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商业资讯

商业周期(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全篇近19000字。

第二十二章

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摘:

亲爱的布鲁斯特,错误并不在于命运,而在于我们自己。——威廉·莎士比亚《裘利斯·凯撒》

自建国之初起美国经济就一直处于经济周期之中。某些时期经济形势很好:就业机会充分、工厂加班加点、利润丰厚。“繁荣的20世纪90年代”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就是这样一个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低,产能利用率高。不过,这个时期和先前的长期扩张明显不同,通货膨胀率始终很低。

繁荣时期通常最终都以不幸而告一段落。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以及2007-2009年,金融危机都导致了持续的悲观情绪,商业危机、信用恶化,银行和金融系统动荡不安。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工作非常难找,工厂生产能力闲置、利润微薄。尽管这些经济低迷的时期通常都是短暂而温和的,如2001年3月至 11月的经济衰退。但偶尔也会出现如同美国20世纪30年代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经济萎缩持续了10年,且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低迷。

经济活动中上述短期波动称为商业周期,这是我们本章的中心内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研究商业周期。产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是什么呢?政府采取何种政策才能降低商业周期的危害?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们对于这些问题还知之甚少,直到凯恩斯在他那革命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揭示出了总需求对于决定商业周期波动的关键作用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对总产量、总就业和总价格水平产生强烈的影响。

本章主要讨论商业周期的基本特点,并阐述产出决定原理。本章的结构如下:

首先分析商业周期的基本要素。

然后概括总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并讨论现代商业周期如何在这个框架中运作。

接下来,建立乘数模型,即最简单的凯恩斯总需求模型。

最后,我们将乘数模型应用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产出的分析之中。

A.什么是商业周期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一个国家可以享受好几年令人兴奋的经济扩张和繁荣,以及股市(如20世纪90年代)和楼市(如21世纪早期)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非理性繁荣可能导致非理性的悲观情绪,正如2007-2009年的情况那样,贷款方停止了以优惠条件继续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银行还收紧了其他商业贷款,支出减少。其结果是国民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利润和实际收入减少。

最后,经济衰退逐渐落至谷底,然后便开始复苏。复苏有可能恢复不到原先的经济状况, 也有可能强劲得足以启动下一轮的经济扩张。经济繁荣一方面也许意味抒较长时期内需求持续旺盛,就业机会充足,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繁荣也可能伴随着通货膨胀、价格上扬和投机猖獗,紧接着便是另一轮经济衰退。

产出、通货膨胀率、利率和就业的波动构成了商业周期,商业周期是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商业周期的特点

究竟怎样精确定义 ”商业周期” ?

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也译作“经济周期”一译者注)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经济学家们一般将商业周期划分成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和扩张。“谷” 和"峰” 代表的是周期的转折点。由图22-1可见商业周期先后继起的各个阶段。衰退 (recession)是总产出、总收入和就业的连续下降期,通常延续6个月至一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萧条(depression)指的是规模广泛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是个私人性质的研究机构。它长期对国民经济的收缩和扩张做半官方的判定。国家经济研究局对“衰退”的定义是:“国民经济活动全面显著放缓,通常要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主要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收入、就业、工业生产和零售业等各个方面。”(更多的衰退信息详见本章末所附的网站。)

另一个常用的定义是:如果实际GDP 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应视为“衰退”。(本章末的第12题将比较两种定义的差别。)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尽管我们把短期波动叫做 “周期”,但请注意商业周期的形式是不规则的。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商业周期,也没有像测定行星或钟摆那样的精确公式,可用来预测商业周期的发生日期和持续时间。相反,就其不规则性而言,商业周期可能更像天气那样变化无常。图22-2显示的是美国近代历史上的商业周期。你可以看到商业周期就像山脉一样,有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谷。有些山谷深幽且宽阔,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另一些山谷浅显且狭窄,如1991年的那一次衰退。

尽管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商业周期,但它们通常却具有一种家族式的相似性。如果有一位可靠的经济预言家宣称下一次衰退即将来临,则你应当预感哪些典型的现象会随之而来呢?以下是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

通常,投资在衰退中急剧下降。由于金融危机和美联储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房地产价格首先开始下降。消费者购买也会急剧下降。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产量的反应, 所以实际GDP会下降。

就业通常在衰退初期就会急剧下降。但其恢复有时却要慢于经济,即所谓的 “没有就业机会的复苏”。

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企业利润在衰退期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就像是投资者嗅出了经济下滑的气味。

通常,当经济形势恶化、就业率下降,美联储就会开始降低短期利率以刺激投资,同时其他利率也会随之下降。

商业周期理论

外因论与内因论多年来,关于商业周期根源的大批争 论给宏观经济学带来了活力。有人认为商业周期源于货币政策波动,有人认为源于生产冲击,还有人认为源于外部支出的变动。

各种解释显然还不会有个最终的结论,但是将这些不同的理论划分成两类可能是有益的,即外生的和内 生的。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商业周期的根源,如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 发现金矿、移民;新土地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气候变化和天气等。

外因论的一个例子是二战的爆发。德国和日本在欧洲大陆、亚洲和美国引爆战争,导致武器军备生产快速扩张和军事开支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最终致使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走了出来。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外生事件,即战争,导致了美国军费开支的大幅增加,进而出现20世纪美国最大的次经济扩张。(这个问题稍后我们还会详细分析)

与外因论不同,内因论则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商业周期的机制和原因。这种理论认为,任何次扩张都孕育若新的哀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复苏和扩张。美国历史上许多次经济周期都是源于金融体系的内部周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注意力集中在货币金融学上。

