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金融市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浙商资产孙建华:市场化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茶山里,西湖畔。

杭州酷暑炎热的日子,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华刚刚送走一批来自北京的同业交流团,终于能坐下来沏上一壶龙井茶。接下来,他要将自己这10年来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点点滴滴浓缩在这壶茶里,娓娓道来。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眼下真是热闹非凡,就如同这茶汤般翻滚沉浮。可惜市场主体的承接能力有限,就像这袖珍茶壶一般,多一点茶汤都会溢出来。”历任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浙江省信用联社负责人、如今掌舵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商资产”)的孙建华,说自己这些年“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都做过了”,最深的感悟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尤以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甚”。

浙商资产孙建华:市场化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建华。

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是处置金融和非金融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是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主体机构,形成了“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民资机构(非持牌)”的行业格局。其中,2012年金融监管部门明确了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成立或授权一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本省(直辖市、自治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以来,地方机构的数量骤增至59家,其角色、地位不断提升。

孙建华掌舵的浙商资产,不仅是全国首批5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浙江省首家具备批量转让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省级机构,更是当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有口皆碑的领军者之一。

鲸波万里,一苇可航。

10年努力,孙建华终用手里的“船桨”,划出了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的市场化之浪。也正因此,大批同业机构纷至沓来,或调研,或学习,或赞叹,或感慨。

“很好奇也很想学习,浙商资产是如何做到既能保障主业,又能对外赋能,还能管住自身经营风险的。”来杭交流的一位同业机构高管不禁感慨。

当下市场变局未定,问题总是不可避免:浙商资产的宝贵经验能够复制吗?市场上能否出现“第二个浙商资产”?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相对效率差、效能低,究竟怎么破解?

一样的基因,不一样的路径

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史并不悠长,也没有千回百转的情节,但却备受瞩目。

2012年前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行压力加大,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攀升,以华融为代表的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却在追逐多元化混业发展的风口,忽视了不良资产处置这一主营业务。

彼时,一些地方频发企业担保链风险、多头借贷风险和三角债风险,影子银行整治工作又箭在弦上,一批定位于化险、纾困的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2013年批复成立的浙商资产,就抢到了“头啖汤”。

很快,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彼时,监管尚显滞后,仅明确了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职能,不少机构经历了一段或无所适从、或高歌猛进的“青少年时期”。直至2019年银保监会颁发《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才有了明确的管理机构——省级金融局(办)。

在那“恣意生长”的7年里,唯有少数机构通过自驱和自律来争取资源、赢得竞争。浙商资产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以前,浙商资产就在浙江扎牢了根基。2017年至今,浙商资产在外省布局也逐渐完善——展业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21年,浙商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达9.33%,位居全国首位,分别超过信达和东方2个以上百分点,超过华融近6个百分点(信达7.15%,东方7.02%,华融3.4%)。

瞭望智库:无论是盈利水平、团队建设还是国企改革成效、商业模式创新,浙商资产都成为了行业标杆。企业成长过程中,有过怎样的战略思考?

孙建华: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背景,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子银行等风险亟待化解。彼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的“触角”还不够下沉,化解区域风险的抓手还比较有限。所以,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化解区域风险、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我们的基因。

浙商资产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这一基因,并创新性地将市场化经营做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区别于很多同业的根本所在——我们既非简单的行政工具,也不会染指非主业的、不擅长的多元化经营。

其实,要找准方向并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最初,我们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选择了主动按照银保监会对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标准来自律,按照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自驱,还按照国资委对地方国企的管理规定来自省。

非常庆幸,当初假若没有这样的战略高度和顶层设计,业务就很容易走偏。这些年,一些同业机构可能走偏了,并非它们初心不正,而是在没有明确的政策安排下,西瓜皮一踩就滑走了。

瞭望智库:这句“西瓜皮一踩就滑走了”,形象地描述出当下一些同业机构的现状。听说不少同业机构都来杭州求教。浙商资产究竟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

孙建华:成立之初,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研究。

一是认真研究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浙商资产的母集团)的资源。母集团是外贸起家,贸易资源丰厚,但我们深知贸易的方式不适用于金融,更不能成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主业,必须有所取舍。

二是认真研究了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结构,发现其业务重心已不在主业上,更像是不良资产包的批发商。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两者的资源禀赋、承担责任不同,就必须走差异化路线。

我们最终选择重点打造自身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我们发现,如果将收到的不良资产包简单粗暴地卖给民间投资者,则资产包的价值就未得到提升,只有用心将不良资产转换成优质资产,才能点石成金。

这点石成金的能力,就是浙商资产的核心能力。

我们很快就发现,真正的利润空间就在这最后的资产处置环节。由于不良资产属于非标产品,涉及各行各业,点石成金要专业化、精细化,要引入产业资本。因此,我们高度重视生态圈建设和同业联盟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资本、中小投资人合作,迄今已与60余家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夯实核心能力。

