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上市条件(港股“科创板”开始接收上市申请,市值门槛最低60亿港元)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量:次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秦婷
港股市场迎来自己的“科创板”。3月24日,香港联交所正式宣布,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上市框架,在《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C章及配套指引。联交所希望借此引入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该规则于3月31日生效。相比之前的咨询稿,该上市规则下调了上市市值门槛,未商业化公司市值须不低于100亿港元,而已商业化公司只须不低于60亿港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联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与科创板非常类似,科创板的目的也是为了鼓励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发展,为其提供融资上市渠道。
相比之前的咨询稿,该上市规则下调了上市市值门槛,未商业化公司市值须不低于1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7.5亿元),而已商业化公司只须不低于6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这是香港股票市场发展的另一新里程。新经济行业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引入的新上市机制将有助创新领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资本市场。
具体上市标准有哪些?
此次联交所是特意为“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设立新渠道,具体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五个行业及其各自细分领域。
事实上,只要展现出高增长潜力、在核心业务中采用新科技及/或应用业内相关科学及/或技术于新业务模式、研发为其贡献一大部分的预期价值等特质,哪怕不在上述行业名单中,仍可能被视为“属于‘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并按照18C章标准上市。
对于市场最关注的上市门槛问题,最终出台的上市规则相比此前的咨询版本,首先是最低市值要求,从已商业化公司8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150亿港元,分别下调至60亿港元和100亿港元。
市值方面,已商业化公司需在60亿港元及以上,未商业化公司需在100亿港元及以上。已商业化标准为特专科技公司经审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收益是否达到2.5亿港元。
研发开支比例方面,收益达1.5亿港元但低于2.5亿港元的未商业化公司,研发开支占比需不低于30%,且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中有至少2个年度达到30%,或是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合计达到至少30%。
此外,特专科技公司必须有2-5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且在上市申请当日及上市申请前12个月期间,持有上市申请人至少10%的已发行股本,或者是投资于上市申请人的金额至少在15亿港元。
优化定价过程方面,至少50%的发售股份须分配予“独立定价投资者”,具体首先应为机构专业投资者,其次管理资产规模、基金规模或投资组合规模至少达10亿港元的其他类型投资者。
联交所在评估发行人是否适用于18C章上市标准时,主要考虑以下指标:
1、上市申请人上市前至少三个会计年度的总营运开支及雇员资源是否大部分用于“特专科技”业务分部中“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商业化及/或销售;
2、投资者的估值基准及上市申请人的预期市值是否主要基于其“特专科技”业务分部;
3、上市所得款项的建议用途是否主要用于“特专科技”业务分部;
4、“特专科技”业务分部产生的收入(如有)占上市申请人总收入的比例;
5、保留非“特专科技”业务分部(若有)的原因及上市申请人的经营历史。
提升香港股市吸引力
从此次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港交所提升港股吸引力的决心。截至目前,科技行业上市公司是港股市场最大的行业,医疗保健和信息科技行业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超过三分之一。
然而,尽管取得上述成就,但港股市场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数目和市值仍大幅落后于美国及内地。
数据统计显示,美股特专科技发行人达738家,截至2022年9月9日总市值达到85.4万亿港元;A股特专科技发行人为451家,总市值15.3万亿港元,港股特专科技发行人数目仅99家,总市值3万亿港元。
港交所自2018年4月修改《上市规则》增设生物科技章节后,造就了香港的医疗保健融资生态圈。欧冠升认为,这次增设特专科技的新规后,有助于推动区内以及其他地方在这五个前沿行业的人才和投资金额增长。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称,在制定有关建议时,考虑到特专科技公司特点,尤其是科技在有关公司业务上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以及相对于其他上市申请人,这些公司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相信建议中的规定可以在各方面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既能维持市场质素,也能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上市平台,配合新一代领先企业的集资需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