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大任务(《中国金融》|韩保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作者|韩保江「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5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同时,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不是不分基础与条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平均发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前提或基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要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只有始终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第二,要统筹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求,是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解决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需求侧管理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支撑和政策工具,旨在充分利用好市场资源这个我国的巨大优势。在处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需求侧管理关系时,既要避免不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注重需求侧管理,无法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问题,也要避免忽视需求侧管理而孤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第三,要统筹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二者互为表里、内在统一。
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国民经济循环和宏观布局,旨在追求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高水平自立自强。它既强调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调通过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强新的流通体系建设,增强需求牵引供给的能力,又强调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做强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提到的“六个体系、一个体制”(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则成为支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载体。
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强调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具体路径分别去建设和改革;新发展格局则为贯通和协同“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提供了思路。
第四,要统筹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关系。新发展格局是国内的循环和国际的循环的统一体。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一方面,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水平。
第五,要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系。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重在保持必要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做优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切好分好“蛋糕”,防止“单打一”。
第六,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另一方面,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为此,我们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同时,要重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市场机制建设上,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前提,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一方面,要继续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具体来讲,一是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二是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三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四是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五是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一是要加快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一方面,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二是要加快完善再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是要加快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大力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从而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挥特殊作用。
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聚焦发展制造业。一方面,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从而真正把我国制造业这个“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搞扎实。其次,要着眼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最后,要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一方面,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尤其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了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二是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三是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尤其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四是要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组织方式创新。
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理论上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指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从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国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支撑。从实践上看,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就是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四大板块”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老少边”战略的进一步落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带状”战略和“补丁”战略深入实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确保基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的“三区三线”制度落到实处。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指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一,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而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其二,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其三,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其四,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责任编辑 许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