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青青草亚洲(“侨”见美丽农村:侨胞成为中国脱贫攻坚中独特的跨界选手)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晨、赵旭晨、楚黎报道】在中国多年的脱贫努力中,华侨华人作为一支独特的“跨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他们为贫困地区带去人才、技术、资金和开放理念。几位回国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华侨华人与《欧洲时报》分享了他们参与塑造美丽乡村的故事。

办夏令营“输血”家乡教育资源:中国孩子走出去,外国孩子走进来

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有一座“云上小村”——康里。走进康里村,会被它独特的村貌所吸引:一边是被保存完好的古道古厝、古意盎然的老建筑,一边是多排连体三层现代建筑,街巷井井有条。

站在新村眺望古村,乌瓦连绵,房屋间尽显寂寥悠远。依山而立的老屋中至今还保存着清朝初期设立的翠峰书院。书院风雅别致,透显康里村自古相承的“尊师重教”理念。

“侨”见美丽农村:侨胞成为中国脱贫攻坚中独特的跨界选手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康里村的老建筑。(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旭晨 摄

正是这样一个文脉悠悠的小村,1980年夏天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就是郑观喜。当年16岁的他考上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郑观喜被公派到比利时留学,之后又到加拿大深造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阿尔伯塔大学法学院史上第一个母语非英语的学生。

毕业后,他进入当地最大律师事务所,开始了执业律师生涯。2006年,他应邀到美国西雅图,成为一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和副总裁。

“我是在康里长大的,虽然现在居住在美国,但始终忘不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近日,郑观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清明节期间,郑观喜回家乡扫墓,看到现在的康里和自己儿时记忆中已大不相同,村民住进了小洋房,生活条件更好了。但在与家乡人的谈话中,他得知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很多村民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去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小时候,康里的小学有几百名学生,很多人从外地来这里上学,而现在却相反。”郑观喜认为,这将造成康里村人才的流失。于是带领美国孩子到康里村支教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萌发,经过不到4个月的筹备,2016年8月,第一届康里中美文化交流英语支教夏令营正式开启。

第一年参加支教的只有6名华裔教师,第二年美国有很多人报名参加支教,学生也从第一年的60人变成100余人。第三年,支教教师中多了很多白人教师,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增加到了200余人。

因为受到乡亲们的欢迎,2019年第四届夏令营报名人数太多,只好连办两期,参加的学生有330余人,除了本地学生,古田、南平、福州、厦门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我的初衷就是能够让大家觉得,在康里孩子们也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开阔眼界。”郑观喜说。

除英语学习外,夏令营还组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观赏山区风光,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劳动。学生们通过学习交流,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更收获了友谊。

“在海外三十来年,我时常想念家乡。”中国人对子女教育很重视,而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城里去住,会造成乡村的“空心化”,各方面资源的流失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是郑观喜不希望看到的。

“我觉得城镇化不是把农村人搬到城镇的城镇化,而是实现在乡村一样能够享受到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便利。”郑观喜表示,未来他不但要继续做好文化交流夏令营,也要做更多其他方面的事情,回馈家乡。“不仅让康里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希望美国的孩子能通过活动多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创业“带活”家乡生态资源: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位于丽水市青田县的千峡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峡湾型人工湖,有着罕见的高山峡湾风光和生态美景。2010年,原本从事国际贸易和生态农业开发的陈光美从意大利回到浙江,在家乡青田,他创办了浙江丰和渔业有限公司,着手准备生态有机渔场项目。

“好山好水才能养出好鱼。”陈光美说,千峡湖没有工业污染,专业检测过的鱼苗在天然环境下生长,不需投放饵料。正因如此,养出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成熟有机鱼需要6年时间。

丰和渔业出产的“千峡鱼翁”牌生态有机鱼于2017年7月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陈光美说,目前千峡湖鱼的价格约为每斤20元(人民币,下同),相比于同种鱼8元/斤的市场价,却格外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一条有机鱼的养殖时间长,好鱼不愁卖。我们的品质就是保障。”

“以鱼洁水”是陈光美对生态有机鱼发展提出的运营方案,他聘请了生态洁水渔业的专业人才进行研究,从投放鱼苗到成鱼捕捞,全程按照科学的严格规范。“确保千峡湖水质始终符合国家一级地表水的水质标准。”陈光美说,为了保护好千峡湖的渔业资源,防止偷、盗(电鱼)等非法行为,丰和渔业还成立千峡湖巡查护渔大队进行24小时管理。

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培育生态渔业,推动产业富农,丰和渔业打造的产业模式正是当下中国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缩影。

“对我们华侨来说,始终有一颗落叶归根的心,始终有回乡的情绪在。”陈光美说。陈光美家乡的招商引资政策一直存在,非常适合投资。“我当时看到渔业项目果断回到我的家乡青田,千峡湖的天然资源也是宝贵而不可复制的。”

帮助当地民众就业,发挥科技创新力量,陈光美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丽水市博士工作站”、“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成为该省农业企业首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单位。

