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商业资讯

鸟吧(学诗杂谈(个见,供商榷))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目录

1、什么是诗

2、应鼓励顺口溜的创作

3、也说“无一字无来历”

4、诗味

5、作诗要有韵

6、用韵要与时俱进

7、对诗词格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8、再说格律

9、对律诗的规定要有扬有弃

10、作词要勇于创新

11、说元曲

12、写诗不可一味地追求古味

13、说含蓄

14、“诗无达诂”

15、诗体可否化繁为简


1、什么是诗

什么是诗,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概念,属于形式范畴。音乐性是诗的本质属性。凡是讲究音律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视为诗。至于内容如何,写得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鸟,有漂亮的,也有不漂亮的,还有残缺的。总不能因为不漂亮或有残缺,就说它不是鸟吧。


2、应鼓励顺口溜的创作

有些人对顺口溜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不认为,他们天生的就是诗人,初次下笔就能写出惊天动地的好诗。远古时代,先民们并没有诗歌的概念,有的只是顺口溜。“吭哊,吭哊”可能就是最早的顺口溜了。正是在顺口溜的基础上,不断的雅化、美化、精致化,才有了优美的诗篇,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可以说,顺口溜是诗歌之祖。即使是现在,我们要推动诗歌的普及、发展和提高,也需要顺口溜。顺口溜门槛低,易创作,几乎会说话的人都能来上几口,且最易反映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思想情感。只要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了如萋萋春草般的顺口溜,诗歌的发展就有了深广的群众基础。

其实,顺口溜与诗之间并没有什么十分明显的界限。好的顺口溜就是诗。毫无诗味的诗,连有点意思的顺口溜也不如,即便它完全符合诗之格律。会写诗的人,应注重从顺口溜中汲取营养。要像对待呀呀学语的婴儿一样,欣喜地看待顺口溜,鼓励顺口溜的创作,并积极耐心地予以引导。顺口溜的创作者,也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嘴溜,要虚心向诗人学习,逐渐掌握诗歌创作的规律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3、也说“无一字无来历”

宋山谷论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余窃以为谬也。假是来自李杜,李杜来自屈宋,屈宋来自诗三百,诗三百又来自何也?前推之,已无文字可考,再推之连语言亦未成也,只有叽叽喳喳之声,无异于鸟兽。古之人作诗,有继承,更有创新。诗要有发展,唯创新一途。


4、诗味

好诗均为有味之诗。何为诗味,众说纷纭。其实,诗味就是一首诗所传递给读者的首次的整体的感觉。具体说来,大体有五:一是意味,使人觉得这首诗立意不错,且有意有境,意境优美;二是情味,感情真切、饱满、深刻、浓郁,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三是趣味,构思用语奇巧,妙趣横生;四是韵味,有韵,有节奏感,旋律和谐流畅,声情并茂;五是余味,言近旨远,发人沉思想象,读后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不已。一首诗,五味俱全固然好,不过这很难做到,但至少也要有个二、三味吧。诗味足的,使人立生好感。诗味全无,读起来可就如同嚼蜡了。


5、作诗要有韵

在古代称诗为韵文,可见有没有韵是诗与非诗的一个基本分界。有韵的诗好听好记,能给人一种回环的美。可现在有些新诗连韵也不要了,这和分行排列的散文又有什么不同呢?据说其中有内在节奏(情感的律动),如果能把内在节奏和外在韵律结合起来,岂不是更好吗?韵有宽有严,形式多样,可依表达的需要作出选择。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也许韵会成为多余,但那只是特列,非诗之主流,也不符合大多数国人的欣赏习惯。


6、用韵要与时俱进

写诗,用韵和调平仄是必不可少的。但至今有人用的还是《平水韵》,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我们用韵和调平仄为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诗歌声韵的和谐优美吗?《平水韵》是根据古音编出来的,古人用《平水韵》作诗,自然和谐。但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据说是二十年一小变,二百年一大变,千年之后就几乎面目全非了。《平水韵》的编定至今已有七、八百年了,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再用《平水韵》去押韵和调平仄,读起来就不一定顺口,听起来也不一定悦耳了。(当然用古音去读也还是和谐的,但又有几人能读得古音和听懂古音呢?)我认为,研判古诗的声韵,可以《平水韵》为依据;现在作诗,还是要与时俱进,用切合现代语音的新韵为好。如果还用《平水韵》去追求声韵的优美,岂不是刻舟求剑也?


