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股票基金

600898股吧(又现短命收购筹划刚三天 ST美讯跨界“喝酒”黄了)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近日,ST美讯(600898)一则收购众买秀(宁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众买秀”)51%股权的消息使得公司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然而,3月24日晚间,ST美讯决定终止该事项,这距离公司披露收购公告仅过去了三天,本次收购可以算是十分“短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主营业务为智能终端产品的ST美讯将与国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美控股集团”)利用宁波众买秀合作开展酒类零售及品鉴业务,随着该事项折戟,ST美讯跨界“喝酒”的愿景将落空。此外,ST美讯归属净利润已连亏四年,如何改善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是ST美讯面临的重要问题。

又现短命收购!筹划刚三天 ST美讯跨界“喝酒”黄了

0元收购“三日游”

仅筹划3天,ST美讯收购事项就宣告终止。

3月24日晚间,ST美讯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收购国美控股集团持有的宁波众买秀51%股权。

ST美讯表示,经公司董事会审慎研究,决定终止本次股权收购暨关联交易事项。本次终止收购事项是经公司董事会审慎考虑并经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截至目前,公司与交易方尚未正式签署协议,相关工商变更程序未变更。终止本次股权收购不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亦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

这距离该事项的披露仅仅只过去了三天,3月21日晚间,ST美讯宣布称,公司拟与国美控股集团就收购宁波众买秀51%的股权事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宁波众买秀注册资本1000万元,尚未实缴出资,本次股权收购价款为0万元,公司承担后续目标公司的注册资本实缴义务,以现金投资510万元,国美控股集团以现金投资490万元。

截至去年底,宁波众买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以及利润总额还均为0。2022年1-2月,宁波众买秀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5.25万元,利润总额为-2.5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受收购宁波众买秀消息的影响,ST美讯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交易行情显示,3月22-24日,ST美讯均以涨停收盘,区间累计涨幅为15.69%,同期大盘下跌0.11%。截至3月24日收盘,ST美讯报6.71元/股,涨幅为5.01%,总市值为19.15亿元。

终止收购的消息一经发出,ST美讯投资者对此反应激烈。在ST美讯的股吧中,有投资者先后表示,“明天是不是要跌停”“怎么没几天就变卦”“小孩子过家家吗”。东方财富显示,截至2月28日,ST美讯共有股东1.56万户。

此外,ST美讯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公司归属净利润已连亏四年。财务数据显示,2018-2021年,ST美讯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6.38亿元、7.21亿元、9.4亿元、2.36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3.82亿元、-8.51亿元、-2.59亿元、-4000万元。

针对公司2021年业绩亏损的情况,ST美讯表示,虽然公司主营业务在逐步恢复,毛利率有所提升,但受新冠疫情、装修改造以及芯片、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现阶段业务整体盈利能力尚待提高,无法支撑公司整体费用,因此产生经营性亏损。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ST美讯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对方电话并未有人接听。

跨界“喝酒”未果

值得注意的是,ST美讯本次收购宁波众买秀拟通过其来开展酒类零售及品鉴业务,这也使得投资者们对本次收购抱有很高的预期。

据了解,宁波众买秀成立于2020年12月3日,尚未实际开展业务。ST美讯彼时表示,本次公司收购宁波众买秀51%股权的交易完成后,宁波众买秀及附属公司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将利用此平台与国美控股集团合作开展酒类零售及品鉴、买卖等业务,有助公司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拓展产业战略布局,为公司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资料显示,ST美讯主营业务系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对讲机、扫码机、电子价签、智能电表、智能模块、智能可穿戴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以ODM和OEM为业务经营模式。这也代表着,ST美讯此前并未有酒类业务的经验。对此ST美讯也提示风险称,公司尚无此方面的人员储备及经营管理实践,尚需配备与业务相关的专业人员,新业务的发展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酒类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热门行业,许多相关公司都想要“分一杯羹”,跨界收购酒企的案例不在少数。

事实也正是如此,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一年内,诸如众兴菌业、吉宏股份等上市公司纷纷拟入局“喝酒”。2021年6月,众兴菌业发布公告称,拟收购贵州茅台镇圣窖酒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随后不久,吉宏股份也宣布拟收购贵州钓台贡酒业有限公司不低于70%的股权,不过上述两则收购均告败。

而本次ST美讯的情形与上述公司又不尽相同,与酒企不同,宁波众买秀还未实际开展业务,只是一个“空壳”公司。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跨界收购涉及资源的整合等多方面问题,会比同一业务类型的收购难度更大。而对于尚未开展业务的“壳公司”来说,开展新业务也并非易事。

北京商报记者 董亮 丁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