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商业资讯

贷款业务(信贷规模近21万亿 商业银行加速“碳”路)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愿景,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贷款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

此外,近期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亦显示,6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规模合计余额占据绿色信贷的半壁江山,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绿色信贷增幅也较为亮眼。

业内人士认为,绿色信贷投放提速是未来的大趋势,需要从政策引导、机制完善、产品创新等多方面提升银行绿色信贷的动力,特别是调动中小银行“碳”路的积极性。

国有大行成绿色信贷主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独成章。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今年以来,银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规模大增,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的投入不断加码,“碳贷”发力明显。根据央行三季度末数据,我国绿色贷款20.9万亿元余额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

具体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针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9.37、5.33和2.9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0.9%和63.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5.33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前三季度增加85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增加3577亿元。

从银行机构披露的三季报数据看,各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相关数据均保持高速增长。比如,截至三季度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19.17 亿元,增长 32.19%。

近日,建设银行召开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时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推进绿色与基建、普惠、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树牢“绿色资产负债表”理念,聚焦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提升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绿色债券、基金、股权类业务均衡发展,完善集团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持续做好煤炭煤电能源安全保供金融服务,统筹业务转型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保持较高增速,是经济金融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经济方面看,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相关主体和项目快速发展,具有融资需求。从金融方面看,央行出台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金融监管积极引导,银行业也积极发展绿色信贷。”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也向记者分析了两点原因:“一是政策给力,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资产纳入央行抵押品范围,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中;二是商业银行加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银行集结在绿色金融旗帜之下,并将信贷资源向绿色信贷领域倾斜。”

畅通中小银行绿色信贷路径

一直以来,大中型银行是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主力军,从今年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看,头部城商行在绿色信贷领域发力明显。如三季度末,上海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 604.68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00.15%;三季度末,江阴银行绿色信贷增速达到165.08%。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和能力,中小银行绿色信贷的业务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多数中小银行并未明确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和架构,甚至没有指导全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授信指引和信贷政策,也没有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同时,由于绿色产业和碳减排项目存在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资金需求大等特点,资金需求的利率、期限、担保等要求与传统项目差异明显。而多数中小银行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和业务限制,仍使用传统的风险评价模型去评估绿色产业,无法准确评估绿色产业的预期风险和收益,因而较难做出信贷决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分析指出,由于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环境评价信息等尚未实现信息共享,中小银行机构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

杨海平表示:“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资金成本、单户额度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此外,中小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还受到专业能力的限制,主要是绿色项目识别能力、环境效益计量能力、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等。”

杨海平认为,中小银行要进一步做好绿色信贷业务,还需进一步修炼“内功”。一是在强化战略引导的前提下,通过内引外联提升绿色金融能力,即通过与环保部门、产业主体、国内外咨询机构、国内外同业等合作,实现知识转移。二是根据银行自身定位,开发适合中小银行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推进普惠金融产品和绿色信贷产品的融合,推出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等。三是顺应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一体化趋势,一体化推进绿色银行与数字银行打造,并在此过程中强化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组合。

华北某城商行高管表示,作为地方性银行应该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制定绿色金融业务的顶层设计,把绿色信贷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具体措施包括立足当地筛选重点企业名单,培养更多的懂环保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沟通机制,及时获取绿色产业及客户、项目信息,消除绿色金融业务的“信息差”等。

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渐完善,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题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文章。文章指出,构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是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分步建设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序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进行评价。四是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推动形成碳排放权的合理价格。五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引领国际标准制定。

展望未来,受访业内人士均认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是大趋势。

“面对绿色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业需要增加对绿色发展的研究,用好政府和金融监管的相关支持政策,创新针对性金融产品,按照市场化选择有效管控风险,推动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娄飞鹏如是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