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魅力无限,商机无限首席服务营造“懂你的海珠”)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次
从“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到广交会世界级会展群的形成、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崛起,作为广州四大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在短短十年间顺利完成蝶变。
4月18日上午,“动力变革,推动海珠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海珠分会场在广州白云国际会堂举办。来自海内外的120多家企业、商协会代表参会,共同展望海珠区高质量发展前景,凝聚投资合作共建共识。会上,海珠区还举行了首批星级商务楼宇、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授牌仪式。
2023年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海珠分会场
动力变革 数智产业缔造“核心驱动力”
海珠的蝶变,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离不开数智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高速腾飞。
在海珠区的大街小巷,市民或许经常能看到AutoX(安途)的自动驾驶车辆在进行测试。记者了解到,AutoX(安途)集团在两年前的投资年会上就与海珠结下了缘分。广州安途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泰来表示,在海珠区发展的两年时间中,海珠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便利的交通区位为公司吸纳了大量人才,也为企业落户生根起到非常关键的正向循环作用。
近年来,海珠区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数智经济示范区”目标,举全区之力推进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智产业新高地,数智经济代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2022年末,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四上”企业户数由2015年的89家增至252家;规模由2015年的23.27亿元增至571.21亿元,年均增长近60%,拥有广州腾讯、广东今日头条两大“百亿级”项目,全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提升至12.8%,成为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一大行业。2023年一季度,海珠新一代细分行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延续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增速排名稳居全市前列,有效带动营利性服务业双位数增长。
“我们公司很多人是在海珠区的中山大学毕业的,对海珠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一直非常关注这个区域的发展。”林泰来表示,琶洲这些年来不断地升级和改造,在数字经济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专注,让他们觉得将公司落户海珠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海珠数智经济的发展,深耕于几届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画到底,深耕于自上而下的产业先行土地招商。2015年以来,海珠区秉承产业先行的招商理念,聚焦琶洲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主题,落地了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31个龙头企业建设34个总部用地项目,涉及消费及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网游戏、数字传媒、数字新零售、数字航运等领域,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
“我们看中了海珠特别是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发展,这里聚合了很多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有大量的上下游关联企业,给了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发展沃土,所以我们也非常有兴趣来多看看。”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弘表示,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光子计算芯片的设计公司。在他看来,社会发展对于芯片提供的算力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许多需要用到高算力的企业都是他们的潜在用户。“数字经济越活跃的地方,就是我们越想扎根想发展的地方,所以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一起来到这里发展。”据张弘透露,琶洲试验区里有该公司投资方、股东,因为跟股东长期合作和信任,因此才把他们吸引到这里。
依托“边来总部、边建总部、边育产业”的三边工作机制,琶洲试验区总部用地项目近三年营收、税收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接近50%、30%,涌现出10家超亿元税收贡献的企业集团,琶洲已成为全市数智经济产业的龙头集聚区、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定海神针。在腾讯等产业用地项目带领下,琶洲总部经济氛围愈加浓厚,抖音集团、三七互娱等数智经济龙头项目,欧莱雅、药师帮、奇安信等细分领域领先企业也相继落地,海珠数智经济集聚发展的生态愈加明显。
“一日揽金近22亿!海珠琶洲眼片区首批商地完成出让!”2023年3月24日,唯品会、大参林分别拍得琶洲中二区AH041103地块、AH041104地块,用于建设唯品会时尚中心、大参林互联网医疗国际创新总部。加上此前拍地的中国电信、中南钢铁等,短短半年,海珠区已密集落地6大产业用地项目,在“三边”工作机制要求下,这批项目未来5年将带来超1700亿元营收、30亿元税收,为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空间重构 楼宇经济打造“垂直开发区”
