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雅(为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 贡献“东方力量”)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来源:【浙江教育报】
为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 贡献“东方力量”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办学纪实
□赵博雅 王梦凡
日出东方红胜火。20多年前,全国劳动模范滕增寿创办了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国企血统,劳模基因,工匠精神。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区域发展,紧紧拥抱温州市现代集团、牢牢扎根经开区、深深对接产业链,构建了矩阵式混合型实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体系,打造了国企兴办职业教育的“东方模式”,培养了大批“医康养”、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贡献着“东方力量”。
国企优势赋能,职教改革硕果累累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温州市现代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温州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之一。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归口温州市现代集团管理,自诞生初始就带有“国企血统”。多年来,温州市现代集团积极履行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把职业教育作为集团发展主营业务的五大板块之一,充分发挥“国企办学”优势,利用国家有利政策,积极支持学校创办多家特色产业(企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矩阵”新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以“活力温台”职教创新高地建设为契机,打造温州市首个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运行好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合资公司,形成特色鲜明的政府支持、行业主办、教育管理、企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通过出台《学校服务现代集团高质量发展2022—2024年行动计划》,推进“十大工程”,实现了专业群与集团四大板块全面对接,从治理结构、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品牌影响6个方面深入融合,打造了国企兴办职业教育的样板。
国企的深度赋能让办学结出累累硕果。学校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7部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个项目入围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学校新生报到率、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月收入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和同类院校,毕业生近5年平均就业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2020届、2021届毕业生留温就业率连续2年位居温11所高校第1位。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周志辉是学校数字工程学院电气及自动化专业2022级毕业生,目前在浙江裕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项目部从事工艺设计工作,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裕泰是温州传统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汽摩配行业的“隐形冠军”,也是一汽、沃尔沃等汽车巨头的供应商。总经理孔洪奎曾评价说:“东方输送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好学、有上进心,专业发展潜力大,进入企业后能很快成为技术能手。”
学生一上岗就能进入角色,成为企业需要的“实战”型人才,其背后是学校对“紧靠行业,服务企业;产教协同,研创合一;开放包容,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坚持。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温州湾办学的区位优势,扎根周边密集产业、企业,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多种模式培育人才。2021年,学校与裕泰合作成立了浙南数智造省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示范基地,采用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工厂往复学习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校还建有多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和一栋产教协同大楼,创办了金海产业学院、浙南汽车电子产业学院等平台并建立“学习型工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21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68项。学校学生在多项教育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中通过率为100%。
在对接温州区域产业行业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两大高峰专业集群,做强“数智造”,做特“医养教”,专业与产业对口率高,打造了民政康养、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贸易、数智财会、工艺美术等多个优势特色专业群。
麻巧艳是学校2020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21岁时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养老院院长,事迹登上“学习强国”。这个在基层养老事业中奉献青春的毕业生,曾经就读的专业正是学校“医康养”特色专业群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打造“现代民政、智慧康养”职教名片,培养康养人才助力共同富裕,温州市现代集团以行业领军地位,联合学校、现代养老公司和康宁医院等,在金竹校区打造了集“医康养护教”为一体的康养综合体——金竹嘉园,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照护和专业人才培育进行融合,并实现校内学习、院内实训、园内实习就业一体化,开创“园中校、校中院”的深度产教融合。该基地获评温州市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温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养老服务技能”赛项二、三等奖。
校地融合共生,构建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是立足温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所大学。面对经开区用工成本高、留人难、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且结构不匹配等痛点,学校整合政校企优质资源,落实校企合作育人主体责任,对接经开区国家级产业平台,嵌入产业链,与温州湾新区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学校与40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并先后与属地浙南产业集聚区共同成立“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助推“金海创谷”“金海匠谷”“金海数谷”建设,创办国内首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公司——温州尹天数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有限公司,构成了经开区制造业的“产教融合矩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1年,为进一步建设高能级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出台了服务温州市现代集团、经开区、现代民政事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并牵头设立温州湾新区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和平台,与温州市农村农业局深度合作。2022年,围绕市政府与农业农村局预制菜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投资建设温州市预制菜产业发展研究院。
学校还围绕市直部门职能目标建设,精准服务温州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创办8个实体化运行的地方学院,创新政校企深度产教融合治理模式,并与温州市各部门、单位合作,先后设立温州民政管理学院、温州家政学院、畲乡学院等平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市域样板打造。
同时,为构建区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广和创新的集群体系,做强做特区域非遗文化,学校先后成立南怀瑾大讲堂、瓯窑学院博物馆、姜立纲学院等,为推动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与繁荣贡献了“东方力量”。
劳模精神底色,培育德技并修专业人才
今年5月,学生们来到“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色文物展区,观瞻学校特聘教授、一代“船模大王”王阿龙诠释劳模工匠精神的21艘精致船模,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钻劲、干劲和巧劲。
20多年前,全国劳模滕增寿创办了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现任掌舵者杨作军在2020年也获评全国劳模。两代劳模接力办学,一颗初心师生传承。在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劳模工匠精神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最强基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劳模工匠精神也成为学校育人的底色。
学校强调“立德与精技相统一、学习与就业相统一、实践与发展相统一”,以劳模工匠精神为主线,打造了瓯窑、剪纸、书法等为亮点的“1+X”校园文化新格局,把工匠精神、劳动素质、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个校园都浸润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中。同时,通过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年度主题教育,“未来工匠说”主题演讲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东方学子们感受技能的魅力,也践行着劳模工匠精神。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爱劳动、有涵养、懂技术、强技能、会创业、乐奉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把劳模工匠精神深深扎根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把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渗透到育人每个环节,塑造着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劳模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培养出大批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本文来自【浙江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