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华(两会湘声|文爱华:建议推动乡村金融深度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建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文爱华。
红网时刻3月6日讯(记者 唐洁琼)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执行《“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被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建行湖南省分行行长文爱华就推进乡村金融深度赋能提出五点建议,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推进乡村金融赋能,是确保乡村振兴总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完成的必由路径。文爱华认为,近年来,在国家和监管机关大力推进下,乡村金融服务有了长足进步,随着建行等国有大行服务重心下沉乡村,“助农”服务全面覆盖乡村,乡村金融完整生态基本形成,乡村服务体系初见雏形。
但他认为,乡村金融深度赋能仍任重道远,存在金融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基础不牢、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缺少基础性支撑等深层次问题。一方面,目前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组织、市场、产品、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存在市场结构、服务主体、金融服务比较单一等问题;在监管政策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缺失、过时、不适用,以及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等情况,难以适应不断创新的乡村金融。
第二方面,乡村金融的基础有待夯实,缺少基础性支撑。一是乡村金融基础不牢,由于乡村信用体系缺失,加上乡村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不强等,乡村金融存在“基础资料缺失、信息数据收集难、金融服务触达难、风险防控难”等问题,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农村土地权等重要权益的不明晰阻碍了乡村资源的激活。
第三方面,由于客户散落,乡村金融管理半径较长,全面赋能存在瓶颈。比如,乡村产业发展,具有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等特征,加上企业征信及有效抵押不足,以及金融平台和科技运用不高,普惠金融触达率较低,融资问题仍是产业兴旺的“拦路虎”;推进金融深度赋能,现有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建行等以全新生态、全新模式服务乡村,也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
五大建议,全面赋能乡村金融
针对上述问题,文爱华提出了五大建议:一、进一步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乡村金融顶层设计,组织、市场、产品、监管等体系协同发力。在组织体系方面,形成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银行,以不同的方式,着眼不同的领域,为乡村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统筹协同,形成各个金融机构各司其责、合作互补,共同服务乡村的格局,除“存贷汇缴投”等基础金融服务外,让理财、保险、基金等90%以上的城市金融产品,快速进入乡村,推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第二、针对乡村信息不全、信用意识不强、数据缺乏、基础管理不规范等瓶颈,进一步优化乡村金融的生态环境,畅通乡村金融赋能的堵点。结合信用乡村建设,推广应用已搭建的“农村三资监管、产权交易、产业信息大数据”等重要平台,以及乡村积分系统,挖掘涉农数据价值,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并将乡村信用纳入基层政府考核和整治范围;推进乡村金融的数字化、科技化运用,让乡村金融全面触达乡村政府、企业、村民等所有主体,并通过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形成乡村金融需要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宣传。
第三、推进乡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一是重点赋能乡村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三农”一切问题的前提;二是赋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探索中长期信贷模式,可采取银团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充分赋能;三是以赋能乡村治理为基础,建议将乡村金融纳入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融入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将乡村金融考核纳入乡村治理体系。
第四、推进乡村金融赋能农村重大改革,不仅赋能农村土地改革,还要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做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他建议,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制定专属产品,重点推进村集体组织的村社分账,让村集体组织及成员更便利、更灵活的获得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五、为乡村金融提供更适配的政策与指引。一是推动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二是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适配性;三是对乡村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比如,为乡村取现、转账、信贷、保险、担保等提供差异化政策;建立乡村信贷业务的容错纠错机制,在不良率考核指标设置上,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标准等;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等,营造乡村金融赋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