琶洲试验区伫立的现代化商务楼宇,是十年蝶变的最好见证者。截至2022年末,海珠区1万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已达到102栋,办公面积总存量590.08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琶洲试验区。根据广州市2022年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评定,海珠区共获评7栋超甲/甲级写字楼,总数占全市比重27%,获评数量居全市前列。
2022年,琶洲试验区商务楼宇净吸纳量达到12.95万平方米,领先全市,占全市全年净吸纳量的68%,成为全市核心商圈中唯一净吸纳量保持正向增长的片区。进驻企业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TMT占比达65%,接近全市平均占比37%的2倍,“数智经济到琶洲”从海珠产业招商策划时的愿景变成了市场“用脚投票”的可测事实。
在本次年会海珠分会场上,赫基大厦、环球贸易中心等首批12家海珠星级楼宇闪亮登场,这是以星级楼宇为代表海珠优质产业载体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海珠楼宇经济蓬勃发展的又一次重要展现。“与以往商务楼宇评审不同的是,海珠星级商务楼宇评选更注重楼宇的产业集聚度、创新研发贡献、区域经济贡献、招商引资能力等方面综合情况,这与我们区一直以来‘产业先行’的招商服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海珠区楼宇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首批12家海珠星级楼宇闪亮登场。
2023年以来,海珠区楼宇办秉承“产业先行”的招商服务理念,以四大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楼宇经济“垂直开发区”。一是优化楼宇经济专属服务官,梳理重点商务楼宇并指定专人对接服务,目前全区已建立起一支超60人、涵盖职能部门及各街道的专业队伍;二是建立楼宇经济指标体系,围绕建立楼宇经济信息库、健全“常态、务实、闭环”暖企服务机制、构建全区“大招商”格局等三大目标,将楼宇经济任务细化成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参数并纳入考核;三是建立常态化“稳存促增”机制,以“四个一批”为抓手,全力“稳存量、抓增量”;四是建立项目分类服务机制,针对扫楼暖企中发现的项目,对照注册率、纳统率、纳税率“三率”要求分类管理。
生态优化首席服务营造“懂你的海珠”
伴随着数智经济的快速崛起,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海珠区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信心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惠企、稳企、安企”工作。
“我们企业相对比较特殊,首先有大量的硬件设备,其次人工智能的车辆需要在特殊的楼宇环境中,在网络和大算力的支撑下才能完成测试。”广州安途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泰来在采访中透露,海珠区相关部门一直高效地为他们解决公司在实际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海珠区给了我们非常宽容的环境,使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开发,还能够在城市道路中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测试验证。”
从2018年全省率先首创CSO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到目前数轮迭代升级首席服务官体系,已从ToB端“涉企服务”延展到ToC端“涉人服务”“上管老、下管小”。从“企业服务”到“企业及人才服务”的转变背后,是海珠区招商服务理念从“招大引强”到“招大引强、招才稳才”双轮驱动的迭代升级。
“产业链招商讲究差异化竞争,我们要打造的是最知企业需求、最懂企业难处、精准解决痛点、全方位服务的安心区暖心区”海珠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就曾多次在招商交流会上提到,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相比,海珠区的产业环境、政策支持等条件虽不占绝对优势,但全方位的营商服务可谓诚意十足。根植“有事服务、无事不扰、24小时全天候响应”的理念,海珠区致力护航企业发展,打造经济新磁场,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围绕企业和人才的所需所求和难点痛点,海珠区组建成立首席教育、医疗、商事、税务等服务官,化身“服务员”“店小二”,“零距离”响应企业和人才的所急所需,为企业提供了从落户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个性化+全流程+有温度的“滴灌式”精准服务,为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就业、创业环境,厚植人才扎根发展沃土。近年来,海珠区累计为企业关键人才协调子女学位指标超150个,协调办理重点企业人才绿卡100余张,为人才落实优诊陪诊超300人次。首创“梦想·家”人才安居服务计划,与龙湖冠寓、万科公寓、建方长租等12家合作优质公寓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累计为313家企业解决人才安居房4951套,惠及5336人。
2022年,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新兴产业要素及数智经济人才集聚发展,海珠区对原有产业政策体系进行再评估、再梳理、再提升,精准出台“10+1”产业及人才政策体系,力求“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安商暖企,在都市工业、楼宇园区经济、游戏产业、算力算法数字经济人才等方面推出了吸引全球高端要素的“大礼包”,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加大重点战略产业扶持力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体培育,吸引着人才汇聚海珠。同时,海珠区整合全区21个部门包括教育、医疗、安居、金融、文旅等近80个服务事项,重磅出台《海珠区惠企服务包》,只要是企业或人才想了解的服务,《服务包》应有尽有,切实提高了企业和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以来,由区楼宇办联合琶洲相关楼宇业主,金融机构、税务部门等单位陆续在琶洲各大商务楼宇举办服务进楼宇系列活动,为入驻楼宇企业宣讲政策、解答疑惑、提供金融涉税服务,只从企业和人才关心度最集中的问题出发,为企业发展、人才扎根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今天的海珠魅力无限,商机无限。”在海珠区分会场上,海珠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符伟表示,盛情邀请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企业到海珠参观考察、投资发展。“到广州塔登高览景,到海珠湿地游湖赏花,到琶洲考察投资。”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