瞭望智库:在这样的定位和能力建设下,浙商资产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孙建华:同业队伍中,浙商资产的业务规模、业绩增速、社会价值等综合排名都相对靠前。不仅如此,浙江省近几年的区域金融风险较少、银行不良率较低,浙商资产是有一定贡献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敢于业务创新。

其中的亮点,是开创性使用了“不良债权处置+投行化综合手段”,为一批纾困项目的投行化处置和退出提供了优质路径。比如,一个住宅楼盘停工长达7年之久,2020年我们介入后很快就于2021年1月复工,半年后预售时被一抢而空。

这样的案例还很多,通过重整配资项目来顺利实现当年投放、当年退出,还帮助处置项目的商业化债权,进而助力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民生难题。

截至2022年6月,浙商资产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规模超4700亿元,为超310家机构提供帮扶。其中包括上市公司18家,解除担保圈危机超410亿元,化解财务危机超1400亿元,保障超15万人就业。

正是有了这些创新性举措,浙商资产2021年入选了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名单,并作为唯一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入选了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中20家地方国企标杆名单。

浙商资产孙建华:市场化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商资产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名单”。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

“早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几块基石,但仍然要蹚水前行。”孙建华说。

近几年,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胜利,金融风险化解正在进入高效处置、精准拆弹的关键期。此时,更应有效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处置功能、逆周期调节功能和金融救助功能。

有同业评价称,浙商资产以行业最高标准搭建了一座桥,上能行车,下能划船,不容易学来。

所以,如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成为浙商资产的新命题。

瞭望智库:近期,浙商资产制定了“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国际”战略目标。如何理解?

孙建华:这一战略目标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首先,作为浙江省国企,我们必须把防范化解区域风险作为头等大事,目前这一定位业已稳固。其次,从2017年起,浙商资产开始推动省外业务,已布局17个省/直辖市,全面覆盖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成渝、北部湾等重点区域。接下来,浙商资产将高度关注海外业务,希望能参与到中资企业在境外的不良资产处置。

这一战略目标,既非行政命令,也非个人意志,而是市场化发展探索出的路径。江浙地区的市场化意识较强,民营资本活跃,使得浙商资产能始终走在市场化运营的主线上。

并且,市场化运营有利于价格发现机制发挥作用。如果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仅靠垄断、牌照等资源优势来发展,市场最终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我们走出浙江时就发现,全国不少地区的市场活跃度较低、风险堆积较多。浙商资产希望扮演“鲶鱼”的角色,帮助全国各地增强市场活力,用好价格发现机制。

瞭望智库:“面向全国”的根本,是要将市场化理念和举措推向全国吗?如何实现?

孙建华:我们发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尤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程度不够,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症结。大家都是国企,存在一定的观念固化和路径依赖,需要全面的机制体制突破。这其中最难的是激励机制改革,也就是如何市场化选人、用人。这也是我们“面向全国”的关键策略之一。

总结说来,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有三大特点:非标化、风险大、所需资金多。为适应这一特殊业务,我们一体推进“三不”原则——“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靠教育,不能腐靠制度,不敢腐靠法律。由此,既能推动市场化,又能管住经营风险。

关于用人,我们还提出了“四个好”——“用好的待遇善待员工,用好的机制留住人才,用好的教育塑造形象,用好的文化支撑发展”,探索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精细化考核+个性化激励”来打造适应市场节奏和公司实际的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浙商资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职业经理人机制,推行公开竞聘上岗,完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精细化的前中后台绩效管理体系。同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人并推行员工持股,形成一整套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构建了员工与公司的命运共同体。

瞭望智库:我们得知,浙商资产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些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端人才也陆续加入。除了提高薪酬,如何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孙建华:除了薪酬改革,我们主要靠企业文化建设。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一直是个大问题。一方面,国企的根与魂是不能变的,即坚持党的领导,将践行党的使命和要求结合到具体工作中。

另一方面,浙商资产在国企中又处在特殊行业、具有特殊性质,几乎所有员工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如何达成一致共识就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我们的核心观点是: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这不仅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也满足了员工追求美好生活与企业发展的共同所需。文化是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的精神积淀,也是大家聚在一起逐渐形成的。我们就是要建立员工对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借此倡导创业创新的开拓精神。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行愿意加入浙商资产,不少人甚至是年轻人降薪降职都愿意来。与银行业、保险业等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更苦、更累一些,需要赴全国各地去调研、跑业务,但所有人都干劲十足且学习氛围很浓厚。

这就是我们走出浙江、广纳贤才且快速实现新员工的价值认同,把市场化理念和举措推广到全国的关键一招。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与同业沟通和赋能,而是在帮助行业培育人才、储备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与我国经济体量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库。

“建设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中心恰逢其时”