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的规模化生产,还解决了当地不少就业问题;餐饮、旅游、度假村建设,帮助村民增加收入。陈光美说,把整个沿库(湖)的资源都整合起来,为振兴乡村经济尽一份力量。

青田田鱼,在浙江养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世界农业遗产保护。浙江青田的稻田养鱼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我已经把青田田鱼、青田加工的田鱼干等衍生品卖到了意大利。”陈光美说。

陈光美介绍说,千峡湖鱼产品加工厂已在建设当中,他计划通过深度加工能够把鱼的全身利用起来,获得生态渔业最大增量。“未来会把千峡湖的鱼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让处身在外的人们也能够品尝到家乡味道。”

不建大楼建有机农场的海归建筑师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西新村是一个宁静而又偏僻的小山村,从县城到村子里需要跨过凹凸不平的泥路、翻越两座大山。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筑系的马啸在村里一呆就是6年,他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品牌:佳森有机农场。

“身边的朋友总是喜欢从海外找人代购食品、奶粉,我自己也有孩子,为什么我不能自己生产出更健康的有机食品?”马啸说。2014年,马啸决定辞去建筑师的工作,回到家乡麻阳苗族自治县创业,一位留学6年的海归建筑师,不在闹市中建高楼,愿在乡村里建农场。

“侨”见美丽农村:侨胞成为中国脱贫攻坚中独特的跨界选手

10月14日,海归建筑师马啸采摘自家培育的猕猴桃。(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民轩 摄

800亩不同类型的土地,一半用来种植有机稻谷等农作物,一部分拿来种植玫瑰花,还有一部分是猕猴桃和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种名贵木材是害怕如果几年后赔了本钱,用这些给自己兜个底。”他说,农场目前已经投资了400多万元,万一没做好,自己心里没底。

“坚持做有机食品,让我的孩子、家人朋友,让每一位顾客放心吃。”马啸说,“每年都有水土抽检化验,我要做到零污染。”马啸的妈妈对记者说,因为不给稻谷打灭虫药,有一年水稻田里招了虫灾,一半的稻谷被害虫“抽血”,打开稻穗只有外面一层壳。“当时儿子说就算这些水稻都不要了,也不能动农药,不然一切都没有意义。”马妈妈说,当时马啸坚持用天然产品代替化肥和农药,那一年稻谷产量减了一半。尽管如此,马啸仍坚持有机农场的零污染原则,没有技术就去找中国农业科学院咨询专家;不会管理农田就去请村里的“老把式”们帮忙。他说,目前有17位村民在农场里工作,这样还能帮着村民赚钱,一举两得。“农场边上的村子还是个贫困村,能帮贫困户解决问题,也算尽我一份力。”

“我的小外甥跟我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舅舅一样,读了半天书最后还是当农民。”马啸说,创业刚开始的几年里,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不支持,在聚会上自己往往会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马啸的有机农场到2018年开始正式营利,成熟的两样产品分别是有机大米和生态老鸭。有机大米每年产量6000斤,每斤售价19元;老鸭有2年养、3年养两个品种,每只售价在200元至300元左右。

“现在我能对我外甥说,舅舅虽然是个农民,但舅舅的大米能卖19块一斤,知识加坚持就有回报。”

“现在父母也加入到农场作业中,从最初的不支持到现在被认可,我心里开心。”马啸说,农场最初的条件很艰苦,起初进村连路都没有,农场修建时用到的挖掘机都开不进来,为了减低成本,以“绿色农业”致富,马啸农田里用的是太阳能、风能发电,办公室和宿舍用的是自备蓄电池。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有机产品总销量达80.98万吨,较上年增长11.04万吨;总贸易额678.21亿元,较上年增长46.74亿元;进口贸易额125.49亿元,出口贸易额7.27亿美元。

“我想把有机农场的经验带到全国各地。”马啸未来想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当地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有机食品的连续生产。

“经济发展了,乡村环境美了,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马啸说。

云南河边村瑶族妈妈客房吸引国际“村官”

云南省最南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一排排带有民族特色的瑶族木楼依山而建。与传统木楼不同,这里的每栋木楼都嵌入了一间客房,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带领河边村村民们共同创造的“脱贫密码”。

河边村是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勐腊县辖下的重点贫困村之一。村民周志学对记者说,河边村以前是贫困村里的倒数,村民们脱贫的故事要从那间“客房”说起。

“侨”见美丽农村:侨胞成为中国脱贫攻坚中独特的跨界选手

10月13日,河边村村民盘生文和老挝籍妻子亚拿着自家改造前的木楼影像合影。(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民轩 摄

2014年,曾留学德国和荷兰,参加过30多个国家乡村发展研究工作的李小云第一次来到河边村。几日走访后,临别之际村民的挽留和不舍让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在村里待下去,帮助村民致富脱贫。2015年,李小云辞去了担任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职务,在河边村一待就是5年。

