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师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备考笔记梳理)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量:次
中级综合能力
1.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情况最紧急,通常涉及到生命危险)
缓解困难(相对情况要好一些,但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带有“雪中送炭”的意味)
激发潜能(有时候也说“增能”“使能”,是激发服务对象的潜力的意思)
促进发展(通常带有“锦上添花”“好上加好”的含义)
2.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
建构社会资本(这里的社会资本指的是“信任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构建和睦的、互相帮助的信赖和支持的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
3.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基本方法→宏观层面的社会行政
目标模式的变化:单纯的治疗、救助→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权利-服务
工作对象的拓展;老弱病残贫困→需要帮助的人→社区、环境
多种服务模式的形成:心理-治疗模式→多种模式
4.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5.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包括鳏寡孤独残疾者等基本对象和遇到困难的人,不一定是经济困难,如生活压力很大的白领等)
社会工作者(接受了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的社会服务的人)
价值观(利他主义。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单方面的付出,服务对象被动地接受)
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
6.社会工作强调,助人活动不是社会工作者单方面的给予和支持,而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互动合作的过程,也正体现了社会工作“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思想。
7.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直接服务角色是直接给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
服务提供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劳务和心理方面的帮助)
治疗者(针对过度悲伤、吸毒、网瘾甚至犯罪的服务对象)
支持者(情感上的支持,关键词“鼓励”)
使能者(就是“使人能”的意思,表达的是“增能、赋能”的意思)
关系协调者(协调关系,关键词“调节”)
倡导者(对服务对象的行为发出一些倡导,关键词“建议”,作为间接服务角色的时候指“政策倡导者”)
间接服务角色(所做的服务可以间接地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
行政管理者(社会工作项目管理)
资源筹措者(联系各方面的资源)
政策影响者(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也称“政策倡导者”)
研究者(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理论再来指导实践)
合并角色(=直接服务+间接服务角色)
8.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最基本)
促进和使能的能力(指的是促进和挖掘服务对象潜能的能力)
评估和计划的能力(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作出计划的能力)
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干预指的是对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的干预)
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指的是在社会服务机构这个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发展专业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实践研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
9.学校社会工作
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针对“校园暴力”“网瘾少年”等“问题学生”)
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针对转校生等,但是“小升初”“初升高”这些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包括在这里)
社区—学校社会工作(范围不仅局限在学校,延伸到家长、社区等校外群体)
10.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
尊重
独特性(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
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
接纳(对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偏好保持宽容和尊重的接纳态度)
非评判(不批判服务对象的价值观和言行)
个别化(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个别差异)
保密(对服务对象的隐私进行保密)
当事人自决(服务对象有自我做决定的权利,不主张社会工作者替服务对象做决定)
11.伦理议题的主要内容
服务对象自决(指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决定的选择。但是当服务对象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做出分析,最终由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做出决定。社会工作者不可以代替服务对象做决定)
保密议题(我们需要为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保密,但是当服务对象需要保密的问题涉及犯罪或伤害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时,我们就不可以无条件保密了,这也是考试最常考的点)
双重关系(指的是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知情同意(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告诉服务对象有影响的情况,跟消费者的知情权意思很像)
多元文化(尊重服务对象的多元文化)
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2.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决定
保护生命原则(最高原则)
差别平等原则(“个别化”)
自由自主原则(这是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自主,包括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
最小伤害原则(尽力减少对服务对象的伤害)
生命质量原则(尽力提高服务对象的生命质量)
隐私保密原则
真诚原则
