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战(电商“价格战”,拼多多挖条“河”,淘宝的手段才叫“绝杀”)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量:次
近日,在天猫的闭门沟通会上,面对商家关心的“电商价格战”问题,戴珊回应:一味通过高投入去卷低质量的增长并不是最优解。
然而,淘宝近期却悄悄地进行了“同款比价”的新功能测试。
平台不再补贴消费者,却通过价格对比,让商家自己打起了价格战
当低价模式彻底“感染”了整个电商产业,谁在昧着良心赚钱?
01 可乐垄断怎么形成的?
在看清电商平台之前,先要有一个认知:垄断是怎么形成的?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通过长期、大量的广告宣传,用超大规模的生产,把成本压到低得不能再低,不给第三家企业活路。再通过资本手段,把第三家吃掉。这就像资本看到有点苗头企业的就收购,不卖你就没活路。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把成本压得极低,让同行看不到利润。
通过低价带动巨大销量,从而进一步摊薄和优化企业管理成本,从而实现在该领域的垄断。
02 电商平台是怎么做的?
起初:当拼多多的“砍价拼团”模式推出后,受到网民的追捧。因为,价格太便宜了。
拼多多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用“砍价”模式,为电商产业挖了一条“护城河”。
后来:就这样,拼多多通过连续5年的“补贴”,彻底拉低了整个快消品领域,各商家在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价格。
而电商平台对商家店铺里的商品展现量、直播间流量的GMV考评数据中:商品销量,占主导地位。
各大电商平台都在给电商公司以及电商从业者灌输一种思维:制造爆款,拉低价格,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销量。
结果:在抖音、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直播间里,几乎清一色的带货主播都在尽可能的用“更低”的价格刺激消费者,以带动商品的销量。
这成为电商从业者统一的标准动作。
影响:用低价走量、打造爆款,从而垄断市场,打压线下竞争者,让电商平台成为永久的受益者。
03 平台成消费环节的寡头
低价一旦形成趋势,就很容易造就寡头。
低价造成内卷:平台的绝对话语权,让电商商家在价格竞争中内卷。消费市场就那么大,当爆款横行、低价压榨,势必压低同行业其他商家的正常销量。
大家一块降价:在生存压力面前,商家只能用更高的推广费用,以及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下单,从而摊薄各项成本。否则,利润会越来越低。
线下生存艰难:电商商家其实已苦不堪言,就更不要说线下实体商家,在没有爆款、无法降价的情况下,就难以形成成本的控制,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平台成为寡头:无序的低价竞争,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建立起,以低价、超量销售为主导的“可乐式”垄断。
更可怕的是平台依靠主导权,会把商家一起吃掉。
04 平台怎么“吃掉”商家?
京东的自营:在京东商城的销量中占据领先地位,“自营”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成就了京东商城的崛起。
当上海某家面点企业成为京东自营的供货商后,京东会对该企业提出很多要求。甚至对企业的生产条件、环境、流程等,也会提出“合理”的建议。
被“改造”的企业还剩下多少自主权?
拼多多的最初一公里:拼多多在农产品上推行“最初一公里”,聚焦于生产端改造。通过一系列的供需对接、定制种植方案等,带动了部分区域的农业产业化。
然而,这种“去中间化”,看似“没了中间商赚差价”,却也减少了货币的流通,让相当大一部分人失去了就业或者创业的机会。
而源头的种植户,看似可以提高价格而增加利润。但是,经过“砍一刀”之后,价格和利润又回到了最初。
谁又成了“中间商赚差价”?
阿里的新零售:菜鸟+百世+圆通+中通等搞定了物流,“盒马”系列和天猫超市搞定终端门店,又搞定了苏宁、大润发、银泰、三江、高鑫、联华,可以说就没有阿里进不去的行业。
如今,“淘特”直接进入产业带,让小二直接扶持“销冠”和帮着选品。
可以说是从源头到渠道,从物流到终端,比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
能不能“吃掉”商家?
电商 是穷人和富人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墙
当低价竞争成为趋势,当价格造成垄断,当平台成为终极寡头,会出现的结果:
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运营成本的商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价格基本相同,在绝大部分人眼里,商品的服务附加值无限接近于“0”。
之前,免费的物流配送成本,是加到了商品价格里面的。如今通过低价竞争,物流配送成本势必被无限压缩。
这:替富人省钱,降低穷人的劳动附加值。
通过对供应端和销售渠道的垄断,摊薄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附加值,而服务附加值的直接受益者是穷人。
电商 通过绝对话语权影响商家销售行为,通过对源头和渠道的垄断制造爆款,通过塑造的地域优势放大销量,通过低价形成排他垄断,从而全面的降低了劳动附加值,形成成了一道资本越积越高的围墙。
这道围墙的武器就是降价,它替富人节省了人工服务费,降低了工厂的附加值。而在整个生态链上,围墙之外均没有了利润上升的通道。
这道墙,阻碍了社会生产能力的进步,也堵住了穷人上升的通道。
本文灵感来自《电商-阻止穷人跨越阶层的护城河》,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