李小云说,河边村属于结构性贫困,村里没有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致富,现代市场经济却对他们产生了冲击。河边村靠天吃饭,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砂仁、橡胶。当时,河边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4000元左右,几乎家家负债。

“以前室外下大雨刮大风,室内就下小雨吹小风。”这是村民周志学对以前“家”的记忆。

“仅靠一般性扶持措施,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异地搬迁完了还是要种地、打工。”李小云说,生产技能、观念、生活方式就是生产贫困的生活方式。

距离河边村25公里是知名的“望天树”风景区,村民想去景区打工。受此启发,李小云想,为何不依托河边村的雨林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业?发展会议经济、将河边村打造为自然教育基地的想法油然而生。“瑶族妈妈的客房”诞生了,在改造村民自居房屋的基础上内嵌一间功能完善的客房,李小云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将利用异地搬迁的资金改为原地建设。

画图纸、做设计、买材料,李小云打破了村民们“木房子只能是“低矮阴暗”的想法。村民的积极性因此被带动起来,主动加入房屋改造计划。2017年底,大部分新房建设完成。“瑶族妈妈的客房”给村民们带来了收入,2018年,收入总计80多万元,2019年收入100多万元、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收入也有40多万元。

“客房并不是河边村脱贫产业的唯一,想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就要让收入多元化。”在李小云团队的引导下,河边村开始养猪、养鸡、酿酒、酿蜜、种木瓜、种芭蕉……随后,李小云注册成立西双版纳雨林瑶家专业合作社,把客房、餐厅的运营和合作社的管理,正式移交给全体村民。而他,则负责培养村里的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团队。

如今,老挝、越南、柬埔寨、德国等多位国际“村官”先后来到河边村学习深度贫困综合治理经验。

“当前乡村的现状和振兴之间存在距离。”李小云表示,中国乡村呈现“离土、守土与归土”三种复杂交织的现象,构成当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乡村的“三重变奏”。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城乡联动发展,才能让中国乡村真正振兴。

李小云还在湖北恩施、云南昆明等地的乡村进行了乡村振兴方案的探索。如今,这些村庄的振兴已见曙光。

中外合作让苜蓿盛开在内蒙古乌兰察布

“以前,我们家的土地基本上都荒着,现在,我们周围都变样了,种了好多紫花苜蓿,既好看又能挣钱。今天我就是来这里听听课,想学点技术回去。”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周边农村的李英告诉记者。

李英介绍,这是她来乌兰察布市青青草元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听“绿色”脱贫讲座的第一天。同她一起来的还有来自周边村子和老县城的人。周稻永也是这期学员之一:“我来这里看看人家讲了什么好办法,通过种植生态农作物提高土地使用,还能挣得多一点。”

2020年5月以来,像这样类型的脱贫讲座和培训在青青草元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已举办了29期。每期大约有200人来参加培训,一期培训大约两三天时间,提供免费食宿。“理论课讲完之后,我们会安排学员们用半天或一天时间进行实训,到周边一些种植大户的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现场参观,教学观摩。在实际场地,学员们能学到一些养殖技术,动植物的疾病防控,病虫害防治等实践知识。

青青草元培训学校是由内蒙古青青草元生态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青青草元公司”)在丰镇市政府的支持下公益开办的。“我们把周边农户大量的荒废土地流转过来,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种植基地。通过大规模种植生态可持续的紫花苜蓿,改善了当地的土地情况,也带动了周围200多户农户改变理念,创收获益。”青青草元公司总经理孙健说。

内蒙古是森林大省区,也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省区之一,通过多年治理,如今防沙治沙成效明显。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也实现“双提高”。

7万亩苜蓿种植是通过引进海外机械化设备而完成的,孙健说,“我们与法国库恩、德国克拉斯和美国约翰迪尔等品牌都建立了合作。像法国库恩的工程师会定期来我们基地检修,并给我们的操作人员做技术培训。”种植苜蓿防沙固土,同时带来饲料养殖绿色经济。孙健介绍,公司现在另一部分业务是着眼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业务。“因为我们有大量的联合收割设备,所以我们与国家的9个电厂合作生物秸秆发电,我们给他们提供生物质燃料。一般在跨区域2000公里范围里收购小麦、玉米秸秆用于发电。”

孙健还表示,青青草元公司的下一步计划是开展与海外农业环保企业的合作及技术交流。目前,公司已申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青青草元种植基地行政负责人郝冬雪告诉记者,青青草元项目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户传统种植技术,更培养了他们的草原生态观念。“我们7年前刚来这里的时候,种植养殖什么都没有,现在每年夏天的时候,这里全是一片绿色,可漂亮了。”郝冬雪说。

“刚来的时候水少,都是靠雨水,我们就修水渠引水,引进大型灌溉机,把水源的问题也解决了。”郝冬雪说,如今苜蓿种植一年三季三茬,退荒还绿,土地价值也提高了。唐金毅是青青草元公司的股东之一,他十分看好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未来海内外的发展前景。他认为,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向国家和家乡人交出的一份绿色生态的答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