1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作用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伦理难题
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维护社会正义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性)
安全需要(“安全感”)
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尊重的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
只有满足了低等级的需要才会产生高等级的需要;
高等级的需要出现之后,低等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我们的影响会减弱;
低等级的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等级的需要是人类特有的
15.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生存的需要(基本等同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
关系的需要(指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完善
需要之间不存在层次的顺序
在满足了某种需要之后,需要这种需要的程度不一定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16.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健康+自主(指我们的“自主性”)
中介需要(列举了11种: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17.判断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所在的区域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则被认为是正常的)
行为适应性标准(当我们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变差并且不能适应而导致的偏差行为时)
个体主观体验
18.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一对父母+未婚子女)
主干家庭(一对父女+一对已婚子女)
联合家庭(父母+多对已婚子女,关系复杂,矛盾多)
单亲家庭
丁克家庭
19.家庭教养模式
骄纵型(学习上不管,生活上溺爱)
支配型(学习上严管,生活上溺爱)
专制型(粗暴)
放任型(放任)
冲突型(人际关系紧张)
民主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20.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是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这个力度是不平衡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21.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我们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要面对的冲突和解决的任务,他认为,只有顺利解决冲突后,才能健康成长,不然我们的人生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青少年时期的同一性发展。
2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期(0-2岁,是用感觉和动作来感知世界的)
前运算期(2-7岁,他们可以通过语言、眼神甚至暗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具体运算期(7-12岁,他们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推论)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可以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
认识世界的原则
图式(我们脑中有一个认识事物的基础,比如我们看到鸭子时,记住了这是个鸭子,这个“鸭子”就是我们的图式)
同化(指把新事物吸收到头脑中,比如学习数字2时,2像鸭子水中游,把2和鸭子联系起来,这个联系的过程就是同化)
顺应(指原来的图式适应环境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把2变成了图式)
2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0-9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避免惩罚,要听话,不然会被打屁股)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对自己有利,给我吃糖就是好人)
习俗水平(9-15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别人夸我我就高兴)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校纪)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遵守法律,可以改变)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人道)
24.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认为我们可以“操控”别人的行为
正强化”就是给他奖励,那他就可能多做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给他惩罚,可以消除你想消除的行为
在真题中,我们看到“奖励”“惩罚”这样的词语,就可以判定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了。
2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就是“观察”榜样,来学习他的行为。
26.依恋理论
前依恋关系阶段(预先适应性,指的是婴儿天生就会我们我们交流,会抓东西会哭)
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选择性的社会微笑,是指会跟熟悉的人微笑,不喜欢跟陌生人在一起)
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指明依恋对象,当妈妈离开时,婴儿会哭)
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获得自我观念,会产生自我意识)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母亲离开后再回来的婴儿的反应更亲密)
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后再回来的婴儿的反应是回避)
反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后再回来的婴儿的反应是反抗)
27.精神分析理论(关键词:早年经历/儿时/童年…经历/儿童时期的经历、本我自我超我/人格、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性心理、防卫机制、自由联想)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可以察觉到的)
前意识(虽然不能立刻想到,但是努力想可以想到)
