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郭孔辉(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

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与培养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重庆理工大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学校党委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持续打造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并取得丰硕成果。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重庆理工大学党委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于今年初召开党委人才工作大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目标,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出台《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举措》(简称“人才二十条”)及其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学校印发《重庆理工大学“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庆理工大学“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人才观念、人才政策、人才环境等重要内容,打出人才工作“组合拳”。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召开人才工作大会(资料图)。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坚持党管人才

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在今年年初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党委要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去年,学校党委在《关于“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建校百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建校100周年即2040年,把重庆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需要更多“大师”成就、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

对此,康骞表示,要强化“科学人才观”,树立人才队伍建设正确导向;要强化“全员人才观”,汇聚人才工作磅礴力量;要强化“全过程人才观”,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其中,对于强化“全员人才观”,在“人才二十条”的第四条中,学校精准施策,设立专项奖励,用以表彰在学校人才引育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励教学科研队伍、干部职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等共同形成学校事业发展合力。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2022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人才代表座谈会(资料图)。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重庆理工大学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完善,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与职能部门纵横贯通、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全过程。

“强磁场”抛“橄榄枝”

引才聚才筑梦重理工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重庆理工大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引进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的浓厚氛围。

实施学科对接产业计划,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以信任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制度,淡化人才以往的论文、奖励、职称、称号等,不拘一格广纳四海英才。配套打出特殊学科特殊政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吸引人才的组合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依托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重庆理工大学为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量身打造事业发展平台。学校关注科技创新人才主力军,瞄准汽车、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前沿人才,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近年来已先后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郭孔辉、胡正寰、张玉利、刘星等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加盟,还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高水平青年博士300多名。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加盟重庆理工大学(资料图)。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为院长刘星颁发聘书(资料图)。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此外,重庆理工大学还以军民融合、产教融合为契机,选派教师到地方政府、企业,引导教师开阔专业视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选派青年博士赴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实务能力;扎实推进校企共建共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共享共育人才资源,共享共用资源设备,校企合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大力扶持青年人才

在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同时,重庆理工大学始终把青年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遗余力支持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

实施青蓝结对传帮带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加入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确保青年人才“人人有团队”,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和“科研”双导师,帮助其凝练研究方向,练好基本功,抱团取暖。同时还支持青年人才自主组建团队,鼓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学科交叉团队以及产教融合团队,对实施效果优秀的团队,给予奖励。其中,刘小康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0年形成的原创“纳米时栅”技术成果解决了高端制造装备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成果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目前已在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制造、计量检测等50多家重要单位得到批量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

开通青年教师立项绿色通道,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项目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定向支持青年人才。在对外推荐教学、科研类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青年人才。支持青年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支持青年教师到地方政府、企业顶岗锻炼,给予专项补贴,引导青年人才走进工厂、走进产业园、走进企业,开拓其专业视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预赛(资料图)。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受益于重庆理工大学对青年人才的大力支持,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国家和重庆市等重点支持的人才对象。该校青年教师杨朝龙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通过进团队、带团队,开辟新的学科方向,进校不到五年就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一篇。该论文被《Science Advances》选作亮点论文在官网滚动报道,这是重庆市高校科研成果首次登上《Science》子刊杂志首页并作滚动报道。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现已成长为教授、博导,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架设“人才成长桥”

实施“金字塔式”培优资助计划

重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重庆理工大学通过实施“金字塔式”培优资助计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体系,造就了一批批教学科研梯队人才。

立足人才成长规律,重庆理工大学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类别的人才,建立了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助教培训工程、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海外进修培训工程等。每年选派不低于20%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实现全体教师在一个周期之内实现100%的轮训,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某种方式实现知识更新,紧跟学术前沿,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到国际学术组织、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内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担任学术职务。

优化整合人才培育计划,健全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人才中,择优遴选,并培养造就一批批教学科研梯队人才。对入选人才,设立“专家工作室”,采取一人一策、目标导向、结果考核的方式,通过重点帮扶,精准培育,帮助各类人才尽快入选国家和重庆市重点人才项目。

2020年,重庆理工大学实现人文社科类国家级人才和“青”字号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2021年,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小康成为该校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重庆地区除重庆大学外,当年唯一拥有杰青项目的高校。据统计,重庆理工大学已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近300人次。

完善考核机制

优化服务环境

为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重庆理工大学不断探索、完善激励政策,主动适应人才对考核评价和服务需求结构的转变,持续深化考核评价改革,持续升级人才服务举措,做到让人才“生活更舒心、工作更顺心、发展更安心”。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才个性发展,实行人才多元考核。对新进博士、57岁以上老教师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类别的教师,建立各有侧重、与岗位职责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对取得重要业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免考核。同时还探索建立了教职工的“全口径”业绩登记制度及团队考核制度等。

协同提升人才管理服务效能。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完善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上下协同、互相联动、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校领导、处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的工作制度,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人才更好更快发展。在学院设置科研财务助理岗,协助教师管理经费,处理科研财务中的事务性工作,将教师从繁琐的财务事务中解放出来,全心全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产出更多的成果。

重庆理工大学:“人才二十条”筑巢引凤 全力打造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实施三大工程

持续深化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2022年是重庆理工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关键之年,重庆理工大学将如何持续高质量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

对此,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育工程,着力优化人才结构素质。

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集聚胸怀国之大者的科学家。聚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学校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人才引进的前瞻性布局,健全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引进和培养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士继英才”人才队伍,造就堪当领衔重任的、彰显“重理工”实力的科学家,创造更多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科技成果。

大力实施“夯基”工程,引育矢志创新的后继者。学校将做大师资和人才蓄水池,保证有大志向、有高潜质,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有舞台、有平台。扎实推进青年人才“三进培养模式”,确保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覆盖进入教学科研团队;制订青年博士成长路线,建立青年博士成长档案。

大力实施“铸魂”工程,培养学高身正的大先生。要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练好立德树人内功,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覆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经师”向“人师”转变,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着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职责,引导广大教师深耕教学,树立“课比天大”的理念,把讲台当舞台,努力成为“大先生”和“大国良师”。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面向未来,重庆理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探索高校引才用才新路径,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一支符合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阶段性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晏红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