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兹全(琉璃厂故事174|何兹全上北大)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量:次
夏和顺
1931年,何兹全考上北京大学,先入政治系,不久转入史学系。何兹全原名何思九,是山东菏泽人。何氏本是大户人家,到他祖父已家道中落。何兹全考上北大,可谓光耀门楣。
△《新潮》创刊号
他的堂哥何思源,1915年入北京大学,是“五四”一代中坚力量,此时已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得知堂弟考上北大,自然非常高兴,不仅答应赞助四年学费,还专门写信请老同学傅斯年作他的保证人。
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1913年入北大预科,1916年升入文科国学门。在“五四”运动中指挥游行,创办《新潮》,风头更劲。而且出身更加显赫,他的祖上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顺治宠臣。何思源曾对何兹全说:“我们没有家学,不能和孟真(傅斯年先生)比,人家是书香人家,咱们有啥?”可见那一代新潮人物,内心仍看重旧学。
△何思源手迹
何兹全父亲全部家产是50亩田加一所店面,除去家用很难供应一个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堂兄的资助十分关键,令他终生感激。何兹全说:“当时在北京读大学,省着用也得200块大洋以上。”他的同学有不少去开封读了河南大学,一年100多块钱就够了。吴相湘1933年入北大史学系,比何兹全晚两届。他是湖南常德人,世代经商,读书时家里每年给400块银洋,远多于一般同学,因此可以尽情逛书肆,购买自己喜爱的书籍。
傅斯年当时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也在北大兼课。陈寿颐刚刚担任史学系主任,讲课不怎么吸引人,但傅斯年说他很有学问。课堂教学受欢迎的几位教授是:胡适、傅斯年、钱穆、陶希圣。他们讲课生动,引人入胜,析理清晰,处处有独到见解。
△何兹全八十五自述《爱国一书生》
一般课程选修的多,同堂听课的可能来自好几个系,也可能来自好几个年级。当时北大流行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所谓旁听生是指没有选课的学生,偷听生则根本没有北大学籍,他们很多人就住在红楼附近,按时去听自己喜欢的课,谁也不管,也可见北大之包容。胡适有一次在课堂上问学生中有没有偷听生,并说:“没关系,能来偷听更是好学之士,我只希望你们给我一个名字,是我班上的学生。”何兹全赞其“宽厚待人,身教言教”。
张中行是北大国文系同学,何兹全晚年读他的《负暄琐话》,对其中描述的北大学风感同身受。从抗战期间与清华、南开同组西南联大,到复员迁还北平,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气氛仍然保留着。抗战胜利后,张中行曾到北大听梁思诚教授“中国建筑史”课。学期终了,梁先生问同学如何考试,听课的二十多人无一人回答。梁先生又说,那请选课的同学举手,也没有一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然后向台下作了一个大揖。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