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学院(「深度」中国商学院正在兴起,管理教育如何解决好中国企业的痛点?)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行各业创造价值的卓越企业家和经理人,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便会遭遇各种需要突破的难题。怎样才能嫁接先进服务理念?怎样更好地寻求新增长?怎样更有效率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些都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案,可以系统地帮他们解决这种经营上的困惑,让他们的品牌和服务启航海外市场之后,能有效突破文化交流的障碍,顺利实现家族传承,构建真正现代化的出色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商学院。
事实上,从诞生以来,商学院就在不断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知识供给,构建企业家、经理人、创业者等商业管理人才的知识平台。在这里,企业管理者们获得了从思维框架、到管理实务,再到战略和整合,层层递进、由点及面的管理认知,提升了自身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即使在走出校门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在通过商学院的课程、论坛、案例研究等形式,构建自己的终身学习平台,同时进行跨界交流、拓展认知、更新知识,保持自己的前瞻视野。
30余年来,中国管理教育从引进西方经典理论与实践开始,逐步与中国商业实践相融合,发展至今,已进入了将中国管理知识、管理智慧介绍给世界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重量级嘉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李铭俊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工学博士。他曾长期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党委和科教党委工作,并有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和驻纽约总领事馆任外交官的阅历。2008年到2015年,他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参与了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2014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的工作,为上海的对外交往作出了贡献。自2015年起,李铭俊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秉承着“聚焦中国、贡献世界”的办学理念,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创业创新、教学研究、社会影响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多方面成绩。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一、怎样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同阶段,我们管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出能够符合这个时代发展需要的企业家,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对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仔细学习了以后,我想这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正是我们商学院管理教育应该要做的事情,这应当说也是我们的强项。
从我本人来说,作为一个商学院的院长,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通过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才能够最好地培养这样的管理人才。
首先是教授队伍。一个学校不在于它的校园多大,而在于它有多少大师。按照我们的统计,在我们的中欧教授队伍当中,外国的外籍教授大概有平均13年在中国的工作的经历,中国的教授大概也有13-14年在国外的工作经历。所以这样一支教授队伍,使得我们能够保证他们具有很高的国际视野,对全球、对中国,都有非常好的、非常深刻的理解。
第二点是课程的运营。MBA(工商管理硕士)或者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它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必修课的内容在全球商学院来说有一些差别,但是差别不是太大,但是随着现在形势的发展,也在对它进行一些调整。1881年的时候,沃顿商学院建立,它是在美国的大学内的第一家商学院,为了使我们的管理教育能够和商业的实践、和企业能够更好结合,沃顿建立了好多个研究中心,通过这样的研究中心来保持我们的商学院和企业的紧密的联系,使得我们的管理教育能够始终跟踪商业的实践。
我们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有一门课讲供应链,通过把我们的企业的案例作实证的研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在课堂上讲解供应链。另外一方面,在选修课也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打破了学科的不同的界限,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践当中去。
沃顿商学院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打破学科的限制,建立跟商界的联系,来促进教学的发展。现在我们中欧也有各种不同的10多个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不但是要研究过去的,更要研究未来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全球化研究中心,在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前的4到5年,我们的教授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案例当中,反映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路径跟国外的企业有很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到中国来建立企业,它们是要在这里取得它们的市场的份额。但是中国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去占领它的合作方的市场份额,而是要取得各种不同的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回过头来把自己的企业在中国国内做得更强,然后下一步再“走出去”。
我们有一个企业,它是一个高端制造装备的生产企业。这个企业在国内发展,之后又到欧洲,在欧洲兼并了一些欧洲的企业,我们叫“轻触式”的并购或者收购,保留原来欧洲企业的体制、员工,然后按照我们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对它的企业、业务重新进行定位,应当说现在发展得非常好。还有我们在南京的一家做电动工具的校友企业,这家企业也是通过先在国内发展,做国外产品品牌的代工,然后到国外收购了国外的一家法国的企业,收购以后再回来把自己的产品、品牌做强,现在这个企业也发展得非常好。
第三个是教学方法。应当说,全球的所有的商学院都对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我想提的是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是名声非常响的学校,它的建立要比沃顿商学院晚一些,是在1908年,但是哈佛商学院是第一个正式建立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校。哈佛商学院的教学特点,就是用很多案例来进行课堂讲授和讨论。这个案例教学在目前的商学院的教学当中,还始终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在美国和欧洲的商学院,使用案例教学,课堂的讨论都是非常活跃的。
