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国内财经

孟祥海(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8 浏览量:

名人,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盏盏灯,在他们身上,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无论读他们的书还是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对当代人,都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丰富,也是一种方法的启迪。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本期“书生活”,一组关于名人读书的文章,敬飨读者。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读书

作者:汪翔

毛泽东是博览群书、追求真理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可须臾相离。毛泽东的书可以伴眠,可以伴行,可以伴吃,甚至连上厕所、在炮火中也要看书。

毛泽东自幼好学。八岁时在他教书的舅舅家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在读私塾期间阅读了“四书”“五经”《盛世危言》《列强瓜分中国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16岁时写的一首诗。胸有凌云志的少年毛泽东告别家乡到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读新学。在那里阅读了《世界豪杰传》《新民报》《新民说》等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当时学校条件较差,没有阅览室和图书杂志,毛泽东每天必到学校里悬挂当天报纸的地方看几十分钟,周末常到湖南图书馆看书,到朋友处借书。第二年春天,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一师图书馆藏书丰富,毛泽东广泛阅读,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无不涉猎,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都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大量阅读外国思想家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两次前往北京。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和斯诺谈话,回忆起这段经历,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陈独秀对于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阅读了大量中外著作,为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读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阶级斗争》、柯卡普著《社会主义史》等著作。毛泽东后来多次回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毛泽东读过的书:《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1920年8月,由社会主义研究社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在上海出版,此书为第二版。)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毛泽东读过的书:《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这本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书,在现代中国已经出过多种版本。图为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毛泽东读过的书:《原富》。这是翻译家严复对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TheWealthofNations》翻译的第一个译本的书名。现在常见的译名为《国富论》。图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出版的版本。)

蔡元培的读书之短

作者:姜炳炎

读书好,但要得法。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蔡元培曾写《我的读书经验》,总结了他读书的两个短处,今日读来,仍受益匪浅。

蔡元培从十几岁就开始读书,近六十年,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几乎没有一天不读。然而,他自称虽然读书多,但是在学术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成就,这是因为读书不得法的缘故,具体有两个短处。

第一是不能专心。当初读的都是旧书,主要是考据和辞章两类。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是诗词文章的总称或文章的修辞。蔡元培的喜好,在考据方面,偏于哲理,对于典章名物,不大耐烦;在辞章方面,偏于散文,对于骈文及诗词,不大热心。虽然读书很多、很杂,算术也读,医书也读,但都没有读深、读透。

多年来,蔡元培曾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但都没有成书。到了四十岁以后,他开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因为没有下功夫记外语单词、练习语法,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书,所以到最后也不能写一篇合格的德语、法语文章,做一回这方面的演说。1907年起,蔡元培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读书。那个阶段,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美术史、文明史他统统去听,关于这些学科的参考书,也胡乱读起来。后来,他经过思考,决定收缩读书范围,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其他类的书始终不能割爱,既想译一本美学,又想编一部比较民族学,但都没有成书。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第二是不能动笔。蔡元培抱着利己主义态度读书,也就是对自己有用或喜欢的就读,反之就弃之。对于书里的疑问之处,他始终不大用心去搜寻,即便有时在书上做几点特别的记号,但均不能及时核实出处和进行资料考究,时间长了,这些特别的记号就不了了之。

蔡元培多次见到胡适有这样一个习惯,出门带一两本书,在车上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做记号。询问得知胡适回家后会立即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摘抄。清初诗人王士祯读书时,遇有不熟悉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房墙上,时时阅读,记熟了就揭去,再换上新的,所以他的诗和诗论著称于文学史。对照胡适和王士祯,蔡元培反思自己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学术成就逊色很多。

读题跋

作者:孟祥海

许多读书人、藏书家,每得心仪之书,往往在扉页题写跋语以纪念,或记得书经历,或考据版本之珍,或言读书心得等,少则三言五语,多则数百言,多为即兴之作,虽非刻意为之,却颇见性情。

民国藏书家傅增湘,每得珍本必题跋语,读来饶有趣味。如“时大雪初霁,园林皎然,玉润珠晖,清光袭入几案间,与冷淡生活之趣相映发,笳鼓严城中,做萧然物外之想。吁!可乐也。”窗外冰清玉洁,室内把玩珍本,清光摄入,虽有清冷之感,却与主人淡泊生活相映成趣,得天地清气,伴淡泊人生,两相映照,超然物外,其情其趣,非外人可知也。

老作家孙犁,晚年以整理旧书、题跋为趣,并自创“书衣文”体,辑成《书衣文录》一书。书中颇多隽语,读来颇得佳趣。如《蒲松龄集》(上)的题跋中有:“夫参天者多独木,称岳者无双峰。昼夜经营,精极一体,其他诗文,只能看作是成此大功之准备。”言蒲翁创作,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写作体会呢?次日下午,又题写一则“余午睡,有人留柬夹门缝而去,亦聊斋之小狐也。”读来情趣盎然,令人不禁莞尔!

当代藏书家黄裳,每得舒心善本,必题跋以记之,亦颇多趣语。如得明抄本《离骚草木疏》,跋曰:“……戋戋一册书,费钱如许,殆有计叶论钱之势矣。书痴如此,可为一笑。”得《冬心先生集》后,题跋中有言曰:“书痴加人一等,跋此一笑。”可见,每得善本,黄裳先生必跋,且常有“一笑”一词,那种踌躇满志,手握书卷,怡然自得之情状,呼之欲出。

题跋见个性,片言即真情,此中真趣,非惜书爱书读书之人不可知其乐也!

【书影来风】

长篇传记文学《陈俊武传》出版发行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一部生动记述我省洛阳市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事迹的传记文学《陈俊武传》,近日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张文欣先生为我省知名作家,曾任洛阳市文联主席、《牡丹》杂志主编,有报告文学集《大路歌》《时代记忆》、散文随笔集《秋水红尘》《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等多部著作面世,曾获多项文学奖。

陈俊武原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担任领导工作,从原岗位退下来后,全身心投入炼油工程技术研究。1992年,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3年后改称院士),实现了河南省中科院学部委员零的突破。《陈俊武传》全书28万字,分19个章节,生动记述了陈俊武从少年时期就刻苦攻读,立志产业报国,到一路风雨,追梦石化,刻苦创新,逐步成长为行业泰斗的人生历程。书中不只有石油和技术,更有传主别样的家国情怀。

名人,是照亮我们读书的灯

2018年4月27日《河南日报》第13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