潜意识(是最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最重要的根源)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由内驱力和有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混沌不随时间和经验的改变而改变)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是治疗的焦点、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调节本我的有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治疗的焦点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超我(由自我发展,包括意识和前意识和部分潜意识,包括良心和理想两个层面,当合乎超我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和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焦虑与防卫机制:
焦虑(痛苦的情绪)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焦虑采取的方法,包括否认、认同、压抑、升华等)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比较强调这一点,这一点也受到荣格的诟病
28.认知行为理论(关键词:错误认知/错误观念/不合理期待/非理性信念/不理性的自我对话/想法的非理性部分认识到/觉得/觉察非理性思维/觉察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改变方式/改变看法/观察变化/记录下(不好的)知觉和评价形成正确认知/理性思考情绪)
ABC情绪理论框架:
A指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B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也就是看法,C是我们的情绪反应
。
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这件事情导致了我们的C情绪反应,而是B我们对这个事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C情绪反应
29.生态系统理论(关键词:环境/环境变化/营造环境/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家庭关系/互动关系/良性互动同学关系/人际关系)
生命周期(是指用时间线把影响我们的时间列出来,这些事件对我们是有影响的。)
人际关联(讲的是我们和别人建立的各种关系)
胜任能力(指的是我们可以建立掌控环境的能力,包括建立人际关系、动员社会资源)
角色表现(指的是我们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我们即是孩子,又是父母,也是员工等)
生态地位(讲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适应力(指的是我们跟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适应)
30.人本主义理论(关键:尊重关心接纳内在价值和能力/发挥优势和能力自由表达/充分表达/鼓励表达强化对他人的责任个性)
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个人具有归属于被包容的权利
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
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31.存在主义理论(关键词:反思…的意义/自身生命的意义过去经历的意义/这段经历的意义/经历有积极意义痛苦/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有意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的内在价值/肯定独特性选择的自由/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抉择/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人生目标/洞察追求的目标觉醒/意识到正视/正视困难/积极应对迷茫)
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觉醒(指的是人的意识会经历一个从不真实到真实的觉醒,从而达到个人的独特性,这里强调的是人能正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现状)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主义认为痛苦是必然的,而且是有意义的,能给我们指导)
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还是强调人,除了强调权利还强调了责任)
对话的必要性(指我们跟其他人的互动是有意义,有必要的,我们会在互动中成长)
实行(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服务对象肯定自己)
32.增强权能理论(关键词:赋权/赋能/充权/增强能力/empower增强权能/增强权能意识潜能/激发潜能/发展个人潜能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环境层次)
个人层次(指我们个人能解决问题)
人际层次(是指我们通过人际关系的合作解决问题)
环境层次(是指改变不利于我们发展的环境)
要告诉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自己才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要用整体视角看待不利的环境,而不是从个人的角度。
33.发展性社会工作(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融合)
核心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取得平衡
34.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键词: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
人在情境中(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中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影响都不是单一发挥作用的)
更关注现实状况(更强调现实状况和人当前的意识)
社会角色期待的影响(不同的角色对这个人有不同的期待,这些期待会对人产生影响)
人在情境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不仅要看到他本身,还要看他所处的“情境”,也就是社会环境)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支持(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
直接影响(对服务对象提出一些建议)
探索-描述-宣泄(引导服务对象来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倾诉,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现实情况反思(对所处的实际状况进行的分析)
心理动力反思(对内心的反应的分析)
人格发展反思(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往的经历)
35.心理社会治理模式的诊断方式
心理动态诊断(讨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缘由诊断(讨论困难产生的时间、有什么事件、变化是什么)
分类诊断(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分析)
36.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关键词:非理性信念/想法/认知、错误想法、)
情绪ABC理论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治疗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应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37.任务中心模式(焦点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