市场化运营的另一个关键点,是风险的严格管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其特殊性,资产全部为不良资产,一旦运营不力,很容易将自己经营成风险机构。

在孙建华看来,风险可来自机构内部,也可来自外部。浙商资产因此采取了对内加强风控、建立专业审核机制,对外秉持开放心态,形成合作共赢的措施。

但是,受制于一系列因素,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自身还潜藏一些可能的风险点、滞后点,尤其是整个市场还处于简单分层、区域割裂的状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不相通。基于中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政方针,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也迫切需要调整。

孙建华建议,应尽快明确有关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跨区域经营等监管细则,同时推动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中心建设,尽快实现互联互通。

瞭望智库:我们调研发现,尽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业化解风险的机构,但一部分却因内控不严、能力不足等成为了出险者。对于自身的风控能力打造,你有何见解?

孙建华:在金融市场,风险就是基本逻辑,管住风险是金融企业的底线。对此,我们总结了四个原则——“有名有利”的事多干,“有名无利”的事要干,“无名有利”的选择干,“无名无利”的坚决不干。

也正是因此,无论资金还是人员团队,浙商资产成立以来从未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尤其是近几年不断走出浙江,我们仍然能坚持主业,有效克服了跨区域发展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并且积极、主动拥抱监管。

具体上,我们持续优化风险防控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自身的风险偏好,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10类风险搭建起全面风控职责体系,构筑了以“项目预审会”“业务决策会”为主的项目决策机制。同时,建立了董事长、监事长、高管层“三个层级”的风险治理机制,通过前台业务部门、评估审查部门、内控内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四道防线”,探索建立财务、运营、风控协同集中的“铁三角”风控体系。

正是依靠稳健的风控体系和审慎的风控文化,2017年以来浙商资产累计规避了18个涉险项目,合计金额75亿元,目前表内已无2017年后新增的风险项目。

瞭望智库:不仅是内控,外部生态圈能否帮助浙商资产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孙建华:市场化是浙商资产的特色,开放的态度则是市场化运营的灵魂。

我们建立了涵盖银行、律所、咨询机构、产业资本、中小投资人等在内的大型生态圈。越来越多的机构来杭州考察学习,我们的大门始终敞开,希望站在全行业发展的角度,大家一起来管好风险、实现共赢。

这样开放的心态,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机构并不能完全复制浙商资产的经验,缺乏浙江省的营商环境,缺乏浙江人的应变意识,土壤不一样;另一方面,很乐意看到同业机构的成长,这有利于我们的自我鞭策、不断创新,也让我们的年轻人不会坐享其成。浙商资产从成立那一刻起,就在思考如何成为国内一流的、对标国际的金融机构。

为了推动生态圈建设,我们还做了不少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工作,比如每年持续发布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研究报告,与复旦大学共同设立不良资产处置学科、共同搭建人才储备库,等等。这既是我们的责任心,也是进一步增强自身软实力的长远之策。

浙商资产孙建华:市场化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商资产联合复旦大学发布首个不良资产行业指数。

瞭望智库:自身风险管控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行业担负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而当前形势下,能否有力支撑这一终极目标?

孙建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当前金融风险化解的压力仍然较大,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化险能力、市场架构都亟待提升,亟待出台供给侧改革、明确监管细则、建立全国统一交易中心等举措。

一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多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类似银行系统包含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农商行的层级结构,形成了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两层架构。但这还不够,市场还需要类似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这样的角色,需要类似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能够满足全国范围需求的机构。而这一层级,可以考虑一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头部机构,考虑一批有资质、有实力的行业领军者。

二是当前的监管还不够完善。例如,监管层应对市场主体同时构建起双向激励机制,有奖有惩并勒令“坏人”及时退出。这需监管层在对市场进行全面摸底后,出台一个更加细分和明确的顶层设计。

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当前,地域割裂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很多同业对外省项目缺乏相应的评估能力、解决能力。中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中心恰逢其时。

瞭望智库:不良资产多为非标资产,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难度在哪?

孙建华:首先要认识到,一旦有了统一大市场,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机制将更趋于合理,有助于各类资本的参与,让全社会都能为风险化解出一把力。

其次,可以考虑以浙江为试点,发挥浙江的地域优势和氛围优势——浙江位于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活跃,且与上海形成了金融业的错位发展,可借助上海的资本市场、资金市场、债券市场来打通全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当然,浙江还拥有丰富的金融人才和互联网平台技术作为保障。

难点就在于,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多部门达成共识。可一旦达成了共识,操作层面就相对简单了,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来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便于监管机构管理。

更重要的是,困扰市场多年的不良资产底层资产的确权、估值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从而提升底层资产价值,并在投资后对交易对手、未来现金流等实现严格监控,规避风险。这是一举多得、实现共赢的捷径。

浙商资产孙建华:市场化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商资产承办第二届中国AMC发展——“使命与担当”杭州高峰论坛。

(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