7、对诗词格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看了一些讲诗词格律的书,基本上都是讲的表象。诸如这要平那要仄,这可以那不行,等等。至于为什么,理由似乎只有一个:古人就是这么规定的。缺乏对诗词格律的理性认识。我们能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呢?比如,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上讲,怎样的发音才是顺口的呢?再比如,从声、韵、调以及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长短等的排列组合上讲,如何的搭配才能收到优美动听的效果呢?如果我们的诗家和音韵学家,能够找到音韵美学的内在规律,完成对诗词格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们就可以更自觉地运用格律,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诗歌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8、再说格律

现在有一些过于看重诗词格律的人,时时拿格律说事,似乎格律趆严趆好,甚至把早已淘汰的“八病”都搬出来了。殊不知格律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严可以增加诗美,过严却不利诗意的表达。格律必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写诗最主要的还是暢意。我们能不能在格律和诗意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呢?在暢意的前提下,使格律和诗意的结合达到理想的状态。


9、对律诗的规定要有扬有弃

格律诗的规定确乎不少。我看有的规定合理,有的就不一定。比如:对仗中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这一条就不尽合理。对仗的本质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对称的美和增强对比性。有些字在联中重复了,尤其是在同一位置上重复,不但与诗无碍,还会增大修辞效果。如被人称作《诗经》中第一名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与“我”同位重复,使“昔我”与“今我”对比更加鲜明,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再如杜甫的“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白帝城”三字同位重复,其修辞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律诗中虽然重了字,但不觉啰嗦,且效果更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凡事不应盲从。对律诗的规定也要重新审视一番,合理的就发扬光大,不合理的就扬弃。


10、作词要勇于创新

我很喜欢词。读一首好词,常使我兴奋不已。但真要填起词来,难处可就太大了。一首词,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何处押仄韵,何处押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融不得。这也太束缚人的思想了。古人有古人的思想,今人有今人的思想,各人有各人的思想。不同的思想内容要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行文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怎么可以都照着一个模子去套呢?如果那个词谱正好适合表现你的思想情感,那自然好。如不适合,却要硬往里面套,岂不要削足适履也。想那数以千计的词牌,不都是人创作的吗?既然古人能创得,今人也能创得。新创作的词不要再叫什么“西江月”、“满江红”便是。古人依谱填词是为了便于歌唱,现在绝大部分词牌的曲谱都丢失了,我们还在刻板地依谱填词,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看,我们不能只是死记硬背那些词谱,更要努力去掌握前人词作的基本规律,总结出词的基夲优点,运用这些规律和优点举一反三,大胆创新,或许能使词作有更大的发展。


11、说元曲

现在有些文人对元曲不屑一顾,且要把元曲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剔除出去,说它太过口语化,太俗。我却不以为然。内容决定形式。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不能以雅俗分优劣。试问这些文人,你们谁能写出象《天净沙·秋思》那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佳作?又有谁能发出象《窦娥冤》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通俗不等于庸俗。元曲正因为其通俗易懂,直抵人心,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12、写诗不可一味地追求古味

现代人写诗是给现代人看的,当然要切合现代,要有现代感。一味地追求古味,写得跟出土文物似的,并不可取。


13、说含蓄

诗贵含蓄。有含蓄则有余味。但也不能含蓄的过了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的,再含蓄也不打紧,因为是你写的,你懂。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的晦涩难懂就不可取了。试想,别人连看都看不懂,你又怎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

作诗也不能一味地含蓄,如是抒发激愤之情,还是直泻的好。用于宣传鼓动的诗,其主旨也是赿鲜明趆好。


14、“诗无达诂”

近日看书,看到中南大学文学院谭德晶教授的一段话,颇有同感。谭教授说:“诗无达诂”,本是西汉的董仲舒对实用主义解诗方式的一种描述。就是这句批评汉代经学家任意主观解诗的话,后来竟被一些人误解到荒唐的地步,甚至说,对诗怎么理解都可以。实际上,对诗的理解,还是有一根准绳的。虽然可能因为时代、民族或个人经历个性等的不同,对诗的理解会稍有不同,但这种不同是相对的,是在很有限的区间移动的,就像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一样,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波动的。(见谭德晶《海子抒情诗精解》后记)但谭教授的见解有一点我不敢苟同。谭教授接着说:“这个价值是什么,就是作者创作的初衷和原意。” 我认为,应是诗作本身所表现的意义,即诗的客观意。诗虽然是作者的产儿,但一旦创作出来,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以它自身的形态向世人宣示着它的意义。就是作者本人也不能罔顾诗作本身而任意解释。我们在解诗的时候,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同时还要注意,有些诗作较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有些则不然,甚至大相庭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诗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有些虽已考定了诗作的原创者,但在流传中有修改,何人修改多不得而知。对这一类诗,我们也只能从诗作本身去理解。


15.诗体可否化繁为简

诗体古往今来变化多端。有诗经体,骚体,歌行体,古体,近体,词,曲,自由体等。词和曲又各分为数百上千种。翻译过来的还有十四行诗,徘句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能不能把诗体简单化呢?比如只分齐言和杂言两体,凡是诗句字数相等的诗,就称之为齐言诗,否则为杂言诗。我们只需从前人的诗作中吸取其作诗的基本经验,而不刻版地去硬套具体的形式。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率性而为,写成齐言就是齐言,写成杂言就是杂言,岂不快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