有效的沟通:
有系统:沟通集中焦点、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有反应:给服务对象及时的回应,鼓励表达
清晰界定问题(具备4个条件:服务对象知道问题存在、承认问题、愿意解决问题、有能力处理问题)
明确界定服务对象
合理界定任务
38.危机的发展阶段
危机crisis(指危机出现了)
解组disorganization(是指服务对象在面对困难时很混乱的一个阶段)
恢复recovery(在服务对象痛定思痛后,开始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重组reorganization(恢复了新的平衡的生活,但不一定会比原来更好)
39.危机介入模式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
恢复自尊
培养自主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增强抗压能力)
40.危机介入的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41.病态家庭结构
纠缠与疏离(有的家庭成员过分过分密切(纠缠)或过分疏远(疏离))
联合对抗(指家里有的成员联合起来,对抗其他成员。比如夫妻吵架,妈妈把孩子拉到自己这边,去指责孩子的爸爸)
三角缠(指的是家里的两个人沟通,不是直接沟通,而是通过第三个人。比如妈妈说:“儿子,喊你爸吃饭”)
倒三角(指家里的权利被孩子掌握在手里,比如被宠坏的熊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会立刻满足他的需求)
4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对自尊的强调
关注经验的整合
注重感受的改变
43.服务对象问题的预估
横向分析: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3个不同的层面
纵向分析:问题发展变化的过程(时间轴)
44.连接社会资源与协调服务
非正式社会资源(指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的一些资源,比如家人、朋友、邻居等)
正式社会资源(是由正式的社会机构和组织提供的资源,比如政府、公益组织等)
45.结案处置
预先告知(提前让服务对象做好心理准备)
巩固进步
进一步探讨问题(以便服务对象能独立面对问题)
鼓励表达情绪
46.个案会谈的技巧
支持性技巧
专注
倾听
同理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
鼓励
引导性技巧
澄清(当服务对象没有把事情说清楚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通过一些发问让刚才的对话更明确)
对焦(将注意力放在某一件事情上)
摘要(把服务对象说的很多很多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归纳总结)
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把自己曾经的经历告诉服务对象)
建议
忠告(一般用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服务对象要做出一些有危害的行为)
对质(指出服务对象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47.个案管理(针对存在很多问题的个案服务对象开展的工作,也被称为“综融性社会工作”,也就是“综合性”“融合性”的社会工作)
特点:
服务对象遭遇多重问题
“全貌”的工作方法(要站在“全局”的视角上,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
双重功能(既要协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要强调服务的效率)
个案管理的实施原则:
服务对象参与
服务评估(是为了给提供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服务)
服务协调(因为个案管理中要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所以需要进行服务方面的协调)
资源整合
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是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意思)
服务监督(指对服务的评估与监督,检验服务成效)
48.小组工作的类型
教育小组(强调教给组员知识)
支持小组(组员通常是有某一个共性的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供情感支持)
成长小组(挖掘潜能促进成长的小组,通常针对学生和边缘群体)
治疗小组(针对行为出现问题的人群,比如,吸毒者、家暴者、社区矫正人员等)
49.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参与、提升意识与增能理论)
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
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
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50.小组工作的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小组(强调在潜意识层面和人格的重建)
阿德勒式小组(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
心理剧(强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帮助表达)
行为治疗小组(强调行为的矫正,例如社会技能训练小组、肯定训练小组、压力管理小组、自我指导行为改变小组)
完型治疗小组(强调自我觉察)
实施原则:
综合性原则(指的是我们要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运行小组)
建构性原则(指的是小组组员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有缺陷的,所以我们要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指的是每个组员的问题都有其个别性,小组的组员又有一些共同性,我们要结合起来)
51.小组工作的互动模式(特点:强调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针对人群很多元,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协调,而不直接控制小组)
开放性的互动
平等性的互动
“面对面”的互动
52.小组工作的发展模式
强调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针对各种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
53.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
开场
了解
提问
鼓励
限制(限制的意思是对组员讨论中出现的跑题、一个人垄断发言等情况进行一个限制)
【新】示范(社会工作者“以身作则”,为组员提供示范,让组员模仿学习)
【新】澄清(对组员的讨论内容不够清晰时进行一个澄清和明确)
【新】聚焦(当组员讨论时跑题了,我们除了用限制的技巧,还可以用聚焦的技巧,将话题拉回来)
【新】总结
【新】催化(社会工作者作为组员间的“催化剂”,推动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营造小组的信任气氛)
【新】联结(指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将组员个人同小组的共同经验联结起来,与催化不同的是,催化强调的是组员与组员之间,而联结强调的是组员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沉默(社会工作者,在组员中形成真空,让组员自己判断问题)
中立(社会工作者应当秉持中立,对双方观点提供分析,但不提供结论)
摘述(在某一环节讨论结束时、发言内容过于多或杂时等情况进行的小总结)
