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沽(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沧海桑田话天津(24))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量:次
“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南中(南方)也爱烧刀好,一斗葡萄博得无?”这是崔旭在《津门百咏》中的诗句。崔旭,清代嘉庆庚申科(1800)举人。可见,至迟在十九世纪初,大直沽白酒已闻名遐迩,并成为津门名产之一。那么,大直沽的酿酒业始于何时呢?有人曾据《接运海粮官去思碑》关于“直沽素无佳酿,海舟有货东阳之名酒者”,推断“早在元代天津已能造酒”。笔者觉得难以让人信服。所谓“海舟有货东阳名酒者”,只是说海漕舟船中有从“东阳”之地“货”(买进)名酒的,并不是说直沽已能造酒。
老式的木制花窗古风依旧
偶翻《天津诗钞》,见有朱竹癌(彝尊)所纂《明诗综》载无名氏(《天津县志》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其一曰“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酿酒未终舟子报,柁(舵)楼黄蝶早飞来。”意思是说,天妃庙所对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边都挤满了,还没等新酒酿好,舟人就以黄蝶飞至卜得神仙要来吃酒。看,连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见直沽酒的诱惑力有多大。
《明诗综》所辑既然都是明代人写的诗,那直沽白酒产生于明代应该可信,亦为大直沽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史实所佐证。
众所周知,直沽白酒以小麦、大麦和豌豆制曲,而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在那“粟贵生齿繁”、“贫者难糊口”(见崔旭诗:《烧酒》),特别是军需民用无不仰给于江南的时代,用粮造酒不仅遭到贫者反对,亦为官府禁止。因此,经过几百年,山东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翰林董元度在《天津杂诗》中仍称“河豚入市思拼命,沧酒盈樽不遣愁”,而不见直沽酒的踪影。
又过了几十年,十八世纪90年代(清乾嘉年间)的诗人唐芝元在《各色酒》中,才给直沽酒以全新评价:“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还是高粱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已与崔旭的“名酒同称大直沽”异曲同工了。
其后,面对水旱蝗灾,直沽酒惨淡经营百余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受一次沉重打击。是年五月,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大直沽东西皆战场”,“洋兵入村,沿户纵火,村民之居守殉难者二百余人,延烧月余,村之房屋尽为焦土”(见《大直沽救乱记碑》),义聚永、义丰永、永顺祥等14家烧锅(酒厂)均遭劫掠,元气大伤。
战后,大直沽村多半被比利时租界强占(1931年始交还中国),大直沽人为生存而恢复生产的众“烧锅”每月每百甑(蒸锅)要向比国缴纳捐税50两白银(后折银元),使直沽酒的命运难免浮沉。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二年(1910)间,包括大直沽在内的天津酒厂依年次为39家、42家、22家和3家,民族工业随内忧外患而历尽艰辛。
民国初期,大直沽的酿酒业曾有过一段辉煌。据天津商会调查,1912至1928年间,大直沽有酒厂16家,占天津32家酒厂的50%。16家酒厂年总产240万公斤以上,最高年产突破500万公斤。不仅畅销京、津、沪、穗、闽和台湾,而且由义聚永酒厂经理刘桂森率先打入香港、新加坡,遂远销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美国,成为抢手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酒业开始萎缩。日伪统治时期,大直沽地区酒厂仅剩义聚永、义丰永、同丰涌、永丰玉、裕丰涌等10余家,1942年连牌子最硬、实力最强的永丰玉也被迫宣布倒闭。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大直沽地区义聚永、义丰永、同丰涌、永丰玉、裕丰涌、同兴涌、同源涌、同华涌等几家烧锅被收归国有,更名“天津市直沽酿酒厂”,成为天津市第一家登记注册的地方国营企业,证号第00001号,负责人白纪瑞。1950年,在华北物资交流会上,直沽干酒与山西汾酒并列华北名酒。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各酒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开始了天津全市地方国营酿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