我们在10多年以前建立了中欧的案例库,我们不断地来编写、充实、更新我们中国的案例。今天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到2018年年底为止,中欧的案例库已经收录了1300多个我们中国的案例。5年前我们的选修课所用的主要的案例还是哈佛商学院的,大概在50%几到60%左右,而我们自己的案例使用量大概在20%几。最近我们来总结我们学院发展的时候,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案例这一方面,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选修课案例的使用情况发生了一个变化,中欧的案例使用量达到了差不多60%,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下降到20%几。
我们说现在全球MBA(工商管理硕士)或者工商管理的案例有三个主要的案例库:一个当然是哈佛的,它是全球很有影响力的;第二个是加拿大的毅伟;第三个就是欧洲案例中心的案例。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讲,我们的案例进入了全球三大的案例库,我们中国的故事、中国企业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些渠道向全世界传播。
原来我们的案例主要是把它写成文字的,大家通过阅读,之后在课堂上讨论。我们觉得这还不够,有的案例需要更形象、更生动的展示,也有的学生觉得,我还是在跟教授对话,他们更希望能够跟这个案例的企业进行对话。所以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创立了“实境教学法”,就是我们把这个企业的案例资料先发给学生,大家先进行预习,然后我们教授和学生一起到这个企业,和企业的领导人、管理者一起就他们企业的案例进行现场深入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国内有很多校友的企业,现在非常支持我们学校的发展,同意把他们的企业作为我们的“实境教学点”。同时我们在欧洲也有一些企业跟我们长期合作。我们在苏黎世有一个教学点,大家到瑞士,可能都会想到瑞士军刀,我们的学生到了那里,就来到瑞士军刀这家企业,每一次他们都有企业的负责人出来跟我们进行现场交流。所以,我认为这样一种形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四个是终身学习的平台。要培养成功的、伟大的商界领袖,不是他在学校读两年书就能完成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和这些校友长期地、跟踪式地互动,帮助他们发展。现在很多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进入到第二代的接班期,有的创业一代来参加了我们的董事长班以后,回去跟他的二代说,你要去读一个总经理班;有的二代在我们学校学习了以后,回去跟他的爸爸妈妈说,你一定要到中欧去读一个董事长班。然后我们又把它组合起来,开创了家族传承这样一种特色的学习平台,一代、二代一起到我们学校来,把他们在家里讨论的、争论不休的问题带到这里来,我们教授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其他的同学一起来进行讨论,结果很有意思的是,有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到了学校这个平台上迎刃而解。
作为院长,我在毕业典礼上说的,并不是祝贺你们完成一个学业,并不仅仅是对你们今后提出几点寄语、希望,而是我们将长期地和你们在一起,我们会跟踪你们,跟你们一直保持互动,研究教学,促进学生企业的成长。那么学生企业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给我们的学校提供新鲜的商业的案例和好的成功经验,这是一个互动共赢的过程。
二、未来全球管理教育的重心在中国
全球的管理教育最初是从美国开始的,然后逐渐发展到欧洲、亚洲。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教授是美籍印度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市场营销的教授。他从印度到美国去学习了管理教育以后,获得博士,然后在美国工作,担任了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院长。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迪帕克教授又到欧洲,在欧洲第一家商学院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担任院长,现在迪帕克教授来到了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担任欧方的院长。从迪帕克教授的经历,我们大家可以似乎看到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从美国到欧洲到中国,因为从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它的管理教育的水准和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准是紧密相关的,对人才培养也是紧密相关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整个管理教育的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正好是从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美国的其它几所大学之内的最好的几个商学院,差不多就在这个时间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些名校建立的时间,和美国在世界经济体量中地位变化的时间是非常吻合的。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在1957年,大概和美国相差50多年,欧洲的管理教育开始起步。二次大战以后,欧洲百废待兴,对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高端人才的需求使得我们看到在欧洲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商学院的兴起。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是欧洲第一所,我们中文把它叫做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然后在欧洲的有一些国家,比如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等,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商学院,都是在那个时候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也是跟欧洲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的管理教育,应当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1984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了第一批项目合作,其中有一个合作项目就是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点。应当说这个项目是我们今天中国管理教育的一次很好的探索,让我们来思考,如何把西方的理论跟实践引进到中国,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到1994年的时候,中欧双方政府又讨论,希望在这个项目的合作基础上,合作建立一所独立的商学院,所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在那个时候,作为中欧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所建立的。这个学校中方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它作为中国政府的合作方和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个学校的建立不仅是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紧密相关,也是一个中欧之间良好合作的一个载体和一个抓手。1997年以后,中国的商学院管理教育就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期,当时教育部通过几批,批准了中国的一些学校设立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