金融危机和商业周期

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19世纪中经常出现的虚假繁荣,曾导致经济大萧条,且在最近20年中美国又出现了几次类似的情况。以下是些实例。早期资本主义的恐慌19世纪目击了美国狂热的投机浪潮,尤其是在运河、土地和铁路等领域。毋府置疑“动物精神”会取代理性投资而发挥作用。其结果是铁路过度修筑、土地价格畸高,债务负担过多过重。企业破产导致银行坏账、出现挤兑风潮和银行危机。产出和价格也在经济恐慌中急剧下跌。最后,当最坏的情况统统出现并终于过去之后,经济便会进入新一轮的扩张。

恶性通货膨胀有些时候,过热的经济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当价格月平均增长高达或超过100%时,就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历史上最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出现在1923年的德国。政府无法通过税收和借款来维持财政开支,于是便开始大量印刷钞票。到1923年年底,印刷纸币的面额越来越大,德国流通中的纸币的最大面额竞然高达250亿马克!今天,各国中央银行都时刻警惕着哪怕是最温和的通货膨胀。

新经济泡沫经典的投机繁荣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竟然又一次出现。在新经济中,增长和创新都异乎寻常,各种软件、互联网和新涌现的dot.com等,都在新经济的股市中酿成了投机繁荣。企业通过互联网出售服务,寄送免费的电子生日贺卡,发行Flooz.com的股票,所卖出的都不过是并不值钱的电子货币。大学生们也纷纷放弃学业,梦想夜暴富。所有这些都促进了计箕机、软件和远程通信等实际投资的增长。从1995年到2000年,信息处理设备的投资增长五分之一!

最后,投资者终于开始怀疑这些企业的真实价值,亏损开始累积并逐步到达极致。于是,在股价上涨前疯疯狂买空的冲动转而变成了在股价暴跌前争相卖空的金融恐慌。2003年, 一般的“新经济公司” 的股票,纷纷从每股100美元下降到几美分。许许多多这样的公司都陷入倒闭。弃学的大学生也重新返回了校园,他们已经变得更加明智,尽管还没有更加富有。

房地产泡沫:相隔不到十年,另一场金融危机又席卷而来,同样这也是创新浪潮的结果。但是在这场危机中,“创新” 只不过就是推进金融产品的“证券化”。这种创新是将某个金融产品,如住房抵押贷款的债券票据,尽力细分、反复包装,然后再在证券市场上推销出售。虽然证券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现在打包和再打包的范即已经空前扩大。评级机构已经无法为这些新型证券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级,而很多人却认为这些证券具有和黄金一样高的投资价值,从而大批买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这些用来购买住房的贷款,基本上就没有考虑借款人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情况。截至2007年年初,这些新型证券的总价值已经高达1万亿美元!

如果房地产价格能够像1995年那样不断攀升,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会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然而,到2006年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其场景犹如十年前股市泡沫破裂的再度上演。许多新型证券都失去了其原有价值。结果,它们不仅不再是最高评级的3A级证券,而是成了垃圾债券。由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都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因此它们也开始紧缩信贷和大批减少抵押贷款。经济活动的风险溢价因此大幅提高。

美联储紧急采取了 系列的措施以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和扩张信贷,但即便如此,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随着股市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下挫, 导致许多金融机构濒临破产。 许多大型投资公司也都在金融恐慌中消失。于是美联储和财政部开始联手放贷注资,以帮助几大金融机构走出困堍。尽管采取了诸多空前有力的措施,但经济还是在2007年年底深深地陷入了衰退之中。

也许你已经看出以上案例的某些共同特征。后面的几章,我们将用经济学理论来加以解释。

B.总需求和商业周期

本章第一部分讨论了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在市场经济中这些波动构成了商业周期的基本特征。许多对于商业周期波动的解释都依赖于总需求理论。这一部分将对其展开深入讨论。

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它们怎样与总供给相互作用并决定产出和价格?它如何解释总需求的短期波动会影响GDP?为了更好地认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现在需要更仔细地研究一下总需求。而到下一部分,我们还将引出最简单的总需求模型:乘数模型。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的总员,也即所有生产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它包括:消费、国内私人投资、政府采购商品与服务,以及净出口。这4个组成部分如下:

1.消费。由上一音内容可知,消费(C)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减去税赋。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包括:收入的长期趋势、居民财富、总体价格水平。总需求分析主要关注那些决定实际消费数量(即名义的或货币的消费量除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因素。

2.投资。投资(I)支出包括对建筑物、软件和设备的私人购买以及库存品的增加。我们曾在第21章的分析中说明,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取决于税收政策、利率和其他金融条件), 还有对将来的预期。经济政策赖以影响投资的主要渠道是货币政策。

3.政府采购。总需求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政府对商品与服务的采购(G):如购买像坦克和教科书这样的商品,以及对法官和公立学校教师的服务所支付的费用。与私人消费和投资不同,总需求的这一部分是直接由政府的支出政策所决定的。例如,五角大楼购买一架新式战斗机时,这一产出会直接加到GDP中。

4.净出口。总需求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净出口(X),它等于出口额减进口额。进口取决于国内的收入和产出、国内和国外价格的比率,还有本国货币的汇率。出口(亦即别国的进门)是进门的镜像,由外国的收入和产出、相对价格和外汇汇率来决定。因此,净出口将取决于国内的和国外的产出、相对价格和汇率。

由图22-3可见AD曲线及其四大组成部分。价格水平为P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分别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它们的总和为GDP或Q。这一价格水平上的四项支出流量之和就是该价格水平上的总支出量或总需求量。

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由图22-3你应该会注意到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意味着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当经济中整体价格水平升高的时候,实际支出水平会下降。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收入或财富的构成要素并不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当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时(如货币政策变化,政府支出或税率的变化)或外部事件改变了支出(如影响X的外国产出水平变化,或影响I的企业信心的变化),总需求曲线就会发生变动。

