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尔斯马特(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商店”进化论)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商店”就是交易的场所。
在改革开放之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物资匮乏、商品稀缺。在改革开放之初,城镇零售业为国营商场垄断,主要有百货大楼和友谊华侨商场两大系列。
由于思想并未完全解放,一些今天司空见惯的商品,当时只能在友谊商店销售,友谊商店成为奢侈品的象征。
友谊商店是中国大陆的国营商店。最初友谊商店只服务于外国人、外交官和政府官员,开设在主要城市里,作为友谊的象征。
商店售卖从西方进口的物品以及中国的工艺品。价格要比产地的市价高很多,但由于友谊商店垄断售卖进口货,顾客别无选择。友谊商店只接受外汇兑换券为货币。
人们常常会在门外窥看商店里到底卖什么货品。当时中国的商店比较单调,货品不多。
在1983年前后,温州的家庭工业已有十余万户,从业人员40万人,温州的10万购销大军奔波于全国各地,在当时属于穷乡僻壤的浙江日渐形成400多个商品交易集散地。
1983年7月,义乌县政府投资58万元建造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专业市场,即闻名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建立带动了周边的小手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5年,商务部拨款一亿多元,在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开办现代化商厦,并采取统一的名称和标识——华联。
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现代连锁超市——美佳超市在广东东莞创立。
1994年,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入中国,超市在中国大陆出现了。
1995年,世界知名超市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在中国大陆首开大卖场。
从此,超市成为国人青睐的购物场所。超市的特色在于自选自取,给顾客最大的选择权,可以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
市场一旦放开,就一发不可收拾。
1996年3月12日,上海《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报道,在长不过百来米的中原路上,竟一字排下华联、三角地、锦江、振原、联农、星地、黎明、为民等17家超市。
在浦东,超市的竞争可以说已到白热化的地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专卖店在大城市流行,名牌和高品质消费受到追捧。与之相对应的是,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国营百货的衰落。
今天,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身的综合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在中国兴起。中国已经告别友谊商店垄断高档品销售的年代,大型超市、购物中心随处可见。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历史数据及商务系统典型零售企业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零售业经营单位达2 354万个。其中大中型法人企业2.22万个;小微型及个体户单位2 352.2万个。
据测算,2016年全国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5万亿元。2016年年末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为5709.72万人,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文:毕竟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源:网络
编辑:张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