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漫谈文品与人品)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量:次
漫谈文品与人品
文品与人品,二者有关联,但并非正相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以鼓捣文字为职业或者爱好的人来说,文品好的人,不一定人品好;人品好的人,不一定文品好。周作人的文章不错,但是人品不行,给日本人做事,是个文化汉奸。文品好,人品也好的人比较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相当于从艺者的德艺双馨,是比较高的境界,一般人难以做到。
鄙人喜欢鼓捣文字。阴差阳错,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喜欢上了文学。大概是年轻时偶然读了几首唐诗宋词,觉得不错,朗朗上口,颇有意境,从此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学这劳什子。除了看唐诗宋词,后来还看小说,看散文、随笔、杂文。看的多了,有时手痒痒,便照葫芦画瓢,如法泡制。
不过,本人愚钝,不似王勃,6岁就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称为神童。一篇《滕王阁序》横空出世,立马技惊四座,名满天下。其时,王勃不过一弱冠少年,到他后来不幸溺水死于非命,也才二十六七岁。相形之下,老夫甚为汗颜,喜欢文学不假,舞文弄墨也不少,但是成就却微乎其微。时至今日,仍然在文学的殿堂门槛前,步履维艰,踟蹰不前。
可笑的是,尽管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却眼头挺高,能入自己法眼的文章不多,时常看不上这个,也看不上那个。有时,与朋友相聚,偶尔说起文学,便指点江山,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海阔天空,大吹大擂一番,大概属于不知天高地厚之类。
有种现象甚感奇怪:人一旦出了名,似乎放个屁都是香的,其后此人发表文章,不管写得怎么样,屁股后面总是有一帮人在跟着叫好。本人虽然愚钝,才疏学浅,没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但自认为一篇文章的好歹还是能分辩的。曾经有一篇写什么石头的散文,被人说的如何如何高大上。我感到好奇,拿来拜读,想从中汲取点营养。可是我横看竖看,上看下看,委实看不出其高妙在哪里?结论,不过一篇普通的记叙文,说出了点道理而已。让我像读《桃花源记》那样如沐春风、心驰神往,心向往之了吗?没有。让我像读《岳阳楼记》那样浮想联翩、仰慕先贤、自叹不如了吗?没有。让我像读《秋声赋》那样音节响亮,意境深远,深受感染了吗?也没有。相形之下,只觉得那些跟在后面叫好的人有些好笑。要不然就是别有用意。
古人看重文章,说是“文章千古事”,挺神圣的,不轻易动笔。故惜墨如金,文章言简意赅。一篇五千字的《道德经》,字字珠玑,经天纬地,流传至今。大浪淘沙,能够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字,应该说文品没问题。至于作者的人品怎么样则不一定。比如那篇挺有名的《玉树后庭花》,作者陈叔宝挺有才的,但是其人品不咋地,是个贪图享乐的亡国之君。
文以载道。想起已故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的一段话:“写作,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它应该向他人,向社会传递有益的信息。”窃以为,为文者,不管是名家大腕,还是寻常草根,皆应给这个社会注入点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尤其是对那些出了名的,头上顶有光环的名家大腕来说,更是如此。暴露社会的阴暗面是可以的,写委琐卑劣下流的小人也未尝不可。但是,表达这些,前提应该是鞭挞讽刺,而不是把玩欣赏。
人常说,文如其人。范仲淹人品端正,志存高远,透过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士大夫正人君子形象。一个作家,如果其笔下的人和事总是充满了低劣、卑污、肮脏,且抱着欣赏与把玩的态度,我想,这正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
为文与从艺,道理是一样的。从艺讲德艺双馨,为文,应该讲人品与文品。二者相比,前者更重要。与其人品不怎么样,还颇为自得大肆舞文弄墨写些自以为得意的东西,还不如消停点,就此打住。尽管这个人文品还不错,算是有才。
物以稀为贵。这个社会不乏委琐、卑劣、肮脏之小人,缺少的是具有良知,正直,阳刚品质的君子。如果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点益处,那么,就请免开尊口,别再污染这个社会。
2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