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张舜徽(《薪火》:师者脊梁,传递力量 ——纪录片《我家在娄底》系列评论之三)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

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这是对教育传承多么生动的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这是对“薪火相传”多么形象的注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集纪录片《薪火》让观众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熟悉湘中教育的发展,跟随片中学府去感受师者脊梁所传递的震撼力量。

寻陶龛,传递“血性”精神的力量。第一个问题,陶龛学校用校训进行了回答,即培养有“血性”之人。湖湘学脉,血性为上。血性是近代以来湖湘人才群体精神气质的集中写照,是陶铸世风和培养正人的人文精神。罗辀重1920年学成回国,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陶龛学校,以“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为宗旨,以“血性”二字为校训潜心耕耘。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有限路程需要无限的责任,罗家三代紧传教学接力棒,秉持着“为新中国铺路、为小朋友当差”赤子之心,提倡具有前瞻性的“素养教育”,用爱的教育与知识的启蒙,培育了湘中一批批“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尽信,对朋友尽义,精诚于自己的事业,不忘自己的初心。”充满血性的杰出英才。

忆蓝田,传递“初心”坚守的力量。第二个问题,国立师范学院以赫赫有名的济济师范人才进行了回答,即是坚守“仁爱精勤”的初心,以师为本,研撰不断去培养人。1938年,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秉承“教师为学校之命脉”之坚守,“师范学院之理想教授,须学识宏通,而且富有教学经验,具有教育热诚”之用人理念,在日军进据岳阳,湘省危在旦夕之时仍不为所动,尽心竭力邀四方贤达来校任教。钱基博、钱钟书、张舜徽等一大批来自上海、江浙或海归的泰斗大家在这里甘守清贫,绵延教育救国薪火。这一幕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世济国、救亡图存的壮举,传递了湘省前贤坚守初心不动摇的精神力量。经一代代教育人传承发展,现新组建的湖南师范大学已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进入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观楚怡,传递“报国”实干的力量。第三个问题,楚怡工业学校用校名进行了回答,即为国家培养实干之人。“惟楚有材,怡然乐育”,湘楚人才济济,有着“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的鸿鹄之志、家国情怀。1909年,新化爱国青年陈润霖怀揣“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创办了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经历了战乱时期的被迫西迁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回迁,陈润霖和他的楚工在不畏困苦,励精图治,培养了大批经世济用之才,成为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当前,湖南正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正积极推进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楚怡精神”传递的实干力量正对应着这“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新一代的爱国者、实干家正被这股“楚怡精神”汇聚起来,发挥着正能量。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薪火》让我们熟悉了湘中的三所学校,他们的创办者、坚守者、发扬者如何在战火中传承着薪火,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鲁迅先生这段话。如今,薪火相传,心灯不灭。教师仍然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脊梁,他们是打造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力军的梦想托举者。致敬过去与新时代的脊梁,让我们用奋斗人生、奋斗事业、奋斗成果书写不负师恩的精彩答卷,令他们燃烧的生命与精神之火生生不息,照亮时代的伟大征程。(作者:谢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