引导(主要用于讨论跑题、处理冲突的情况)
讨论结束
54.小组介入技巧
对小组组员:
促进个体自我改变
促进组员之间相互学习
改善个体环境
对小组整体:
改变沟通和互动模式
改变小组对其组员的吸引力
有效利用小组整合动力
改变小组文化
改变小组外部环境:
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小组工作的支持
链接机构之间的网络
提升社区意识
55.小组评估
组前计划评估(小组评估的设计和计划)
小组的需求评估(小组的整体需求+组员的需求+小组的环境需求)
小组过程评估
小组的效果评估
56.小组各阶段
小组的准备阶段:
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确定工作目标
制定工作计划
申报并协调资源
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开始阶段:
组员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沉默而被动、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帮助小组组员厘清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营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转折阶段:
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处理抗拒行为
协调和处理冲突
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成熟阶段:
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结束阶段:
浓重的离别情绪
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模拟练习
树立信心
寻求支持
鼓励独立
跟进服务
57.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任务目标(即“完成任务”,这个目标是具体而实在的)
过程目标(指在工作的过程中促进社区居民的能力)
58.评估的分类
过程评估(指在工作过程中的评估)
成果评估(指达成目的的评估)
效益评估(注重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使用效益评估是为了选择成本小收益高的方案)
59.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社区的地理环境
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社区内的资源
社区内的权力结构(涉及到社区党委会、居委会、监委会等权力组织)
社区的文化特色
60.社区问题分析
描述问题(不但关注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状况,还关注社区成员对现状的感觉)
界定问题(指明确问题的性质。不同立场的人对问题的界定也会不同)
明确问题的范围(即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
问题的起源和动力(要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发掘解决问题的因素,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61.社区需要分析
规范型需要(指要达到一些规定的标准或政府、专家提出的)
感觉型需要(指居民因为感觉某种需求而说出来的需要,要先“问”,然后居民“说”)
表达型需要(指居民因为感觉某种需求而做出来的需要,是一种居民主动提出的需要)
比较型需要(通过比较发现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会产生比较性需要)
62.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
广度(广度指的是我们认识的人的多少)
强度(强度指的是我们的关系的紧密程度)
网络功能:
工具性支持(指的是经济上、资源上能帮助我们的,比较客观的支持)
情感性支持
63.发展自助组织的技巧
联结(通过组员的共同点让大家产生共鸣,增强组员凝聚力)
鼓励与正面强化(服务对象出现正面的行为时,社会工作者给予赞赏和奖励)
组织活动与体验式学习(结构化体验是在模拟情境下完成某种学习。包括角色扮演、成长游戏、心理剧、家庭雕塑等;指引性体验是在真实情境下完成某种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同辈榜样(同辈指的是小组的组员,当某个组员有正面的行为时,社会工作者要称赞并鼓励其他组员向他学习)
64.自助组织发生问题时的应对技巧
扮演矛盾缓和者的角色
协助自助组织重新界定其功能
与成员分享自助组织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
与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有需要时才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批评
协助自助组织在社区中继续发掘新动力和新启示
65.社区教育的目标
态度方面(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如关注居民权益等核心价值,从冷漠消极被动转为热情积极主动)
知识方面(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如掌握社区问题的知识和资料,能批判地分析问题,在正确分析、评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行为方面(对社区领袖需要掌握与群众沟通的技能、掌握行政和会议技巧、具备谈判、游说、公关及与大众传媒合作的能力;对普通居民掌握公开演讲、请愿、谈判、游说的技巧)
66.说服居民参与的技巧
对能力不够为由拒绝的居民:
熟人参与
互相帮助
成功先例
对时间不够为由拒绝的居民:
我们可以说参与不需要太多时间,如果真的时间紧张,中途也可以退出
觉得参与人数太少拒绝的居民:
赞赏对方(是赞赏对方愿意参与的积极性)
体谅他人(指的是我们向居民解释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参加原因,希望他能体谅)
尽力改变现状(是我们告诉居民我们会尽力招募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动之以情
67.社区三大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集体解决、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社区自主能力、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重视居民的参与)
社会策划模式(专家策划、注重任务目标、理性原则、由上而下的改变)
社区照顾模式(在社区这个环境中去照顾,强调社区和社区支持网络、社区融入、社区责任、非正式照顾是重要因素、相互关怀的社区)
68.社区照顾模式
在社区照顾(强调的是地理位置在社区,服务的“非机构化”)
由社区照顾
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直接“照顾者”)
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开展小组工作)
社区紧急支援网络(涉及社区居委会等辖区公共单位)
对社区照顾(对“照顾者”进行照顾,强调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相互融合)
69.社会服务机构的规划与计划的内容
使命宣言(由机构的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拟定,表述机构的宗旨、信念、价值观等)
策略性计划(是中期的计划,由机构的中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共同拟定,是未来3-5年的工作方针)
运作性计划(由中层和基层管理者共同拟定,对目前的工作订立的具体的短期服务指标,例如年度计划)
70.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
问题认识工作表(是什么?何时?何地?谁受影响?感受如何?)
