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团(日赚6944万元靠饲料起家的通威股份,硅料红利能吃到何时?)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7月4日晚间,通威股份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0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304.62%至321.48%。
受此消息影响,7月5日,通威股份盘中创下67.86元/股的历史新高,收涨3.23%,报67.75元/股,总市值首破3000亿大关,达3050亿元。
日赚6944万元
从预告数据来看,通威股份堪称“印钞机”。125亿元的净利润,相当于公司日赚6944万元。Wind数据显示,在目前发布中报预告的A股公司中,通威股份的盈利水平暂居首位。
此外,通威股份不仅将交出最佳中报,2022年全年的盈利水平或续创新高。公司历史最高净利为2021年的82.08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的利润数额则远超前者。
一季报显示,公司当期净利润为51.94亿元,照此推算,二季度净利润预计68.06亿元至73.06亿元,环比增幅31.04%至40.66%,再度刷新一季度创下的单季净利历史纪录。
对于业绩大幅预增,通威股份表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持续稳健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果。其中,高纯晶硅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叠加新产能的顺利释放,实现量利大幅增长;电池片业务满产满销,出货量同比增长,大尺寸产品占比提升,盈利能力同比显著修复;农牧和食品板块持续贯彻质量方针,实现量利双增。
基本面之外,通威股份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同样强劲。自去年9月回调后,公司股价在今年4月下旬触底反弹,由低点34.24元/股,一路高歌猛进,7月5日触及67.86元/股的历史高点,涨幅逾98%。
发布业绩预告的同时,通威股份还对外披露了员工持股计划进展。截至7月4日,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资产管理产品已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累计买入公司股票87,46.2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1.94%,成交总金额46.99亿元,成交均价53.73元/股。按照最新收盘价,员工持股计划浮盈。
光伏“外来者”
如今坐上硅料行业第一把交椅的通威股份,实则是一名“外来者”。
通威股份最初以饲料业务起家,其前身系成立于1986年的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坊间传言,彼时“通威牌”饲料需排队数天才能买到。饲料生意兴旺,公司又投身水产养殖业,1994年秋首次走出川西,在重庆设厂,先后在华东、华南、华中等主要水产养殖区设立分公司一百余家,形成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体化格局。时至2004年,通威股份登陆资本市场。
2008年,通威股份收购永祥股份50%,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切入光伏赛道。2013年,又将电池片厂商合肥赛维太阳能纳入麾下。光伏业务的作用力在2020年正式显现,当年通威股份的收入结构生变,光伏业务营收首次超过传统农牧业务。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公司高纯晶硅产量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
通威股份业绩连续爆发,硅料涨价潮是最大的推手之一。
2021年,多晶硅价格涨势基本贯穿全年,从年初的8.8万元/吨,飙涨至年末18万元/吨上方,年内最高点超过27万元/吨,最高涨幅逾206%。今年年初,多晶硅料一度连续涨价16周,而后在5月中下旬两周维稳,6月再次打开上行通道,目前已连涨5周,一度突破去年11月的历史高点,行至2011年以来新高。。
据硅业分会6月29日数据,当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8.5万元/吨至29万元/吨,成交均价28.63万元/吨,环比涨幅4.83%;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8.3万元/吨至28.8万元/吨,成交均价28.42万元/吨,环比涨幅5.1%。
供需错配是硅料涨价的主因,“双碳”目标之下,光伏行业下游需求端强劲增长,而硅料产能有限,供不应求的局面助推其价格不断走高。
硅料供应为何紧缺?这存在历史原因,2018年5月31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业界称之为“531新政”,通知提出“暂停普通地面电站指标发放”、“分布式光伏规模受限”、“调低上网电价”等。光伏行业产业链也由此进入冰封期,硅料价格断崖式下跌,失去需求端的支撑,行业扩产积极性大幅消退。
“513”时期的行业境况还会重演吗?通威股份相关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现在光伏已经进入平价时代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更多是内生式的,基本面的支撑非常强,这与过去依靠补贴、受制于政策有比较大的区别。”
此外,就硅料本身而言,一是生产建设周期较长,以多晶硅作比,从投建到产能释放需要约2年时间;二是准入门槛在产业链条中最高,还具有折旧率高、产能弹性小的行业特性。加之能耗双控及疫情影响,硅料还面临减产、停产的可能。
硅料过剩了吗
涨价潮的另一端,是外界对于产能过剩的警惕。
事实上,从规划产能来看,多晶硅已出现过剩趋势。据国金证券6月2日研报,目前国内已公告的多晶硅新增产能总规划超过300万吨,远大于下游需求。不过,多晶硅的实际产量还是有限。隆众资讯统计,截至2022年底,年内预计投放35.5万吨多晶硅产能,累计国内产能将超过年产120万吨。
有硅料行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觉得不能光看投资计划,更重要的是后续的落地执行情况,产能规划最后能否变成实际的产出,有待观察。硅料端目前是光伏行业收益最高的环节,因此涌现出很多新玩家,但入局硅料也对企业提出多重考验,包括资金、技术、周期等。”
硅料过剩尚是后话,面临供需矛盾悬而未解的现况,中下游厂商纷纷锁单“抢料”。7月1日,通威股份对外公布两项重大销售合同,一是来自于双良硅材料,2022年至2026年计划合计采购22.25万吨多晶硅产品,总额约560亿元;美科硅能源拟于2022年至2027年合计采购25.61万吨多晶硅产品,订单总额约644.1亿元。据统计,通威股份今年签下的多晶硅订单总额已超2500亿元。
2500亿的订单无疑锁定了公司较大份额的硅料产能,外界担心,这会使得市场零星散单推高硅料成交价,无形中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压力。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硅料行业基本上是市场导向的,政府很难像对待煤炭一样进行比较大地干预,因为煤炭关系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光伏上游还没有达到这种层面。这种情况下,小公司肯定要受些压力。”
有意思的是,通威股份曾遭到中下游厂商的公开举报。去年6月10日,网络流传出一份光伏电池制造商爱旭股份关于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材料。材料中,爱旭股份表示,当前行业供需错配仅是表象,实际是由于部分企业刻意营造多晶硅、硅片短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所致。
材料指出,去年4月开始,通威集团永祥股份觉得“月度定价”上涨太慢,拿出少量多晶硅料每周邀请部分企业竞标,将最高竞标价作为下周多晶硅的参考价,周而复始地推升价格快速上涨。该材料曝光后,爱旭科技董事长陈刚对外回应称,递交的材料出发点是为了电站投资商、组件、电池、硅片所有企业,也包括上游材料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