比如,一些个人的收入是以名义货币定义的,譬如,政府的某种转移支付、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金。因此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我们用图22-4 (a)来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影响。假设在B点上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这时价格水平为100(按照不变价格),实际GDP 为3 万亿美元。再假设价格上升了50%,于是价格指数P 由100 上升到150。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导致实际支出下降。总的实际支出下降到2 万亿美元,正如C 点所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的价格水平怎样使得实际支出减少。

小结:

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支出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由于价格对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影响,价格上升会导致实际支出下降。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的移动

我们已经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中总支出量会因价格水平的上升而趋于下降。然而,其他条件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也会引起总需求的改变。那么,能够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将决定AD的因素划分为两类,如表22-1所示。一类是由政府控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赖以影响货币供给扯和其他金融条件的手段)和财政政策(税收和政府支出)。表22-1说明了政府的这些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

第二类是外生变量,或由AS-AD框架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址。如表22-1中所示,这类变量有的超出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正常范刚(如战争或革命),有的不在国内政策控制之内(如外国经济活动),还有一些(如股票市场)则具有明显独立的变动性。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AD曲线背后的这些变量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不妨观察一下二战中军费开支剧增对经济的影响。战争的额外支付包括前线部队支出、购买军火和运输费用。这些采购将使G的支出猛增加。除非某些其他支出构成能够抵消G的增加,否则AD曲线将会随若G的增加而向右上方移动。同理,重要新发明引起新投资的盈利性增加,或者房地产价格上升会导致消费者财产价值增加等,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和AD曲线的向右上方移动。

图22-4(b)显示了表22-1中变量的变化怎样影响AD曲线。为检验你的理解程度,请你设计一个相似的表,列出那些将会使总需求减少的因素(参见本章结尾”问题讨论”的第2题)。

两点提示

不妨稍作停顿,注意两点提示。

1.我们首先强调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的区别。回忆有关供给和需求的讨论,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以纵轴表示单个商品的价格,以横轴表示该商品的产量,并假定其他商品价格及消费者的总收入保持不变。

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上,一般价格水平沿纵轴变化,总产量和总收入沿横轴变化。

与此相反,在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那里,收入和产量是保持不变的。

最后,微观经济学需求曲线斜率为负,是由于当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用其他商品来替代所讨论的商品。肉价上升导致对肉的需求量下降,这是由于消费者用面包或土豆替代肉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多用相对便宜的商品而少用相对昂贵的商品。

但是,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则大不相同。当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总支出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减少,从而导致消费的减少和利率的提高,继而投资支出减少。

2.回顾沿着曲线移动和曲线移动的主要差别。由图22- 4 (a)可见沿着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例子。当更高的石油价格减少了可支配收入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图 22-4 (b) 表示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战争期间支出的急剧上升就是这种情况。当你分析具体的政策或冲击的影响时,一定要区分这二者的差别。

商业周期和总需求

商业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对总需求的冲击。图 22-5 表示总需求的下降如何降低产出水平。假设经济开始处于短期均衡的B点,然后,因为金融恐慌或者税收缩减,总需求曲线左移至AD'。如果总供给没有变化,则经济会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C。注意产出从Q下降至Q'。另外,新的均衡价格和通货膨胀率也下降了。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经济扩张的效应正好相反。假设战争导致了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结果是AD曲线右移, 产出和就业率上升,价格和通货膨胀率也上升。

【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周期性波动通常源于总需求的变化。总需求的变化是因为相对于经济的生产能力,消费者、企业或者政府的支出发生了变化。当总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经济的急剧走低,则经济便进入了衰退甚至是萧条。而若经济活动持续升温,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商业周期可否避免

在上世纪的最后25 年中(见图22-2), 美国商业周期的历史显示出商业周期明显趋于平缓的态势。1940年以前,我们目睹了很多的危机和萧条。如19 世纪70 年代、90年代, 20 世纪30 年代,都存在待久的衰退。然而,自1945 年以来,商业周期的波动已经变得不那么频繁,而且也温和了许多,许多跨入新千年的美国人恐怕还从未目睹过真实的萧条。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改变呢?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自然会比早期更平稳。一个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已经更具规模而且更为可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应该在于,当前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学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府已经能够运用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来预防各种冲击演化成衰退,制止经济像滚雪球一样地从衰退陷进萧条。

在经济的平稳时期,人们经常宜称商业周期已经消除。现实情况真是如此吗?在上世纪的最后25 年,商业周期在美国已经得到控制,但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却更加肆虐。不妨让我们重温下面的一段话,它是大经济学家亚瑟·奥肯的名言,对于2007-2009 年的经济衰退尤其适用:

现在,普遍的认识是, 衰退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防止的, 它们就像飞机失事而不像飓风。 但我们从未没有能够从地球上消除飞机失事,当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消灭衰退。危险并未消失,那些可以导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然潜伏在飞机的两翼,等持着飞行员的某种失误。

C.乘数模型

商业周期的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总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出、价格和就业产生了频繁而又无法预测 的波动,这种波动被称为商业周期。经济学家试图理解“支出的变动” 和 “产出与就业的变动” 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传导机制。这种理解商业周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凯恩斯的乘数模型。

当经济学家们试图理解为什么战时大址军事支出会导致 GDP 的快速增长;为什么 20 世纪 60 年代或80 年代的减税曾经引发了一场时间较长的经济扩张;为什么 90年代末的投资繁荣会带来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时,常常可以在乘数模型中找到最简明的解释。