分支法(剥洋葱,列分支)
71.界定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
总目标(指导性的目标,比较宏观)
影响性目标(是社会工作干预要达到的目标,通常涉及具体数据)
72.可行性方案模型
效率
效果
可行性
重要性
公平
附加结果(方案会产生的意外的结果,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
73.团队式结构
多功能型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专业领域的成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
问题解决型团队(团队成员每周通过碰头会来集中解决问题,任务完成后团队就解散)
自我管理型团队(“高绩效团队”,是自然形成的工作小组)
74.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
授权(上级把将职权交给下属,可以提高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协调(协调机构中的各部门的活动,达到共同的目标)
沟通(包括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与同事协调、向公众交代等)
控制(指检查、监督、纠偏等管理活动)
75.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方式类型
专制型
民主型(参与型)
放任型
76.社会服务机构的激励措施
了解员工的个别差异(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来分配工作。对于有能力的员工可以扩展工作内容,降低对工作的倦怠,提供更高的平台给员工)
用目标引导员工,增进其对工作的兴趣(可以为每个员工确定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以此来激励员工)
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将员工与机构命运相连,增强员工的责任心)
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协助员工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既可以帮助员工规划未来职业,也可以将个人目标同机构的目标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任用、训练与发展、绩效评估与激励、薪酬管理、员工关系与维持)
77.志愿者管理的内容
规划(规划包括需求评定,也就是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对当前的志愿者的动机进行的评估,整体和阶段性的志愿者方案和经费预算等,这部分是比较宏观的规划):
需求评定
方案规划
经费
组织(这部分就涉及到具体的对志愿者的管理,比如对志愿者进行分工,管理章程、工作流程、招募和甄选、培训等具体的内容,也是非常主体的内容):
分工
制度制定
授权
工作流程
招募和甄选
教育训练
领导:
督导(行政性督导功能——培养有效的志愿者;教育性督导功能——培养能干的志愿者;支持性督导功能——了解和关怀志愿者)
沟通协调
福利及激励
控制(控制是为了防止志愿服务出差错,主要包括建立志愿者工作评估标准和方法,资料建档,志愿者需求及满意度评估,这些都是为了规范志愿者的服务):
评估标准
建档
需求及满意度评估
78.社会服务机构的财务预算
单项预算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当年的预算作为第二年预算的基准,用渐进的方式来规划第二年的预算)
方案预算法(用方案来做预算)
零基预算法(指的是社会服务机构在做第二年的预算的时候,假装自己没有钱,然后根据第二年要做的事情来作出预算)
79.企业捐款动机
市场营销(企业认为捐款可以给他带来新的利益,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短期获利)
公共关系(企业想提升形象,打造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赢得声誉)
自我利益(企业想通过捐款为了长期获利,指企业给员工所在的社区捐款,间接地造福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长远的利益)
税法策略(企业为了合理避税而捐款)
社会联谊(俱乐部)(指企业捐款一方面能有好的感受,一方面希望赢得他人赞赏)
80.公信力展现
财政交代(向资方提供财政报告,证明资金使用合理且有效)
政治交代(向立法和权力机构、社会媒体交代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情况)
专业交代(证明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遵守职业操守并服务专业)
服务交代(向服务对象提供满意、专业的服务的服务)
行政交代(向董事会、管理人员、前线工作人员交代机构管理和运作的合理性)
81.督导者与督导对象的关系
双向互动(指双方都互动的学习)
成效看双方(所以督导的成效也要看双方,既要看督导者的专业程度,也要看督导对象的接受程度)
互动形态会改变(刚开始经验不足的社会工作者向督导者学习,主要是“教学关系”,等督导对象经验丰富了,会转变为“咨询”关系,也就是遇到不会的主动向督导者进行咨询)
82.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
行政性督导(招募、任务分工、行政的安排)
教育性督导(“教导”一些“知识”、时间管理技巧、沟通技巧)
支持性督导(情感支持、情绪疏导)
83.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
个别督导:
一名督导者对一名被督导者
不受干扰
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
可以较仔细的检查被督导者的工作纪律
督导者可以向被督导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示范
诚恳倾听
仔细研究和批阅被督导者的工作纪律
采取接纳的态度
委婉提出评价和建议
及时提供示范
团体督导:
一名督导者对数名被督导者
大量信息传递,不同观点碰撞
有机会聆听其他被督导同事的经验
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
节省时间、经费和专业人力
熟悉团体成员,建立良好关系
引导成员集中注意力,形成向心力
促使成员自发提出问题、观点
把握讨论进度
妥善处理冲突
督导形成结论,便于成员应用
同辈督导:
有相同需求、观点或技术层次的一群社会工作者
没有权威现象
可以在最方便的时间组织和安排督导会议
不需要付费
对非常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更容易有收获
注意价值的共同性
一般不超过7人以确保有充分的时间讨论
