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怎么样(世界第一比亚迪,为何不及特斯拉?是实力不济还是消费者崇洋媚外)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次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世界第一比亚迪,为何不及特斯拉?是实力不济还是消费者崇洋媚外
新能源销量全球第一,提前三年完成既定目标,市值跻身全球车企第三,比亚迪成就了“新能源战场”上的新神话。但随着比亚迪的曝光量增多,人们不可避免的就会拿它与同样驻足能源汽车领域的特斯拉进行比较,专利、技术、质量、工艺······在这些方面两家企业都各有突出之处,但一说到盈利和口碑,比亚迪就显得有些逊色了。利润只有特斯拉的三十分之一,这倒还好,说明企业良心!但是这口碑比亚迪是怎么也比不过特斯拉。在消费者眼里,就是外来的香,哪怕是比亚迪已经全方位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消费者也不愿意买单!那么比亚迪的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真本领呢?点个赞,跟随轶群一起全方面的了解一下比亚迪,看看比亚迪到底有没有特斯拉强!
1995年,是移动手机快速发展的时代,那时候的手机制造商对手机零件的需求大量增加,充电电池的地位更是随之达到新的高峰。就是在这一年,比亚迪在深圳诞生,主要业务就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 和锂离子电池这类手机电池,依托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价格优势,比亚迪很快就与摩托罗拉、诺基亚牵上了线,成为了两家企业在中国第一个建立合作关系的电池供应商,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的生产订单并,在香港和美国都建立了分公司。在电池生产领域,比亚迪混的风生水起,短短七年的时间,在香港上市并创下当时H股的最高发行价记录,到了2003年的时候,更是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的制造商。
在比亚迪进入电池领域之前,这项生产技术和流程在全球范围内 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可以借鉴,但单纯的模仿 并不能给比亚迪带来过多的竞争优势和额外的利润,反而可能会成为比亚迪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所以,不仅是为展现竞争力,更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比亚迪势必要做出些改变。
在当时的电池市场中,日本企业是占有绝对话语权的,他们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都十分完善,绝大多数电池生产企业 也都会选择引进国外的生产流程 和生产设备进行电池加工,但看着这条“油水”有限的经营方式,比亚迪的创始人、电池领域的长期接触者王传福 却找到了一条新的路——搞自主研发、重新设计生产流程。
作为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就是企业的基础,但在比亚迪成立初期,如果按照国外的生产流程置办生产线,费用是绝对高昂的。所以,在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下,王传福带领员工,自主研发了一些核心机器代替外国机器,然后选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来代替部分高价机器投入生产,采用半自动化加人力的方式完成电池生产,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保证在每个环节都能有负责人确定产品质量,而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比照搬国外的生产线少40%。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许多日本电池生产企业受到影响,比亚迪迅速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和有质量的产品,抓住了在全球电池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机会。到了1998年,比亚迪在全球电池市场上的占比已经达到40%,交货量也能稳居全球第四。四年后,更是一举超过日本三洋,成为电池生产企业的全球第一。在电池生产交易的过程中,比亚迪接触到了更多的电子零件代工生产的业务,2007年的时候,以手机部件和组装为业务的比亚迪电子在香港上市。
按说,走到现在这一步,大众想到比亚迪都 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 就是它在手机电池领域的成就,甚至可以称一句“电池大王”。但事实上,如今我们提到比亚迪的时候,反而更多说的都是它的汽车产品,那这样的转型是怎么回事呢?
深耕手机电池生产领域,比亚迪的相关技术可以说是成熟的,但王传福深知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手机电池的生产能够给比亚迪带来的利润是可预计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可企业不能只生存不发展,这样也是走不远的。纵观全球发展趋势,人们对汽车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十分可观。所以,在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开拓汽车市场。但最让人觉得惊讶的是,比亚迪在汽车研发领域的方向中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可充电的电动汽车是在1881年,但事实上直到近几年,电动汽车才算是真正全方位、大范围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动汽车相较于燃油汽车来讲,就像是正在学走路的“婴儿”。所以,可想而知,当得知比亚迪要在电动汽车领域深入探索的时候,质疑的声音是不绝于耳,公司股价市值在此消息公布的两天内就蒸发了27亿港币,但王传福却不顾众多反对,毅然决然的要研发电动汽车。但让他这么坚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燃油汽车的大规模普及,石油能源储备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但汽车的大规模使用是必然的,那么,如何降低汽车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随之,多年“隐藏”在燃油车背后的电动汽车开始崭露头角。我国在2001年也曾正式启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抓住发展的机会,比亚迪就开始了转型造车之路,和手机电池制造道路一样,靠着“抄”+“改”的方式,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走起了“花路”。