整体上我们管理教育的发展,顺应了全球的经济变化,顺应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个就是我们迎接全球化。当时我们的学校介绍说,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商学院。当时这个时候,如果说能够就在家门口,就在中国就能够接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这是被很多学生欢迎的。
从第二个阶段来说,融入全球化。因为我们觉得,扎根在中国的商学院,我们的最本质的任务是要把符合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来,所以我们的所有研究、教学,首先是以围绕培养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商业领袖为目的。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我们说今天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和全球经济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讲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是放在整个世界的这样一个大局下面。所以我们讲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到现在,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占到全球第二位,我们更多的企业已经走向海外,走出中国的国门,所以我们商学院也开始从1994年以引进为主,现在也要适应培养我们的企业领袖的这样一个需求,也要走出去。所以我们为什么在瑞士、在非洲设立了校园,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我们要更好地培养适应全球化、能够承担全球治理的这样的一些高端人才。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管理人才,或者说企业的领袖,跟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候起步的要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三、中国管理教育潜力巨大
美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2019-2020学年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就读商学院的人数量同比下降了3.1%,管理教育的发源地美国,其申请数量更是下降了9%,过去20年间曾6次登上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工商管理硕士)排行榜榜首的哈佛商学院,申请人数下滑了6%左右,伊利诺伊大学Gies商学院甚至在2018年5月宣布撤销全日制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与美国商学院遭遇严重滑坡形成鲜明对比,亚洲商学院正在悄然兴起。同一份报告显示,在亚洲,68%的受访课程项目申请者数量持平或增长,增长水平连续两年超过其它地区商学院。
中国的商学院是什么情况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1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第一批创办商学院的高校开始,中国已有245所大学开设了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市场中也涌现了众多的中外合作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在中国,73%的受访课程项目申请者数量持平或有所增长。
为什么管理教育会遭遇一冷一热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说中国的管理教育仍然潜力巨大?
01、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卓越贡献
为什么我们说管理教育的潜力还非常大呢?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的商学院,或者说我们管理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1999年,《金融时报》推出对商学院课程排名的时候,前50位中没有一所亚洲的学校,当然也没有一所中国的学校。但是我们看2019年的情况,2019年MBA(工商管理硕士)的排名,亚洲已经有13所学校入围,6所中国商学院进入了全球的百强,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当然我们尤其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在2019年的排名当中名列全球第五,这个是我们非常引以为豪的。当然取得这样一个成绩,有很多因素,中国和欧盟政府作为这样一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给我们设计了一个运营非常自由的探索的体制,我们充分地引进了西方的管理教育的理论,引进了很多国外优秀的教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校要能够办好,不仅要有好的教授,更要有好的学生,我想对商学院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果没有非常优秀的学生,我们所说的要培养商界领袖这个任务就难以完成。
我们有一位校友,她曾经是我们原农业部农科院的一位博士,是一位科学家。她当时带领了一支团队开创农业科技的这方面的研究,作了很多的探索。到2010年的时候,她所领导的团队,在各地大概已经创建了100个左右的各种农业园,但是她的这个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个时候她就在考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来到了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参加我们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的学习。她在这里学习两年,不断地通过跟我们教授的互动和她自己的思考,在她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她来读书的时候,业务量是6000万元,到最近的统计,我问了这个企业,已经达到了10亿元。在北京有很多到中国来访问的,外国的元首、政要,都到她的企业去参观。我觉得这是一个中欧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通过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她的企业实践当中去的非常好的案例。
02、商学院提供的教育产品深受企业家群体欢迎
1994年,当时我们中国刚刚开始管理教育的时候,刚刚提供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时候,当时还是一个卖方市场。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学校,除了中国的学校,还有国外的学校,按照2017年美国的一个认证机构叫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它的统计,现在全球有16500多家商学院。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程,一定要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家需要的这样一些产品,才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在美国,哪怕是最好的商学院,它们的MBA(工商管理硕士)的申请量有所下降,但是在亚洲,更主要在中国,我们的申请量还是一直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国际的学生。2019年我们的新生中,我见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学生,非常帅的小伙子,他的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但是他选择读商学院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中欧。他说对他们这些学生来说,非常看好中国的学校,看好中国的管理教育的前景。