签订明确的契约,说明会议的周期、地点、角色分工等
注意会议的反馈,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84.社会工作督导的一般过程
督导前期(督导与被督导者相互熟悉,建立关系;了解被督导者的处境找到督导的起点)
开展期(是指双方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确定督导的形式、角色、期望等内容)
工作期(这是最重要的阶段,是督导工作的主体内容)
终结期(在督导结束时,督导者会进行总结,帮助被督导者加强改进)
85.社会工作督导过程中的技巧
督导的相互契合技巧(指的是“了解处境,表示关心,发现问题,理性面对”这样的一个过程、了解和关心被督导者的处境、共同面对问题,商量解决办法、公开、理性地讨论问题)
订立协议(每次督导都要订立协议,回顾上次的协议并修正)
开展话题的技巧(由简入难+包容+专注地聆听+提问+保持沉默)
同感与分享感受的技巧
要求被督导者努力工作和分享资料
督导会谈的结束技巧
86.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客观、规律、客观计量、规律性、价值中立、实践功能)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不可重复、无规律、分析因素、描述性、价值倾向性)
建构主义方法论(否认存在客观事实,认为东西都是“人造的”、建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综合性)
87.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实证主义方法论、外人、旁观者、价值中立、标准化、系统化、统计分析、精确性、量化资料、可操作变量、统计数据、普遍性、代表性、可推论、资料收集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大规模、调查、预测)
定性研究(反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自己人、站在对方立场、自然情境、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理论建构、灵活变化、深入理解、描述性信息、非数字化资料、个别性、特殊性、不可推论、不受控的场景、微观、个别事物、描述、分析)
88.统计分析
平均数
中位数(指的是一堆数据按顺序排列后(降序升序都可以),最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堆数据是奇数个,那么中位数就是最中间那一个;如果这堆数据有偶数个,那么中位数就最中间的那两个)
众数(指的是一堆数里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89.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需求评估报告(一定有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文献回顾等分析需求的内容)
项目方案书(侧重项目目标、工作模式、实务内容、经费结构、时间进度等项目执行的内容)
项目总结报告(一定有服务效果、讨论和建议等项目成果的内容)
90.问卷结构
标题(点名问卷的内容和目的)
封面信(说明自身身份、做调查的目的、被调查者的选择方法,保密原则、署名落款)
指导语(指导如何填写问卷的内容)
问题(态度题、行为题、状态题)
答案(开放式-填空题;封闭式-选择题)
编码(调查者收集好问卷后对答案进行编码)
其他(时间地点感谢词等)
91.问题和答案
穷尽性(满足了所有的情况)
互斥性(指每个答案之间没有重复)
答案无双重含义(“你父母同意吗”就包含“父亲同意”和“母亲同意”双重含义)
无倾向性(“考社工有很多好处,你愿意考吗?”就有倾向性)
答案的排序(个人信息、简单的、感兴趣的、封闭式的问题放在前面,敏感的、复杂的、开放式的问题放在后面)
答案的题数(30分钟左右)
92.实验研究三对要素
自变量VS因变量(自变量是我们操控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
实验组VS控制组(实验组是我们施加一些影响的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组)
前测VS后测(前测是介入前的测量,后测是介入的测量)
标准实验设计(很严格):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传统实验设计)(一堆人随机分两组,做实验之前测一下,做实验之后测一下)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一堆人随机分两组,直接做实验,做实验之后测一下)
索罗门四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准实验设计(不是很严格):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没有随机分组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找的是天然分组,比如两个班级、两个社区)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没有随机分组的单后测控制组设计,找的是天然分组,比如两个班级、两个社区)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多组时间序列分析=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实地实验: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验
93.个案研究(对某个个案(可以是个人、团体、社区)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然后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或提升方案,有助于理论建构,但是耗时费力,只能针对个体,结果无法推论)
凸显研究的“对象”维度(对研究对象的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手段和资料的多元化(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手段)
研究步骤不甚严格(没有规定的操作步骤,要按照不同方法的不同步骤来)
资料详尽深入(对收集来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分析)
94.行动研究(克服了其他研究方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点)
注重实务导向(对行动进行研究)
研究场域与实务场域合一(在行动中研究)
重视民主参与(由行动者研究)
兼具批判建构功能(为行动而研究)
聚沙成塔 助人自助
相信社工的力量 用生命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