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中药材(倪海厦地纪小文之药都河南禹州(四))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倪海厦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心生感慨。
一则,倪师居然到过我们小县城,不过彼时我尚在外地求学,也尚未听到倪师大名。
二则,禹州的中药材市场早已没落,药材铺前停的车都是一峰商场客人的座驾。
三则,斯人已逝,地纪未完。
言归正传,正文如下:
2008年1月2日,今天抵达河南开封,我到河南的主要目的是要去我国四大药市之一的禹州市,继续找些良好品质的中药材。一进入禹州药市,映入眼中的是比较没落的感觉,它没有像四川成都跟安徽亳州药市的繁荣。
但是,机缘却是很奥妙,我找到一位师徒出身的老药师,他完全是按照他师傅所教授的方法来炮制药物,他从未看过本草纲目跟雷公炮制药性赋等书,但是他炮制的方式却跟古法完全相同,如果光是看书来炮制,就算方法完全一样,但是成果却不尽相同。遇到我后他很高兴的跟我交谈,好像是遇到知音般,我从其中学到很多,当然也解决许多我过去心中的疑惑,比如说我一直在怀疑中国建国后的药物度量衡的问题与台湾不同,过去有人说台湾的一钱是中国的5克,也有人说是3.5克,众说纷纭。这次我询问这位老药师,他很肯定的告诉我是过去的一钱就是现在的3克,不是5克。
由于他从十四岁开始就在跟老药师学习炮制中药,当时就是以钱为单位,建国后改用克做单位,因此他曾经历过这两个时期的用药,所以他的经验是可信的。
还有生半夏跟制半夏的物性如何判断,熟地的九蒸九晒的过程,其间需要加入那些药物,才能真正的做到。他还请我吃制作熟地时产生的副产品,叫做熟地珠,此物咀嚼起来又软又香,味道居然跟葡萄干一样,非常好吃,让我大开眼界。
我非常幸运的能够结识这位国宝级的中药师,更感谢他无私的传授,让我获益良多,临走时他跟我说一句话:药物品质占50%,好的中医师占50%,两者加在一起才是百分之百。我听完后真是感触良多,这不正是我心中的想法吗。
我这次是遇到真正的高手了,他也告诉我现在中国的中药师已经失去制药的精髓,制作出来的药物只有其形而无其神,过去师徒传授的药师现在已经寥寥无几,真是可惜啊。
我国有句俗话说:药不过禹州不香。也可以说成:药不过禹州不灵。真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
我在拜访一古寺时,找到我国宋朝邵康节写的河洛神数与铁板神数二书,还有一些关于风水的书籍,在兴奋之余,我时常在想我国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去传承,这些宝贝知识是无价的,中华文化涵盖面非常之广,我将利用我的下半生时间,尽一切力量将之简化同时翻译出来再传给下一代。
中国医药文化的传承只是整个大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散失的知识都有待我们去发掘,我的地纪将因此而更精彩更丰富。时常会叹息我的年纪大了,时间不够使用,加上我的智慧又不足,所以只能尽力而为了。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中能出现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将这些最优质的古人智慧继续延伸下去,不要再被荒烟蔓草所淹没了。
我有幸能得到大家无私的支持,才能有机会来完成这地纪之旅,心中非常的感动,我只能说谢谢二字来表达我的感受,我必不负众望,人生在世所为何事呢?我想我能做的很有限,仅只如此吧,谢谢大家。
这次我也造访了嵩山少林寺等许多古寺,还去找出真正的汉朝函谷关所在,也在雪地中找到已经被麦田与杂草淹没的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它是正从北朝南。
此行旅程虽然辛苦,但是我心中却是兴奋的,当我看到这些已经被人遗忘的历史文物时,真是百感交集,我大中华的文化是最伟大的,这话一点都不为过,这么多历史文物已经被改造成现代建筑,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原样不动,让原物呈现出来,这样才可以真正看到我国历朝的更替。
在雾气朦胧飘雪的时节中,我离开了河南,回到台湾时裤脚上还带着赵匡胤陵墓周围小麦田里的泥马,疲惫的身体,兴奋的心情,就是此行的结尾了。
注:文章由倪海厦医师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读打此文的时候,很是伤感,思人?思乡?怀古?不可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