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证保险(成都首创农贷通平台 以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次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原创稿
为解决三农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地展开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银保监会、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方案》,确定成都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城市。2017年,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农贷通”平台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有机融合的试行意见》,提出了原创设计农贷通平台,以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使农村产权要素得到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得到实质改善,农村产业融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推动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更上全国级新台阶。
一、改革背景
农村产权不明晰、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涉农贷款风险大是阻碍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成都市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中,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基础上,创立“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按照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打造应用场景、完善运营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和配套保障措施的思路,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融资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大力推进成都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平台顶层设计,夯实农村金融改革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领导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局、市财政局以及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联合成立联席会议,负责“农贷通”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跟踪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相关区(市)县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推动辖区内“农贷通”平台建设。
二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加载贴息政策,对大宗粮食生产、特色种养殖、一二三产业互动等涉农项目提供利息补贴,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其贷款的积极性,更愿意贷;针对金融机构,出台风险分担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对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贷款及供应链金融贷款四种贷款模式提供风险补偿,可解决放贷的后顾之忧。
三是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机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等形式支持平台建设运营,负责平台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统筹协调相关政策资源、数据资源、金融资源等,指导平台及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建立涉农奖补政策及风险分担机制,推进涉农大数据库建设,审核平台和村站功能服务新增,对运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等;金控征信公司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机构合作、业务拓展,线下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建设运营工作,打造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的农贷通平台,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与银行、保险等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提升市场化运营收益。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畅通融资服务渠道
线上,按照“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市县互动”思路自主设计研发和运营维护,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金融科技技术,打造集信用体系、普惠金融、产权交易、财政金融政策、资金汇聚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实现用户融资需求与银行产品精准匹配,高效覆盖成都农村市场。同时,根据角色权限不同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提供信息采集、政策发布、产品管理、数据统计等差异化的管理功能。
线下,按照统一规范,同步建设集农村金融、农村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的村级服务站,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套硬件设施、一站式服务”,提供信用信息采集、贷款引荐、金融知识宣传、平台操作辅导、产权交易推送等服务,以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整合涉农金融服务,打造专业联络员队伍,规范运营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宣传推广等措施,探索建立完善“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常住人口众多、金融需求旺盛的区域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行政村,实现要素资源投入和服务覆盖范围的平衡。由村级片区所在地镇/街道政府协商支持建设场地、电脑等基础办公条件;引入银行、保险等合作金融机构,采取给予“固定费用+业务拓展费”,推动业务下沉和便民机具布放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建,提升村站的活力和运营收益,初步实现可持续化运营,并总结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改革经验。
依托“农贷通”线上+线下运营体系,面向政府部门,为各项监管措施、激励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抓手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面向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引荐、数据支撑、产品创新等服务;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提供融资对接、农险承保、金融教育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缓解农业农村融资难题
一是建立了农村信用信息归集技术指标体系,制定了数据格式与入库信息技术规范等标准。
二是通过实时接口调用和批量获取两种方式实现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网络理政办接入涉农数据,与农交所接入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数据。
三是实现通过平台贷款、农业保险及财政贴息等业务产生数据沉淀。截至2023年1月底,平台已归集全市210万余户农户数据,全市企业的工商基本信息、成都产权交易数据350万余条;各类农业奖励补贴数据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数据10万余条;可授权查询可770万余条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数据和165万余条耕保基金数据。基于涉农大数据研发了涉农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报告、基础工商信用报告、农户资质评估报告、税务征信报告,在开在融资对接过程中提供给金融机构,为融资主体增信,和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信贷发放风险。
(四)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持续打造平台服务场景
一是建立一站式融资实现机制,广泛引入各类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资金供应主体,建设共享“融资产品超市”,通过平台足不出户开展融资对接,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通平台与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传递与受理,并可通过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向金融机构后台进行信息推送提醒,大幅提高贷款对接效率,积极满足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各种信贷需求,显著提高涉农贷款可得率和满意度。
二是打造在线政策申报服务。开展农贷通平台在线贴息申报,实现申报、审批全流程在线办理,大幅提升申报效率,利用平台用户数据和金融业务沉淀数据,可准确判断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身份的奖补资质,可支撑财政资金测算,合理调整贴息政策,有效平衡财政资金可承受范围与惠农支农成效,截至2023年1月底,已在在全市范围内累计完成在线贴息6次,为5000余个涉农项目补贴金额7100余万元。完善风险分担在线申报系统研发,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的系统设计方式,分别为银行、担保、保险、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设计权限清晰的申报规则,各级政府、收储公司实现信息快速补充审批。创新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保费补贴在线申报,实现农业职业经理人身份在线审核确认,补贴金额自动计算统计,较大程度提升了申报效率和服务满意度,2022年首次开展在线申报,累计补贴1383笔,涉及补贴金额600余万元,较上年以线下申报方式,分别提升121.63%和68.23%。
三是农业保险在线投保登记,平台打造线上便捷投保、线下宣传引导的业务模式,为保险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协办服务。依托“农贷通”金融服务体系,上线传统种植、传统养殖、生猪价格指数、中药材4大险种,覆盖60余品种,实现农业保险投保需求在线登记,通过“线上下单,线下对接”农业保险服务模式,规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流程,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户可“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实现农业保险在线“下单”,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产品的覆盖率和投保效率。通过线下村站加载农业保险服务,优化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形成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村站“活力与效益”稳步提升的双赢局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并不断归集整理农业保险大数据,加强与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提升银保和互动水平,提高农业保险数据实用价值。
除以上核心业务服务外,平台还汇集供应链金融、国债下乡、农村商业等业务功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各项综合服务需求。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3年1月底,农贷通平台累计入驻金融机构77家,发布金融产品689个;注册用户13.15万户,累计放款41636笔, 合计503.48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覆盖面积9.4万亩。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运营模式提升优化村站54个,覆盖9个涉农区市县,较大程度上实现村站活力与效益的提升,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一是满足现代农业金融需求。农贷通平台运行以来,放款笔数及金额持续增加,成都市及各区市县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有效促进农业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增长,面对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生产经营的趋势,平台能有效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持续提升其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满足感。
二是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农贷通建立涉农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涉农融资支持项目库,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和抵质押物不足这三大困境。
三是创新惠农政策实施模式。依托农贷通“线上+线下”运营体系,为各项支农惠农财金政策的落地提供有效抓手,为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政策在线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线承保等创新提供支撑,通过线下村站开展深度宣传与推广,进一步加强相关服务落地实施。
四是助力农村金融环境优化。依托村站长期深入强化金融知识宣传,大力推动了农村区域金融知识普及,增强乡村居民金融风险意识与识别违法犯罪金融活动的能力,提升乡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