03、商学院自身在不断创新迭代
刚才我说了,最早的商学院是从1881年开始在美国起步,到今天100多年,商学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初我们从西方借鉴的这些商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说很难来解释今天的一些商业的现象和企业成功的秘诀。全球的商业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讲授商业理论的一些底层的思维逻辑也发生变化。比如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们讲授的企业很多是制造业的企业。今天我们有很多企业已经不是制造业了,所以拿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理论、构架来讲我们这些企业就行不通。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它的组织行为、领导力、人才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企业,不仅是在一个国家,它跟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这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商学院不能够适应这样一种形势的变化,我们的这个使命就不能完成。
04、商学院能对时代及商业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
因为现在新技术的应用非常快,新设的商业模式非常之多,很多是出乎于人们的预料的,所以我们的研究和教学,要适应这样一个需求。同时现在知识传播的手段也很多,我们中欧很多教授,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们说我每讲一次课,在我的教学内容当中一定要有新的内容。他们教学的PPT(演示文稿),他所要用的数据,一直能够反映到他讲课的前一天晚上,甚至于讲课的当天早上出来的数据,他要把它用进去。他这一课讲完了以后,我们这些教授的PPT(演示文稿)就被学生广泛地传播,大家认为这个教授讲得很好。到下一周,这个教授再去讲课的时候,这些内容学生们认为已经是旧的了,大家希望还要听到更新的东西。所以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对于我们教授是很大的挑战。
如果说是各位参加过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习的,你们的感受一定是,在我们过去的学习当中,我们可能讲到的很多案例,是其它的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或者说是失败的教训,教授拿这些案例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但是今天我们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如果只讲过去的经验或者教训是不够的。很多我们的学生,不管是读学位的,还是来参加高层经理的短期培训的,他们会提出一个要求:教授能不能请你跟我们讲一下今后哪一些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它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企业该作怎么样的判断来应对这样一种变化?这一点我想恰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说商学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我们不仅现在要讲过去成功的故事,还要讲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想我们也是有充分的信心,一定能够应对这样一个挑战。
四、中国管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国内外的同行问我:作为中欧的院长,你觉得今后对你来说,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我们说整个世界的变化之大,新的出现的高科技、商业模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对商学院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要能够战胜昨天的自己。过去你成功了,但是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满足于这样一个成功。我们要不断创新,跟上我们企业家的需求。
第一点我觉得是知识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全球有16000多家商业院,如果哪个学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在速度和质量方面能够取得领先地位的话,那么这个学校就有了取胜的立足之本。
第二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视野。全球化意味着你在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当中,你是某一个部分,是不可缺的这一部分。现在从我们教授也好,我们的研究也好,我们要更加注重全球化的理念。
第三就是全球布局。我们从1994年说要建立一所不出国也能留学的学校,当时的目的是就在中国学习。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出去了,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体量那么大,我们要更近一步地走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欧洲、在非洲建立了我们的教学基地。教育归根到底来说是服务业,我认为我们商学院教育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出去了,那么我们也要为它们服务,所以现在我们在欧洲跟非洲的教研基地,就承担了已经在欧洲、非洲有投资、有企业的这些骨干的培训,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那么从我们管理教育的机遇来说,这里我想简要地提到两点,一个是亚洲经济的崛起,一个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我们中日韩的合作,我们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我们上合组织之间的合作,我们和东盟的国家的“十加一”的合作,这些使得我们亚洲的经济增长的份额将会很快要占到世界增长份额的50%。亚洲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是非常之大的,这是我们中国管理教育、工商学院的机遇。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融入国际市场,只要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这么大,今后在世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的企业越来越成功,走出去的越多,对高端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这个就是我们管理教育发展的机会。
我觉得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我们管理教育的责任,并不比任何其它一个科学或者学科的责任要轻,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地努力,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崛起贡献我们作为一个学校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