究竟什么是乘数模型 (multiplier model) ?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乘数”名称来自这样一个发现,即外生支出(如投资)的 1 美元变动会引起 GDP 的 1 美元以上的(或多倍的)变动。乘数模型是建立在一个关键的假设上,即工资和价格都是固定的,同时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此外,本来我们还要暂时忽略货币政策的作用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变化的反应。 现在我们假设没有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这些将会在之后的章节中详细阐述。

总支出对产出的决定

讨论乘数模型, 不妨首先分析一下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如何与收入共同决定国民产出。 这被称为决定国民产出的总支出法。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请回忆第 21 章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图形。图 22-6 是一个提示图,消费函数表示为 CC线。它体现的是,与每一个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意愿中的消费数量。由于我们忽略了税收、 转移支付和其他项目,因此,可支配收入将等于国民收入,也等于 GDP。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我们用图22-7 表示总支出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形有时被称作“凯恩斯交叉” (Keynesian cross),因为它表示当支出曲线与45 °线相交时,产出与支出相等。(如果你不清楚45 ° 线的重要性,请回顾第21 音的内容。)我们首先画出消费函数CC 线,然后将总投资加到消费曲线上。通常,投资取决于利率、税收政策和人们对经济形势的信心。简单起见,我们将投资作为外生变量,也即投资水平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假设,有这样一个投资机会,即不论GDP 水平如何,每年的投资均为2 000 亿美元。在图22-7 中,我们将投资加到消费曲线之上注意C+ /曲线比C曲线正好高出1个单位,这表明投资是由外生变量决定且保持不变。

C+I曲线表示总支出(或TE), 等于意愿投资(固定为I) 加上消费。在图22-7 中表示为上方的C+/曲线或TE曲线。

最后,我们画出一条45 °线,沿若这条线,纵轴上的支出都正好等于横轴上的产出。在45° 线上的任何一点,意愿支出(以纵轴衡量)都正好等于总产出(以横轴衡量)。

现在我们很容易地就能计算出图22-7中的均衡产出水平。只有在计划的支出总量(由TE曲线代表)等于总产出量的那一点上,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

总支出曲线(或TE)表示对应于每一个产量水平,消费者和企业愿意或计划支出的数量。在图22-7中 TE= C+I曲线与45°线的交点E,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对消费和投资的意愿支出数量正好等于总产出量。

均衡含义提醒

分析商业周期或者经济增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考虑宏观经济均衡。这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均衡 (equilibrium)就是不同的力在作用时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球正在滚下山坡,那么这个球就不是处在一种均衡的状态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存有一个力在推动球向山下滚动,因此称之为非均衡 (disequilibrium)。而当这个球滚到山下静止下来的时候,作用在球上的若干力就达到了平衡,那么这个球也就达到了“均衡”。

同理,在宏观经济中,一个均衡水平的产出就是当支出和储蓄中的各种力达到了平衡。在均衡状态下,产出的水平总是趋向稳定, 直到影响经济的力有所改变,均衡才会被打破。

将均衡的概念应用于图22-7中,我们可以看到E点是一种均衡。只有在E点,意愿支出C+I才等于实际产出。在任何其他产出水平上,意愿支出和产出水平都不相等。在除E点外的任何一点,企业都会觉得其生产得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势必想要改变其产出水平以回到均衡状态。

调节机制

只知道E是均衡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理解为什么某一产出水平是均衡水平,以及如果产出水平偏离均衡水平时,则会发生什么?这里我们考虑三种情况:计划支出高于产出,计划支出低于产出,以及计划支出正好等于产出。

在第一种情况下,假设计划支出高于产出,用图22-7中的D点表示,在此产出水平上,C+l支出曲线处于45 ° 线上方,所以计划支出高于产出。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物品的数撮大于企业预期的数量。这时汽车销售商将会发现他们的存货逐渐消失,电脑厂商向分销商配货的周期也会越来越长。

在这种非均衡状态,汽车经销商和电脑经销商将会增加它们的订货。汽车厂将会重新雇佣被解雇的工人并加快生产线运转,电脑厂商也会加快组装和配送。生产的增加将导致产出水平的增加。这样,总计划支出与总产出之间的差异就导致产出数量的调整。你也许可以推知,当产出水平低于均衡水平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最后,来看第三种情况,即计划支出正好等于产出的情况。在均衡处,企业会发现它们的实际销售量正好等于预测的销售量。存货数量同计划相等。也不存在计划外的订单。企业不可能通过改变产量来增加利润,因为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产出、就业、收入和支出将保持一致。在此种情况下,GDP保持在E点,我们称其为均衡状态。

GDP的均衡水平出现在E点,此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量。在任何其他产出水平上, 消费和投资的意愿支出都不等于计划产出。任何偏离实际水平的计划都将导致企业改变产量和雇佣工人的数量,从而使得经济重新回到GDP的均衡水平。

数据分析

举个数据例子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在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量时,产出会达到均衡。

表22-2给出了关于消费、储蓄和产出的简单例子。

收支相抵的收入水平(消费等于收入)假设为3万亿美元。

假设收入每变动3 000亿美元会导致储蓄变动1 000亿美 元和消费变动2 000亿美元。换句话说,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假设边际消费倾向MPC为一个常数,其数值为2/3。

假设投资是外生的,投资规模将保持在2 000亿美元,如表22-2第(4) 栏所示。

第(5)栏和第(6)栏是关键。第(5)栏显示的是GDP总量,不过是将第 (1) 栏简单地复制到第(5)栏。第(6) 栏表示在每一GDP 水平上的计划总支出,它等于计划消费量与计划投资批之和,实际上即为数字表示的图22-7中的C+l曲线。当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生产的产出过多(多于消费者和企业想要购买的数量之和)时,企业就会非自愿地积压商品存货。

