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娼(潮汕这个地方曾经有“青楼”,是个名副其实的红灯区)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次
旧社会,一个地方的繁荣,离不开红灯区,现在差不多也一样,东莞一扫黄,对港澳台商人失去某种吸引力,经济就陷入困境了。
旧东陇,是澄海著名的商埠,东陇港,樟林港的兴盛,带旺了这里的商贸,也带旺了这里的青楼文化。
娼妓行业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行业。 娼妓一词,从语源学方面分析,本指以歌舞为务,并非是一种以卖淫为业的女子。日本人到现在仍称为伎,而非妓。
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管仲,创立了官妓制度,利用战败被俘虏来的敌国妇女充当官妓,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所以管仲被奉为娼妓行业的祖师爷。
旧东里的中心,从清朝到民国,一直在“分司前”到四角街一带。解放前“分司前”在东陇的地位,相当于现在澄海的府前广场。“分司前”之所以出名,除了它本身是清朝在东陇的政府机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旧东陇的“红灯区”。因而东陇人有句俗话:好柴无流到三屿溪,好姿娘无行到分司前。当然,这句俗话在潮汕各个地方都有各个版本。但东陇人这么说,就更能说明“分司前”是良家妇女不可以随便涉足,抛头露面的地方,否则名声就不好了。
听老辈人说,那里集中了东陇埠所有的大牌妓院,都是官妓(说明:民国以前,包括民国,官妓是政府承认的合法行业,妓女都有政府颁发的营业许可证,也必需依法纳税,而私娼是无证经营而且不交税,所以政府要打击),相当于前几年北京著名的高级会所“天上人间”。所以自然每天都是门庭若市,成为达官贵人,公子哥儿,以及各种生意往来的商人首选的社交场所。
澄海人称妓女为“骚婆”,这个词很好的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突出一个“骚”字。元朝文学家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记载,宋元时把妓女称为“花娘”,这个词现在也在我们潮汕话的口语中,但现在用来形容过分打扮,已经没有妓女的意思了。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东陇的几条著名商业街,就会看到妓女游街的特殊风景,而且每天都会上演这一场景。这是旧社会妓女亮相拉客的一种手段,她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穿旗袍,梳碰头,抹朥投,她们用来涂面的化妆品,不是古代传统的胭脂,而是清末到民国时期非常盛行的,从日本进口的“赛大奈”,就是日本女人穿和服之后把脸涂得雪白,再在两边腮帮子涂上红色,这种红色化妆品,就是著名的“赛大奈”。一直到现在,东陇村的老人,在夸小孩脸色红润时,还用“赛大奈”这个词来形容。每家妓院的姑娘,在老鸨妈咪的带领下,莲步轻盈,手帕轻拂,风情万种,这边抛抛媚眼,那边动动朱唇,吸引路人围观,特别是来东陇埠卖农产品的乡下男人,看得流口水了。用现在的话说,该是流鼻血,不是流口水啦。
每家妓馆的楼下,都有一个司茶的老头,北方叫“茶房爷”,我们这里叫“乌龟头”,楼下柜台摆着一盘精美的茶杯,听老人说,这盘茶杯不是用来喝茶的,而是用来做暗号的,每当有一名嫖客,点到一名看中的妓女,上楼之后,老头就会把一个茶杯覆盖在另一个茶杯上,以示此房有客。
老人还说,旧东陇的骚婆,除了床上功夫,还练就了一种绝技,就是嗑瓜子的本领,吃花酒的男人,每个人揽个姑娘坐在大腿上,然后喂她们嗑瓜子,然后嘴对嘴,隔着一小段距离,瓜子在姑娘嘴里,她们用门牙轻松一嗑,瓜子仁就会自动跳到嫖客嘴里,瓜子壳却留在姑娘嘴里,而且那瓜仁还要保证不会沾到姑娘口水。这真是考验本领的技术活啊。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