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求存(求存的本性)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6 浏览量:

求存,任何生物都有求存的本性,甚至可以说,任何生物生存的最基本准则就是求存。

求存,即谋求生存发展、延续物种基因。

植物的求存机制是长大成熟、播撒种子然后完成它基因的传播和延续。那么它是怎么播撒它的种子的呢?首先它要完成自我的成长直到成熟,成熟之后它靠它鲜美的果实去吸引动物去吃它。但是可不是让动物把它的果核(种子)也吃掉啊!所以怎么办呢?它会在它的果核中进化出一种毒素,使动物吃到果核时会感到苦涩难以下咽,因此,动物们便会吃果肉而吐出果核。果核被吐出后落到了土壤里便有了它的子代基因。

动物的求存模式相较植物就不是那么友好了。一只狼肚子饿了,它会用利爪抓破羊的皮肉,还会用尖牙扼住猎物的咽喉。有的动物会逼迫自己长出长长的的脖子,有的则会强制自己进化出糙厚的皮肉;它们有的会变色隐身,有的会飞天遁地。总之,形态长相各异的动物们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并且“变态到疯狂”。它们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其实都是为了求得生存。残酷的丛林法则告诉动物们,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于“不败之巅”。食肉动物们会用血腥残忍告诉你:“我很暴力、很残忍,但是没有办法,全是为了生存...”

对于人,尊严名誉不是他的生存要件、仁慈美善不是他的必然选择,而偏偏是温居果腹、鲜衣美食、生存繁衍、舒适懒散、弃苦逐乐等等这些我们文明社会里认为“玩物丧志”“时刻克制”的,却是人类作为动物中的一种,其本性中最真实的诉求和最底层的规定性。

说来也奇怪,我们的文明社会里经常强调的往往是艰苦奋斗、敢于吃苦、奋进向上、勇于拼搏。

孔子曰:“食色,性也。”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其本性的底层却也如动物性一般,都是为了求得生存。并且为了求得生存,我们人类也是绝对不吝惜使用暴力和残忍的,只不过人性有了理性的支配,其过程和手段显得不是那么直白和易懂而已。大家想想,人为什么会追名逐利?为什么会产生政治和权利?为什么会贪心万丈?为什么会产生社会强权系统?说白了,不就是为了抢占生存资源,为了生存,为了生存的更符合动物性中“果腹温居、生存繁衍、少苦多乐”的本性吗?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类的钻营算计、贪权牟利只不过是动物性的本真展现,只是果腹温居的升级版演化而已,难道不是这样吗?自古当官的为了什么?绝大部分(不排除个别有较高精神追求的人)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争夺生存资源,为了满足人性底层的动物性,即衣食住行、果腹温居等等。因此,若问人的私欲贪念有错吗?我们大部分人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按人性来讲没有错。

对于生存环境如此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倾轧、争夺、其实都只是争夺生存资源的人性真实展现而已。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处处挤压的社会中,假如我们过分的苛责道德沦丧、较真的计较人性泯灭,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伪饰而已,贪求自我的舒适安逸、生存保障、繁衍留存才是人性底层中最真实的诉求。因为我前面说过,人性的最底层和动物其实是一样的,是可以为了生存放弃一切的,其他的所谓的道德、规则等等人类社会定义出来的种种价值观,都是人性退而求其次的选项,都是排在求存本性之后的。

荀子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谈到人性时偏向于人性善的一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性论,论善论恶,在荀子、孟子那里都各执一词,都非常有道理。

其实,人性不善也不恶,人性如动物性一般,都是为了求存而设定的,生存是最高法则。狼吃了一只羊它自己不认为自己就是恶的?相反对于正在等待哺乳的小狼来说,这只吃羊的母狼就是善的。

说人性本贪、本自私也好,说人性好利、好声色也罢,其实都是人性底层的动物性规定的。

你让狐狸饿肚子对它说:“行行好吧,不要吃这个可爱的小白兔了”,我估计它是不干的。

你让一头野狮套上龙套替你不停的转圈圈拉磨,辛苦劳作,弃掉它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悠然自得打瞌睡的本性,那估计也是很难办到的。

你让普通男女去做苦行僧,去修行,放弃繁华和吵闹,放弃舒适和懒散,去追求苦修和极致的精神世界,这是有违人性的。

类似的,你给这个世间定立太多的道德观、价值观,如品行高洁、不贪不占、修养身性、做圣贤等等,其实都是在粉刷人性。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由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又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要为上者要无为,不要过多的干预人事,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也让世人不要过分的规范什么仁义道德的标准,也不要随意定立什么美丑善恶的价值观,即“多言说穷,不如守中”。

老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告诉世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是更有利于引导世人行善去恶吗?其实不然,其实老子是深愔此“道”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其实多次提到“道”这个概念,他讲世间万物的生存都各具其态,各行其道,这个自然的样态,这个运行之道就是自然之道,就是依它们各自的本性演动存续之道。

因此老子的意思就是:即使你用任何“冠冕堂皇”的、“高大上”的、“美好”的期望去规范矫正人性,都是在违背人性为求存而设定的基本属性,都是对人性本真状态的扭曲和戕害。世间万物会依照各自的“本性”去求得生存,谋得繁衍,这样才能延续物种,流传基因,也只有这样,这些生命体系才能经得起世事变迁,耐得住岁月更迭。天下万物“我存故我在”,即存在、存续、生存才是各个物种生存的最高意义。

庄子说:“曲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那些举着美的标杆,扬着善的大旗的人们,他们的愿望固然美好,初衷也不可谓不宏大,但是他们“美丽的愿景”终究还是沦为了世人私欲下的门面和说辞。再美好的理想也终究敌不过人性,即使有再多的“传道者”去努力奋斗,人性却还是那个人性,还是那个偏私好利、追声逐色、弃苦享乐的人性。正如老子所言,人性终究还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相反的,“仁义道德”之类的说教反倒会成为“欺世盗名”之徒的帮凶,使世间徒增诈伪奸邪,使人性多填诡变机心,使人类社会中频现控制、愚弄百姓的强权政治。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和庄子其实都论述过其深层的原因: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甚至有这样的感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贪欲搅乱心神,智巧助长权私,因此生名利,逐私欲,扰动清宁;

圣贤肃杀本性,仁义逼迫奸邪,因此生大伪,现大盗,诈巧丛生。

世间万物的生存样态本自有道,生而有序。因宣扬善而过分压抑了人性的恶(求存、利己、自私等人性),恶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以伪善、阴私、巧诈的面目出现。因标榜仁义而不承认人性中的自私贪欲,那么人性中的自私贪欲便不得其法,便隐匿变形而失态扭曲,使得正常的人性不能彰显。而圣贤智者的出现无疑又激发了这种巧诈奸伪,使得人性在愈演愈烈中越发的偏离“大道”,越发的智巧升级。

人性既然本就不易改变又虚而不屈,自然万物也循因而动又固守其“道”,因此,我们的观念里便应多一些“从人之性,顺人之情”的宽容,少一些虚伪的说教和对本性的矫枉过正。不要过多崇尚文明社会中价值观的高下分别,现代社会激进的进步论思想也或许只是人类对自然、对人道自以为是的强力扰动,是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无为”之法的背道而驰。

最后,希望大家研读古人智慧,蓄养精神,守德于中,归真致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