2005年,比亚迪发布了第一辆自主研发的汽车F3,这辆汽车无论是从外观上还是内饰上,都与丰田汽车的花冠极其相似,但在价格上,F3却只需要花冠的一半价钱就可以买到,而这款车也是中国车企品牌 首次入选“万辆俱乐部”的单一车型。次年,比亚迪生产研发出了纯电动轿车F3e。到2008年,被誉为是“股神”的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同年,比亚迪生产出了双模式的电动汽车。这一年的比亚迪风光无两,但站得越高,风就越大,比亚迪不免还是受到了“风”的影响。
2010年,全球首批纯电动出租车、纯电动大巴研制成功。但这一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下滑了33.5%。随后两年,净利润下滑比例逐渐增大,一度达到94.1%。在此期间,王传福也将发展的视线投向了国外市场,但很不幸的是,国外市场的开拓情况也很低迷。被劳工局调查、被工会抗议,甚至还被竞争对手打压丢单,王传福的设想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给了他一巴掌。后来,在一次世界级的解析会上,王传福也分析了这几年失败的原因,品控问题、宣传不足和渠道扩张速度过快,是导致比亚迪进入低谷的三个错误。针对这些问题,王传福选择用国外本土化的文化惯性去化解,最终比亚迪还是守住了国外市场。
2013年,从低谷中走出的比亚迪开始了新的一轮腾飞。随后,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大环境中,所有新能源车企的营业情况都迅速增长,比亚迪也不例外,直至去年,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荣居第一,成功超过了同一赛道的特斯拉。说到特斯拉,其实这家企业与比亚迪的缘分也很深,一方面是因为两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 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长时间也极其相似。
2003年,在比亚迪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时候,特斯拉也成立了,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电动汽车和能源,花了五年的时间,特斯拉交付了第一辆Roadster,单说这一项,这一年也是特斯拉的高光,但事实情况中的特斯拉则是窘迫的。与预期不同,这款车的实际生产成本远超既定成本,特斯拉也不得不将售价提高,当时的顾客面对这一涨价行为大为不解甚至十分愤怒,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将售价提高了,特斯拉还是会面临赔钱做买卖的处境。
但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却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超人的能力将让人忧心的局面翻了个番,他成功拿到了戴姆勒的投资,随后又与丰田建立了紧密合作。之后的几年中,特斯拉的发展更是一帆风顺。到了2013年,特斯拉开始筹备进入中国市场,这个时候的比亚迪和特斯拉很默契的在本土和国外都开始了市场扩张,但与比亚迪的操作幅度相比,特斯拉的扩张之路显然要更加大胆且顺利一些,到了2020年,特斯拉就抢先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的生产交付量已经占全球交付量的一半还多。而在说到比亚迪的时候,马斯克的态度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
在比亚迪进入美国市场的那段时间,马斯克曾表示比亚迪的产品对他们来讲,并没有竞争压力,甚至在中国市场上如何存活下去都还是个问题。但当看到比亚迪势如破竹的发展步伐后,马斯克对这个对手越来越正视,也渐渐开始认同比亚迪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新能源汽车领域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细看好像还是那样。在过去的一年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高达180多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但实际上,如果把视线转到企业本身的盈利情况上来看的话,比亚迪的情况不容乐观。一年销售180多万辆车、668亿元营收,利润却仅仅只有8亿元,与特斯拉的利润相比,大约是三十倍的差距,所以说新能源领域的变化是很微妙的。那是什么导致这个结果的呢?有人说是因为产品定位。
在比亚迪做汽车研发的初期,企业主打 就是以低成本的价格优势、靠量盈利的,主要的销售市场是面向我国国内。但特斯拉不一样,它第一批的受众群体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此为基础,在特斯拉不断发展过程中,它的产品定位就更加偏向中高端客户,即使是面向我国市场,对于大众来讲,特斯拉所销售的产品,相较于比亚迪的也会更有品牌价值,中高端的产品定位也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增加利润,扩大销售范围,特斯拉也将逐渐开始向低端市场进攻。
对于这样的销售现象,王传福曾公开表示,国内的一些消费者是看不起自主研发品牌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在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这场对战中,比亚迪终归还是落了一截的。面对现实的社会情况,比亚迪的低价策略虽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吃得开,但到了国外,比亚迪的待遇就没那么乐观了。去年12月,比亚迪销量23万余辆,同期海外仅售1.13万辆;今年2月,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售出9千余辆,比亚迪仅售出35辆。只在国内市场上大放光彩却并不代表能够走出国门,所以为了能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比亚迪除了在自身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外,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也下足了功夫。
九千多项专利,数十亿的研发投入,与多个区域国家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甚至斥巨资造船开路,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王传福坚决要带领比亚迪成为“国货之光”、让比亚迪走出国门。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进入者越来越多,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除了特斯拉的冲击之外,比亚迪还要面对其它新势力车企,如蔚来、小鹏、理想等这些企业市场份额争夺的威胁。新能源领域的战场现在已经逐渐明晰了,但这场“战争”也必定会持续很久。
向上生长的比亚迪和俯身向下的特斯拉,还有众多竞争者,在这个“厮杀”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上,谁才能真正突出重围?王传福又是否能够带领比亚迪保持辉煌?这些答案需要交给时间,但我们也不介意先在评论区听听您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