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换(共同申报准则(CRS) - 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究竟意味着什么?)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境外投资和资产布局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进行资产结构优化和分散投资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利用境外资产布局隐匿收益以逃避居民国纳税义务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全球各国都迫切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信息交换来维护本国税收权益。我国在近几年也不断加强高净值人群的税收征管和服务工作,CRS在我国落地执行的不断成熟也对高净值人士的税收合规意识及遵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期的个税新知里,我们就近年来CRS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在我国的发展动态及其意义展开深入解读,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
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及其阶段发展成果
自2014年7月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AEOI标准1),成为了各国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打击跨境逃税强有力的工具。
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CRS的实施效果,自2022年3月22日起,OECD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建立加密资产信息交换机制(CARF)征求意见稿、CRS修订提案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中的主要改进方向是调整并扩大了CRS尽调程序和报告形式,提高了对金融机构针对账户及上市交易实体的实际控制人、双重税务居民账户持有者等方面的申报要求。由此可见,CRS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会不断提高。
二
CRS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趋势
中国于2014年9月承诺加入CRS交换国家后,于2018年9月进行了首次对外交换, 并持续的在中国深入推进。2017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以加急文件,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细则》,该细则也被称为“CRS中国版”。
“CRS中国版”要求对国内资金账户进行核查,同时配合CRS对境外账户的核查,实现资金和税务监管、境内和境外账户监管的双轮驱动。CRS在中国的落地意味着个人或企业的全球资产配置、资金安排和税务等方面的合规问题将会无所遁形。根据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认真落实要求,规范开展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工作,按规定报送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账户持有人同时构成中国税收居民和其他国家(地区)税收居民的,金融机构也应当收集并报送其账户信息。
此前基于中国与CRS框架下的国家(地区)(如中国香港)的双边信息交换,已有许多中国高净值人士的金融账户信息通过CRS的自动交换机制传递给了中国的税务机关。有媒体曝出许多国际大银行冻结了大量中国高净值人士在海外的金融账户,其中也有一些账户实控人被银行约谈,要求进行账户核实,提交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等文件。
中国税务机关在近年来开展的直接针对高净值个人的税务征管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根据《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发布的对相关税收征管审计的情况表明,
2018年至2021年,22省市的554名高收入人员通过隐瞒收入、弄虚作假等手段,偷逃个税47.22亿元;
近年来,一些连续被查处少数高收入群体偷逃税款情况的地区,仍以财政扶持资金等名义,违规向10省市22县的高收入人员返还个税。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又有公示称将开展2022年度“双高”3人群“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随机抽取50户稽查对象组织全面自查,自查期限为2022年10月9日。
无论是CRS框架下国与国(地区)之间的合作及成效,还是中国境内有关部门的举措,都不难推断,对高净值人士税务合规的监管在不断加强并将会持续。同时,高净值人士也在对自身的税务身份及安排、海外投资架构及相关合规税务成本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
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的深远意义
“AEOI标准”自公布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支持。随着CRS在全球超过100个司法管辖区落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已经从其辖内的金融机构获得信息并与其他国家(地区)每年进行信息交换。“AEOI标准”和CRS旨在提高税收透明度和为打击逃避税行为提供有效信息。在全球各国进行协作的新的数字化税收征管时代,纳税义务的合法化也必将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随着CRS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其在中国的持续推进,资产透明和交易透明的时代已离我们越来越近。总体而言,税务机关在收到互换的信息后会按风险程度高低启动复核的流程,将一些具备以下特质(但不局限于)的人士确认为复核人群,展开税务稽查工作:
持有双重或多重税务居民身份的高净值人士;
透过零税国/低税国的特殊目的实体持有境外投资的人士;
通过投资移民计划持有零税国/低税国身份的人士等。
2019年颁布的新个人所得税税法及实施条例强调了有居所个人获取境外所得的相关税务合规要求及重要性。CRS信息交换体系也为该项合规要求的执行及监管提供了有利于确认收入匹配度的渠道,无疑提升了个人纳税人税务合规的意识及自觉性。
我们理解CRS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的发展和展开势必会促使相关高净值人群对各自的财富管理模式和资产配置结构做出调整。高净值人士应积极审慎地做好以下准备应对工作:
1. 梳理存续资产及收益情况,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
高净值人士可能在海外多个国家(地区)都有资产分布以及取得各类收益。CRS在国内的成熟推进将不断促使高净值个人在寻求多元化投资的同时,积极从持有风险、投资回报、涉税成本等多方面对资产类型进行多维度分析。同时,适时运用结构性投资工具及合适的资产管理架构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及长久发展。
2. 了解资产所在国家(地区)涉税处理及税收征管要求
各国的税收法律以及征管要求各不相同,且相应的监管审查也愈发严格,税收立法的频繁性及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CRS跨境监管将促使纳税人不断提升自我涉税合规意识,主动了解和掌握资产所在国家(地区)的税收法律体系以及征管要求,避免重复纳税及不合规处理导致的滞纳金和罚款。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地区)对于不同资产和收益的涉税处理不仅仅是基于资产和收益的性质,同时需要结合纳税人的身份做出判断。纳税人在境外是否已经取得外国国籍或是永久居留身份?纳税人是否在境外工作或是营商?这些都将对涉税处理和信息披露带来直接影响。
3. 税务居民身份审阅及规划
在CRS框架下的税务居民身份规划无疑将会是未来高净值人群在进行整体税务规划时关注的重点之一。在CRS针对双重税务居民账户持有者提出更高的报告要求的前提下,高净值人士更加需要明确国籍身份/永久居留权身份等与税务居民身份的关系,以及其在双重或多重居民身份下的税务影响的重要性。
在过去十多年里,海外许多国家一直针对富有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提供各种极具吸引力的移民政策。有些通过一笔简单的直接投资便可马上获得一本外国护照。当很多人在还没有搞清楚境外身份的利害关系就对一本外国护照趋之若鹜的时候,殊不知可能已经掉进了税务陷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能面临双重征税的风险。在现实案例中,许多中国籍个人在获得境外身份的同时并未注销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该个人还是中国税务居民。在CRS监管体系下,该个人在境外的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仍将会被交换至国内,需要按照国内的税收法律体系进行相应的涉税处理。
纳税义务人应结合自身及家庭的相关情况来进行合理的税务居民身份规划。在CRS以及各国日趋成熟的监管体系下,税务身份规划已经不是一本护照那么简单,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判断来帮助做出合适的选择。
4. 积极应对已经存在或是潜在的涉税风险
我们观察到,近期一些地方税务机关已经开始开展针对高净值人群的稽查工作,这其中有定向的也有随机抽取进行自查的。高净值个人在境外的资产以及取得收益情况无疑是稽查工作中的重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早在2020年1月就发布了《关于境外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对纳税人就取得境外所得的涉税处理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定。早前,在该规定刚刚出台的时候,就有针对在境外取得收入的外派人员及企业展开的税务调查。随着CRS在国内落地不断成熟,税务机关针对个人取得境外所得的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高净值个人需要积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和处理。由于相关税务稽查的流程可能较为复杂且需要相对较高的专业度来予以应对,必要时,亦需借助专业力量进行积极处理,以避免产生高额的滞纳金和罚金。
随着未来CRS监管体系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们建议相关人士应积极关注各方政策面的变化,通过做好提前规划和布局来应对可能的风险。毕马威致力于了解您的需求和期望,运用我们的专业经验和技能为您提提供建议和有效解决方案。如有问题,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1 “AEOI标准”由主管当局间协议范本和共同申报准则两部分内容组成。主管当局间协议范本是规范各国(地区)税务主管当局之间如何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的操作性文件。共同申报准则规定了金融机构收集和报送外国税收居民个人和企业账户信息的相关要求和程序。
2 OECD官方网站披露的相关数据。
3 该稽查通知中提及的“双高”人群即指高收入、高净值人群。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2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