从表22-2的第一行可见,如果企业最初生产的GDP为4.2万亿美元,而计划的或意愿的支出数量[第(6)栏]只有4万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则过多的存货就会累积起来。企业将缩减产量,GDP就会下降。表22-2中最下边一行所表示的情况与此相反,总支出数量为3万亿美元,而产出数量为2.7万亿美元。于是存货会逐渐耗尽,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总产出。

我们还可以看见,一旦其生产量大于它们能够以有利的价格销售的数量时,作为一个整体的厂商就会缩减作业量,从而 GDP 趋于下降。当销售的数量大于目前产量时,它们就会增加产量,GDP就会上升。

只有当第(5) 栏的实际产出正好等于第 (6) 栏的计划支出(TE)时,经济才会处于均衡状态。只有在均衡状态时,它们的销售量正好继续维持 产出的现有水平。GDP 既不扩大也不缩小。

乘数

乘数究竟在哪里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考查外生的投资变化如何影响 GDP。投资的增加会提高产出和就业水平,这在逻辑上是必然的。但是会提高多少呢?乘数模型说明,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也即投资所引起的GDP的增加量会大于投资本身的增加量。

乘数(multiplier)是指外生支出变化1美元对于总产出的影呴。在简单的C+ I模型中,乘数是总产出变化率和投资变化率的比率。

请注意,乘数的定义是指外生支出的变动所导致的每单位总产出的变动。这表明支出的某些组成部分是在模型外给定的。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外生的变址是投资。稍后我们会看到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讨论政府支出、出口以及其他项目变化对于总产出的效应。

例如,假设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如果这个增加导致产出增加 3000亿美元,则乘数就是3。而若所引起的产出增址为4000亿美元,则乘数就为4。

木屋和木匠。乘数为什么大于 1 ?假设我利用闲置资源建造了一幢价值 1000美元的木屋。我的木匠和木材生产者会因此增加 1000美元的收入。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2/3,则他们会支出666.67美元购买新的消费品。因而这些商品的生产者又会增加666.67美元。如果他们的MPC也是2/3, 则他们又会支出444.44美元,或者说是666.67美元的2/3(或是I 000美元的2/3 的2/3)。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2/3。

这样,我最初的1 000美元的投资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是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

应用简单算术,我们可计算出总的支出增量: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这就说明,如果MPC等于2/3, 则乘数为3。它包括最初的投资(倍数)和所引发的一系列次轮消费(倍数)2。

如果MPC是3/4, 相同的演算会得出乘数是4, 因为l + 3/4 + (3/4) 2 + (3/4) 3 + …..的总和为4。如果说MPC是1/2 的话,则乘数为2.

因此,乘数的大小取决于MPC的大小。或者,我们也可以用MPC的相关概念,即边际储蓄倾向(MPS)。如果MPS等于1/4, 则MPC为3/4, 而乘数为4。如果MPS为1/3'则乘数为3。如果MPS为1/x, 则乘数为x。

现在可以明确地看到,简单的乘数总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因此,等于I/ (I —MPC)。简单的乘数公式是: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乘数模型与AS-AD模型的比较

了解了乘数模型,你也许会问,是否能用我们在第19章中所学到的AS-AD模型来解释乘数模型呢?事实上,这是两个相同的方法。乘数模型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一个特例。它解释了在特定的精确假设下,AD是如何受消费和投资支出影响的。乘数模型的核心假设是:在短期内价格和工资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假设过于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价格是迅速变化的。但是该假设却捕捉到一个要点,即如果某些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一些使得AD发生移动的变化就会导致产出的变化。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回到这一重要的命题上来。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图22 -8说明了乘数分析与AS-AD 方法之间的关系。(b) 图展现了当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时,一条完全垂直的AS曲线。而在潜在产出线的左侧,由于存在着闲置资源,产出主要由总需求大小决定。当投资增加时,会引起AD增加,从而使均衡产出上升。同样的经济过程也可以用图22-8上面的乘数图形来描述。乘数图形中的均衡给出了与AS-AD均衡相同的产出水平,二者都得到了实际GDP的数量Q。它们只不过是强调了决定产出的不同特点。

这一讨论还指出了乘数模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对于描述萧条甚至衰退来说,它也许是个十分有用的模型。然而它却不能应用千充分就业时期。一旦当工厂正以其最大生产能力运作,同时所有的劳工都已经被雇佣时,那么,对于这样一种经济来说,就不可能再增加产出了。

D.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财政政策(政府的税收和支出计划)的分配作用。人们也早已知道,财政计划有助于决定国民产出应当如何在集体消费和私人消费之间分配,以及如何在人口中分担公共支出的负担。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事实已经被揭示出来:政府财政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变动也有眷重要的宏观影响。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这一点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出台。该理论认为:为缓和商业周期,政府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点被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阐述如下: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首先体现为宏观经济政策对实际经济目标所做出的显著贡献,尤其对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实际增长这样的目标。其次,凯恩斯主义者要求积极主动的管理。笫三,凯恩斯主义者希望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用乘数模型说明政府采购如何影响产出。

财政政策怎样影响产出

为了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考查政府的支出和税收,以及这些活动对私人部门支出所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通过在C+I中加入G来修改前面的分析,从而可以得到一条新的总支出曲线TE=C+J+G。当政府及其支出和税收被考虑进来时,我们就可以在图形中用这条曲线来描绘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

