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市(安徽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畅想)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次
区划结构是否合理,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安徽行政区划是否合理,我们可以横向地理和纵向时间对比,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探讨一下。
一、现状。安徽省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在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22位,就面积来说算是中小型省份。但是安徽省有16个地级市,是中小型省份中地级市最多的。对比便知。陕西省20.56万平方公里,辖10个地级市;江西省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市;福建省12.4万平方公里,辖9个地级市;湖南省21.18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区划(含1个自治州);湖北18.59万平方公里,13个地级区划(含1个自治州)。即便是8千多万人口的经济强省江苏,也只有13个地级市(江苏早些年是十一二个,后来经济上来了才慢慢析出)。浙江11个地级市(含一个特殊的舟山群岛地级市,陆地实际才10个)。安徽又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强省环伺,江浙沪对周边虹吸严重。而安徽不但市多,县也多(县级对比江浙也明显偏多,皖南人口稀少有的县10万人都不到,应该优化合并了,这里不展开县级讨论了),力量分散经济薄弱,一度成为长三角资源和人才的输血地,恶性循环下经济积贫积弱,沿江发展提出十年,总体安徽没有多大起色,这以当时国家战略没有重视安徽,安徽不能融入长三角有关,也以沿江城市太多偏弱,带动作用不强有关。
后来全国强省会模式普遍兴起(其实也是形势所迫被动的无奈之举,都想均衡发展不现实),安徽即时调整政策,合芜马三家分了巢湖(这里也有不合理之处,后面有讨论),合肥逐渐崛起,中科大多年的培育也赶上了通讯、量子的方兴未艾,相互成就,合肥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飞奔,加上滁芜马宣等靠近江浙的地方经济起色,合肥和安徽的知名度水涨船高逐渐崛起,引起多方广泛关注,营商环境氛围局面也是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也要看到皖北和皖南一些地方经济仍然不强,淮北,淮南,铜陵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枯竭,经济多年徘徊不前,蚌埠经济下降,马鞍山总量也不高等等问题也未能改善。最近的一次区划调整可以看出省里的努力,但是事与愿违效果乏善可陈,具体来看简单的把人口大县寿县划给了淮南,枞阳划给了铜陵,这两个城市不是缺人口给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自身发展举步维艰,还带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小马拉大车,互相难受。芜马隔着长江也带动不了江北的县发展,这种大江大河没有巨大的体量根本带不动的,整个长江也只有武汉和南京这两个省会城市跨江的,这是聚全省之力发展的,强如江苏,其他沿江城市在中国也算响当当的了,但是都没有跨江,仅有南京一个而已(南京江北其实也很小,主体还是江南)。
二、优化调整探讨。横纵正反四个方面都说过了,那么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大思路和方向也就出来了(那种认为合不合都一样的思想,无眼界和格局,总量的优势和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标准或者说原则:第一个,淮北、淮南、铜陵、马鞍山要解决;第二个尽量不要跨江发展(安庆是个特例),地级市的个数13-10为宜。
13个市的保守方案是三个资源型城市就近原则并入合宜的市,淮北并入宿州,淮南并入蚌埠,铜陵并入芜湖。
但是跨江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那么看看这个优化的10市较激进方案:
1.新阜阳市。阜阳加亳州,亳州原先就是从阜阳析出的,回归理所应当,只是当初就是因为人口多才析出的,这样似乎回到原点了,其实千万人口的大市也有,山东临沂,河南的千万、八九百万的也很多,可以剥出一个蒙城大县出来。
2.宿淮市。宿州加淮北,天然一起,原淮北市区降为县级市,也可以作为区并入宿州,两者本来就相连。
3.新的蚌埠市,原蚌埠市+蒙城+淮南-寿县(回六安)。至此北方三足鼎立发展。
4.六安市,新的六安市包括原来析出的寿县,变化不大,人口也不少,目前带不动别人,别个也没有实力带动大,都慢慢来,看合肥的发展了。
5.新合肥市,合肥+无为,成沿江城市,当年格局还是小了,别怕什么戏谑调侃合肥省安徽市,不值一提,合肥在全国省会中比面积也不算大,另外也别图啥千强县虚名,赶紧把肥东肥西两县改区吧,进一步壮大城区发展。
6.新滁州市。滁州+含山+和县,滁州也成为沿江城市,快马加一鞭。滁州也是要尽快把全椒、来安两县改区,使市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皖中三市齐头并进。
7.新的安庆市。安庆+枞阳回归+池州的东至县。皖西南特例,给老省会一个机会,心心念念的跨江发展,其实安庆往北大别山区带不动,也只能望眼江南对面了,看看安庆能否涅槃新生。
8.徽州市。黄山市+池州(去掉东至)合并,也成为沿江城市,重点发展轻工业和旅游业。
9.重点来了,新的双子星之一芜湖市。原芜湖和马鞍山的江南部分+铜陵(去掉枞阳)合并,铜墙铁壁加持,规模在六七千亿,妥妥滴江南新星,放眼全国都可以,芜马铜轻轨走起来。合肥别慌啊,今时今势不同往日,即便如此也没有哪个能挑战合肥的地位了,自信要有,对安徽的担当更要有,这样安徽拿的出手就有两张响当当的名片。
10.宣城不变。皖南也三市鼎足争雄。如此GDP百强市起码五六个,在全国的影响力或者说知名度必然提升。
各市内,人口较少的区县也可以一并同时优化,一步到位不反复折腾。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