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从西影厂兴衰看未来影视市场走向)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8 浏览量:次
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巩俐...这些耳熟能详名字,共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红高粱》《老井》《大话西游》等一部部优秀作品,从中国走向世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导演和影视作品,都是从一个地方走出,它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
20世纪80年代,辉煌时期的西安电影制片厂迄今保持着国内获奖数量、影片出口数量位居第一的纪录。然而,辉煌过后西影厂很快落入了低谷,受市场经济的持续冲击,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纷纷面临困境。2009年,原西安电影制片厂经过两次改组,正式成立了西部电影集团。彼时的西影,人才流失、管理失序,即使拥有1800多名员工,却一度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西影开启了新一轮的深化改革,通过压缩8个职能部门、撤销4个僵尸公司,规范310名艺创待岗人员,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振兴电影主业发展。但西影要想恢复昔日辉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持续不断地全面深化变革。老国企的重启键到底应该如何按下?
1月26日,由山东卫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名牌》杂志社联合出品的《无边界商学院》全新改版升级,特别邀请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文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系主任苏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国华,品茗论道,共同探讨西影的变革之路。
文化传承需要载体 重塑电影生态圈提升抗风险能力
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影视产业的盈利模式已然发生变化。电影行业面临着极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影集团如果贸然选择将资金全部投入主业并不现实。于是,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带领团队,选择建设集影视生产、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产业配套为一体的“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通过物理空间的搭建来聚集资源、补齐短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主业发展。赵文涛提到陕西影视已经是块沙漠了,沙漠中无法长出参天大树,西影要做的,就是通过电影资源的聚集,重新打造一片电影产业的生态绿洲。
值得一提的是,赵文涛选择了在西影厂原址上进行“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赵文涛介绍.这么做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留西影璀璨的文脉。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刘国华教授也分析到,很多百年企业也将总部放在原址上一直没变,因为企业的文化传承需要载体,这是企业的文化根基。
文化产品要打造品牌特色 艺术市场要打破“21原则”
电影生态圈已经搭建好,下一步就是要全面振兴主业。对于未来的主业发展,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讲到,1984年中国电影美学创始人钟惦棐先生看了西影厂拍的《人生》以后提出了中国西部电影这个概念,西影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现西部特色、开发西部人的精神世界,继续打造品牌特色,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市场去拍爱情片、惊悚片。复旦大学苏勇教授提到,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意思就是从品牌理论来讲,企业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差异化的特色。
提到西影的很多经典作品,那是60后70后一代人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如何把这种共鸣转化为经济效益,是西影站在市场的角度,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讲到现在市场上流行一个“21原则”,就是21岁左右的人群拥有更大的市场,但其实,中老年人也有很丰富的文化需求,只是互联网时代,给予60后70后的发声机会太少。像前段时间的《追捕》《智取威虎山》等经典电影的翻拍,去电影院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所以,他们也是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刘国华教授也表示,现在这种情况恰恰是西影集团的机会,抓住这些被人忽视的60后70后中老年市场,生产一些能引起他们情感和共鸣的作品,这部分潜藏的市场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复旦大学苏勇教授总结道,“品牌的创建和营销还是有区别的,品牌的创建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企业领导人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同时要有清醒的品牌战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闪电新闻记者 陈官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