为了使问题简化, 我们在分析政府采购的影响之前,先假设税收总证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不随着收入和其他经济变拭变动的税收称为一次性总付税收)。但是,即使假定税收的货币价值不变,我们也不能再忽视可支配收 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在简化 (不考虑外贸、转移支付或折旧)条件下,第20章曾告诉我们,GDP等于可支配收入加税收。但是,在假定税收保持不变时,GDP和可支配收入 DI之间永远相差一个相同的数量;这样,将税收考虑进来以后,我们仍能用CC曲线来对应GDP而不是DI。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图22-9显示的是:存在税收时消费函数是如何改变的。我们用粗黑线CC 画出初始无税收的消费函数。此时,GDP等于可支配收入。我们使用和表22-2中一样的消费函数,所以,当GDP(和DI) 为3 000时,消费量也是3 000等等。

现在引入为数300的税收。在DI为3 000时。GDP必须等于3300 = 3 000+ 3 00。当GDP为3300时,消费仍为3 000, 因为DI为3 000。由此,可将消费曲线向右移到C'C', 就能将消费写成GDP的函数;向右移动的数量UV正好等于税收的数量,即300。

同样,我们还可以将新的消费曲线画成向下移动了200的一条平行线。如图22-9 所示,200是将收入的下降量300乘以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2/3的结果。

现在再看总需求的构成,第20章曾告诉我们,GDP由4个部分组成:

GDP=消费支出

+国内私人总投资

+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采购

+净出口

=C +l+G+X

现在假定经济是封闭的、不存在对外贸易,则GDP由前3项组成,即等于C+l+G。(当我们讨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时再将最后一项净出口加上。)

图22-10 可显示政府采购的影响。这个图与本章前一部分中所用的图(见图22-7)几乎完全相同。在这里,我们在消费和投资量上加入了新的支出流G。如图所示,我们在消费曲线和固定投资呈之上, 又加入了一个新变量G (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也就是说,曲线C+I与新曲线TE=C+I+G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G的数额。

为什么我们简单地将G加在消费和投资之上呢?因为政府建筑一座房子的支出(G)与私人建筑一座房子的支出(I)对宏观经济具有相同的影响。同样,包括购买政府办公用车的公共消费支出(G)与私人购买轿车的消费支出(C)对就业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我们最后得到由三者性加在一起的TE=C+ I+ G, 可计算出,在每一GDP水平上的总支出量。现在,我们必须根据它与45°线的交点来找出GDP的均衡水平。在 GDP的这个均衡水平,如图22-10中的E点,总的计划支出量正好等于总的计划产出量。因此,将政府采购加入了乘数模型后,E点就是产出量的均衡水平。

征税对总需求的影响

为什么政府征税会降低总需求和GDP的水平?增加税收会减少我们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会使我们减少消费。很明显,如果投资和政府支出保持不变,那么消费支出的减少将会降低GDP 和就业水平。因此,在乘数模型中,增加税收而不增加政府支出, 将会降低实际GDP。

回过去看看图22-9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原因。该图中,上方的CC 曲线代表不存在税收时消费函数的水平。但这一曲线还不是消费函数,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必须纳税。假定不论在何种收入水平上,消费者所交纳的税收都是3 000亿美元;这样,在每个产出水平,DI都正好比GDP少3 000亿美元。

如图22-9所示,这一税收水平可以用消费曲线向右移动3 000亿美元来表示。这一向右移动还可以表现为向下移动。如果MPC为2/3, 那么向右移动3 000亿美元就可以视为向下移动2 000亿美元。

在我们的乘数模型中,税收无疑会降低产出。图 22-10说明了这一点。当税收增加时,I+G保持不变, 但税收的增加将会降低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消费曲线 CC 向下移动。因此, C+l+G曲线也会向下移动。你可以用铅笔在图22-10中画一条新的较低的C+I+G线。证实该线与45°线的新交点,必然是一个较低的GDP均衡水平。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记住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它不包括转移支付,如失业保险或社会保障支付。这些转移支付被视为负税收。因此,最好将这里所考虑的税收 (T) 看成是税收减去转移支付。这样,如果直接税和间接税总额为4 000亿美元,而所有的转移支付为l 000亿美元,那么净税收T就等于4 000亿美元-1 000亿美元=3 000亿美元。(你能否看出:为什么社会保院增加会降低T而增加DI, 从而使C +I+G曲线向上移动,并且使GDP的均衡水平增加?)

数值例子

以上论点在表22-3中都能得到说明。该表非常类似于表22-2 , 它说明了在最简单的乘数模型中产出的决定因素。第(1) 栏表示GDP初始水平,第(2) 栏表示固定税收3 000亿美元;第(3) 栏的可支配收入等于GDP减去税收;第(4)栏为计划消费量,它是DI的函数;第(5) 栏是固定计划投资数量;第(6) 栏为政府支出水平;第(7) 栏为计划支出总量TE, 它等于第 (4) 栏至第(6) 栏之和,即C+l+G。

最后,我们对比第(7)栏的总意愿支出量TE 与第(1)栏的GDP初始水平。如果意愿支出量高于GDP, 厂商为满足支出水平将增加产量,于是产出增长。如果意愿支出量低于GDP, 则产出下降。这种趋势,如最后一栏所示,会使我们确信,产出一定会在36 000亿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财政政策乘数

乘数分析说明,政府财政政策是一种作用与投资十分相似的高能支出。投资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似性说明,财政政策对于产出量也应具有乘数效应。这一点无疑非常正确。

