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必须提升信息素养)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后,人类迎来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虚实融合)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时代。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强调了物理和虚拟技术的变革,而工业4.0的一个重要变化就在于推动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向扩散、万物互联,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未来景象。工业4.0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
什么是信息素养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信息素养逐渐发展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与读、写、算的能力并列。早在2000年我国就正式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简言之,就是合理合法地获取、评价、交流、加工、创生、管理信息的能力和品质。
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的情况来看,学生信息素养乃至家长信息素养是确保在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大规模的在线办公、在线服务、在线消费同样凸显了信息素养之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我们每一个人有效开展学习、工作和高质量生活的基本保障。
一方面,信息素养的缺失就会导致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有新旧之分,旧的(或第一代)数字鸿沟主要指不同人群在拥有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和网络条件方面的显著差异;而新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人群之间信息利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即信息素养的差异 。)。例如例如,,信息素养低的人容易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在线娱乐,而信息素养高的人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大量研究发现,旧数字鸿沟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而逐步消失,而新数字鸿沟正在拉大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不完整也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能力强但缺乏伦理道德与责任感的人容易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什么是计算思维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虚实融合的加剧,信息素养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计算思维”的滥觞即是一个重要表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如今,这一概念已被全球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界所广泛重视。这其中,有两个引人注意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通俗化解读计算思维,二是努力拓展其作为思想工具的社会价值,以至于计算思维演变为理解、表达和改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思维。
以迭代思维为例,所谓迭代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由于基于纯粹数学手法的迭代要求较高的劳动强度,在“手工”数学时代中,迭代方法的价值是有限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迭代运算过程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迭代法进而演变为一种迭代算法,指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适合做重复性操作的特点,让计算机对一组指令(或一定步骤)进行重复执行。迭代法引入计算机科学后还发展成为一种程序设计思维,有关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快速原型法等,其共同的本质均可概括为迭代。在物理、化学等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迭代也是开展创新和创造的基本思想方法。迭代不仅存在于科学创造活动中,在商业模式上,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迭代也是产品创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所谓“迭代创新”是指,首先针对一小批用户,做出一个产品的雏形,然后慢慢地去滚动发展,增加或整合更多的产品功能;功能及用户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生态圈。
不难理解,迭代思维就是一种持续优化的思维,强调在实现若干小周期循环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大周期的循环改进,而不企图一次性成功地达成一个完美结果。因此,具备迭代思维的人应该知道,从一个看来不是那么完善的地方开始,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相反在很多时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也是一种理解世界的认识论和价值论。
无论计算思维的内涵如何,我们至少看到了其更为本质的特征:如同数学思维一样,计算思维有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可谓自成体系;同时它又是普适性的,是支持其他学科发展的思维工具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它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和生活意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如上述有关迭代意义的揭示堪比数学概率思维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深度影响。从中我们发现,计算机科学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由大众化信息技术普及而孕育的席卷整个社会的信息文化,还奉献了一种特别的思维智慧——“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也要从娃娃抓起
然而,思维的培养又具有强烈的领域关联性。一方面,特定的领域和技术可以塑造特定的思维;另一方面,思维的形成又离不开特定的领域内容。换言之,脱离具体问题的纯粹抽象层面的思维训练并不能真正塑造人的思维,只有扎根于问题解决和领域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重新塑造和内化。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的老年人在现代技术面前会产生“技术恐惧”。一方面,工业4.0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应用普及化,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虚实融合、无缝衔接,跟过往相比,其渗透力度有着量和质的区别,不仅使得现代人难以脱离其而独立生存,而且塑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老一辈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信息素养乃至计算思维的教育,过往使用技术设备的老经验和旧思维难以迁移到虚实融合的新环境中,加之学习能力相对退化,从而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技术恐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主张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对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学习型社会都非常重要。
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如今,关于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培养也要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普及做起,并做好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设计,还是基层学校的师资、课时和评价保障,都有较大改进的空间,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并尽量做到教育均衡,缩小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对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群体,需要政府协调组织,采用针对性的方式给予改进,例如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学校等,缩小不同年龄和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