基因愈加熠熠生辉,在每一代装甲兵的践行与传承中,历久弥新。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当铁甲洪流滚滚向前,满心自豪之时,向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致敬,向每一代装甲人致敬!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