政府支出乘数(govern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是指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每增加 1 美元开支所能引起的GDP增长。政府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一项采购,会引致一系列的再支出:如果政府修一条公路,修路工将会用其收入的一部分购买消费品;这又会接着引起出售消费品的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又会被花掉。在所考查的简单模型中,G每增加1美元对GDP的最终效果与每增加1美元的效果是一样的,即乘数都为 1/ (1-MPC)。图22-11 说明G的变动如何导致GDP的更高水平,而且GDP增长额会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增加额。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为说明政府每多花1000亿美元所产生的影响,图22-11中的C+l+G 曲线向上移动了 1 000亿美元。GDP的最终增加量则等于最初支出的1 000 亿美元乘以支出乘数。在这个例子中,由于MPC为 2/3, 乘数是3, 所以均衡的GDP水平增加3 000亿美元。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这个例子及常识告诉我们,政府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是完全相同的,它们被统称为支出乘数 (expenditure multiplier)。

请注意,乘数具有双向作用。如果政府开支下降,而税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GDP 的下降幅度将等于G的变化量乘以乘数。

G对产出的影响也可以从表 22-3 中的数据例子说明,你可以用铅笔填入一个不同的 G, 比如说 3 000 亿美元,并找出GDP 的均衡水平。它会给出与图 22-11相同的答案。

小结:

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G) 是决定产出和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乘数模型中, 如果G增加,那么产出的增加幅度就是G的增加量乘以支出乘数。因此,政府开支就具有了一种通过抑制或刺激产出而影响商业周期波动的潜能。

战争对于充分就业是必需的吗

历史上,经济的扩张始终伴随着战争。从表22-4中可以看出,过去主要的战争通常都伴随着军事开支的大幅增长。例如,在二战期间,在1941 年12 月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前, 国防支出费用占GDP 的比重增加近10%。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崛起主要是因为二战所带来的军备扩张。同样的但规模较小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类似的经济扩张也存在着。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不过,上世纪90 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却曾经导致了一场经济衰退。出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军事开支的增加非常有限,而战争所导致的心理因素的副作用远远超过了政府支出增长的作用。

这些心理因素是什么呢?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消费者和投资者变得恐慌起来,进而减少了他们的支出。此外,国际油价拉升也降低了人们的实际收入。直到1991 年2 月美国获胜之后,这些心理因素才得以矫正。

那么2003 年年初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场战争不像历史上的大多数大战,而是更类似于海湾战争。战争时期美国在国防上的开支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而同期却一直伴随着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消费者和企业投资者的谨小慎微共同刮起了一场阻挡经济前进的顶头风。

战时支出对经济扩张的作用是关于乘数模型功能的最为直接和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之一。确保你巳经理解了这个潜在的机制,以及为什么经济扩张的规模如表22-4所示的那样有所不同。

税收的影响

税收也会影响GDP均衡水平, 尽管与支出乘数相比税收乘数要小一些。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假设经济正处于其潜在GDP水平,这时国家增加了2 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这种突然增加国防开支的情况在美国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2 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1年的朝鲜战争,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以及80年代早期里根执政期间的美苏军备竞赛。再假设经济规划者希望通过增加税收,来抵消增加2 000亿美元的政府支出(G)对GDP所产生的影响。那么税收应该增加多少呢?

我们肯定要大吃一惊。为了抵消G增加2 000亿美元的影响,我们需要增加的税收将大于2 000亿美元。在以下数字例子中,我们可以从图22-9中找出税收(或T)增加的准确数量。该图说明T增加3 000亿美元会使可支配收入减少,并且在MPC为2/3时导致消费量正好下降2 000亿美元。换句话说,增加3 000亿美元税收将会使CC 曲线向下移动2 000亿美元。这就是说,虽然国防开支增加10亿美元可以使C+J+G线向上移动10亿美元,但税收增加10亿美元却只能使C+I+ G曲线向下移动10亿美元的2/3(当MPC为2/3时)。因此,要抵消国防开支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就需要T比G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在影响产出方面,变动税收是个有力的工具。但是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小的幅度为一个MPC因子,即:

税收乘数=MPC X 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之所以小于支出乘数,原因显而易见。当政府在G上支出1美元时,这1美元会直接花费在GDP上。而另一方面,当政府减少1美元税收时,这1美元只有一部分花费在C 上,另一部分则会被储蓄起来。这种对1美元的 G 和 1 美元的 T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就足以使税收乘数低于支出乘数。

乘数模型和商业周期

乘数模型是商业周期最简单的模型。它可以表明由于创新和悲观悄绪导致的投资变化, 以及战争导致的政府支出的波动,如何使得产出发生剧烈的变动。假设战争爆发,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如表22-4 中案例所示)。G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增加数倍,如图22-11 所示。回顾图22-2,你可以看到战争怎样引起产出(相对于潜在产出)的大量增加。同理,假设大量的创新导致了投资的快速增长,正如20 世纪90 年代的新经济中出现的情况。这会导致C+ I+ G 曲线的上移,从而导致更高的产出。你不妨再检查一下图22-2 中的结果, 确保你应用C+ I+ G曲线来分析这些案例;此外也确保你能够解释为什么一国发生革命会导致投资急剧减少,从而有可能引发衰退c经济学家经常将乘数模型和投资的加速数原理相结合,作为商业周期的内部理论。在该理论中,每次扩张都蕴涵若衰退和收缩,而每次收缩也同样蕴涵着复苏和扩张,这似乎已经是一条准规律、一个循环往复的链条。

根据加速数原理,快速的产出增长会促进投资成倍增加。而较高的投资水平又反过来促进产出增长。这种互动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经济产能达到饱和,在该点,经济增长开始趋缓。而在相反的情况下,较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投资支出减少,进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得经济陷入衰退。这个过程同样会产生一种互动,直到经济滑落到波谷,然后再开始转入复苏。这种商业周期内部理论阐述了一种机制,就像潮沙涨落一般,而外部冲击只会经以周期形式在经济过程内部传播。(见本章末的11 题)

乘数模型和投资波动的交互作用,体现了投资行为中乐观情绪与悲观情绪的交替,也解释了其他外部支出的变动如何导致我们所说的商业周期的波动。

乘数模型的前景

以上我们巳经对凯恩斯主义乘数模型进行了导论性阐释。下面我们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并解释乘数模型如何更广泛的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我们的目标是理解什么在决定一国的国民产出。在长期,一国产出和生活水平主要由其潜在产出决定。但是在短期, 企业经营状况会推动经济围绕其长期趋势上下浮动。我们借助乘数模型所分析的正是产出与就业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乘数模型对商业周期理论的影响可谓深远。尽管如此,它对于经济过程的刻画还是过于简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省略是,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利率,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另外,最简单的乘数模型也省略了国内外经济的互相作用。最后,模型还省略了经济的供给方面,也即支出和总供给及价格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题都将在稍后的章节中进行补充。这里的模型只是我们理解经济诸多复杂问题的一个台阶。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乘数分析主要关注支出随短期产出波动而变动。在乘数分析框架中,财政政策经常被视为稳定经济的工具。不过政府还有另一个同样强有力的武器,即货币政策。虽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但用它对抗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还是很有优势的。在随后的两章中我们将要分析经济学中一项最有趣的内容:货币和金融市场。一旦明白了中央银行如何决定利率和信贷水平,那么,我们就会更充分地理解,政府怎样才能驯服那些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一直狂暴不羁的商业周期。

总结提要

  1. 什么是商业周期

1.商业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许多经济部门的大范围扩张和收缩为标志。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都有商业周期现象发生。我们可将其区分为扩张、高峰、衰退、低谷这样几个阶段。

2许多商业周期都发生在总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出、就业和价格变动的时候。当消费者、企业或政府的支出改变(相对于经济的产能)时,总需求就随之而发生变动。总需求的下降导致衰退甚至萧条。经济活动的升温又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3商业周期理论因其所强调的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的不同作用而各不相同。技术、选举、战争、汇率变动或石油价格冲击等这些外生因素, 通常都被看做对波动有重要影响。而大部分理论都强调这些外生扰动与内在机制(如乘数、投资需求变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例如金融市场泡沫和动荡。

B.总需求理论和商业周期

4.古代社会在农业欠收时要遭受饥荒的折磨。现代市场经济,则会因为总需求不足导致商业条件的恶化和高失业率,从而在产品富裕的时候也会遭受贫困的威胁。有时候,过量的政府支出和过分依赖增发货币都会导致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理解影响总需求的各种力最,包括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有利于帮助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平抑商业周期的波动。

5.总需求所代表的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总产出的数量。支出构成包括:(a) 消费,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b)投资,取决于当前产出和未来产出预期,以及利率和税收水平;(C)政府在商品与服务上的开支;以及(d)净出口,取决于国外和国内的产出和价格水平,以及外汇汇率。

6.总需求曲线不同于微观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需求曲线。AD曲线是在政策和外生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所有产出构成的总支出数扯与总体价格水平联系在一起。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下倾斜,主要是由于更高的价格水平会导致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减少。

7能够使总需求发生变动的因素包括:(a)宏观经济政策,例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以及(b)外生变量,比如外国的经济活动、技术进步以及资产市场的变动。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使AD曲线移动。

C. 乘数模型

8乘数模型提供了一种理解总需求对产出影响的简明方法。在这个最简单的方法中, 居民户消费是可支配收人的一个函数, 而投资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址。人们的消费愿望和企业的投资意愿通过调整产出而得到平衡。国民产出的均衡发生在计划支出与计划产出相等时。用支出—产出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得到这一结论, 均衡产量出现于总支出(TE)即消费加投资曲线(TE =C+I)与45° 线的交点处。

9.如果产出暂时地高于均衡水平,则企业将会发现其产出量大于销售量,而产品存货将会非自愿地堆积,利润也会骤减。因此,厂商势必要削减生产、解雇工人,使产量回到均衡水平。惟一能够维持的产量水平,是当买方自愿的购买量正好等于企业所愿意生产的数量时才能达到。因此,在简化了的凯恩斯乘数模型中,乐曲的基调是由投资来决定,而消费则按这个音乐起舞。

10.投资对产出有乘数效应。当投资变化时,产量将首先增长相同的数量。但是,这种产出增加也意味着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花费这些额外的收入时,便会启动由此引致的一系列次轮消费支出和就业。

11.如果人们总是把所增加的每1 美元收入中的r用来消费的话,那么乘数链条的总和将是:

回读《经济学》(第二十二章: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从数值上看,最简单的乘数等于MPS 的倒数, 或者1/ (1-MPC)。

12 . 需要着重记住的两点是:(a) 基本的乘数模型强调总需求变动对产出和收入影响的重要性;(b)它一般适用于有闲置资源存在的情况。

D.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13.对财政政策所做的分析,详细说明了凯恩斯乘数模型。它说明了在税收和投资不变的条件下,政府开支增加就其本身而论,就像投资增加一样,对国民产出有扩张效应。总支出TE=C+ I+ G曲线会向上移动,与45 ° 线相交于更高的均衡点。

14.在投资和政府支出不变的条件下,税收的减少就其本身而论,会提高国民产出的均衡水平。对照GDP而作出的 CC消费曲线,因税收的削减而向上和向左移动。但是,由于新增可支配收入中有一部分被用于储蓄,因此用于消费的新增货币,将没有新增的可支配收入那么多。所以,税收乘数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

下一章,萨缪尔森将对货币和金融体系展开讨论。

感谢您的阅读。整理文稿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稿,请您点赞,关注,转发,让更多热爱阅读和思考的人们相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