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读(普通人到底该如何开始阅读?)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4-28 浏览量:次
前段日子发布的《读书真的没用吗?坚持一年半给了我答案》的小文章引发了很多书友的热议,也有书友给我留了一个作业:介绍一下读书方法。说来惭愧,读书这件事我不过才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什么特别的读书方法,但是内心的分享欲又无比的强烈,所以还是写了几点关于读书的一些看法。各点之间关联性不强,可直接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感自己想法尚不成熟,欢迎书友留言交流~
1、《如何阅读一本书》
2、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3、一本书到底有没有好坏之分?
4、平时应该读一些什么书?
5、读完书记不住是不是就白读了?
6、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1、《如何阅读一本书》
为了完成作业,恶补了这本书。这其实是我第二次阅读它了。第一次没有读完,总觉得按照书中的方法来的话我就不会读书了。并且读书的乐趣会少一半,索性看了一半就不看了。
再次阅读它时,为我的年少无知汗颜。
首先这本书的自我认知非常清晰:
“本书没法为你解决那些问题,只能帮助你而已”
当然,所谓的“那些问题”就是到底该如何阅读一本书。
书中随后又说道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的实际问题”
“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解决”,
现在对这句话深以为然。虽然从小就学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名言,但这么多年来真的仅仅是把它当成一句“真理”从未想过要去“实践”
书中介绍的方法是很专业的,专业到很多方法让我这个业余选手望而却步。嘛,还是用适合自己的那一套吧!毕竟,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
所以后面的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尚不成熟的读书心得。
2、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会读书,而是总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家糊口一刻都不敢停歇;上了一天班累的要死,下班回来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哪还有心情读书?作为一个中年人,独处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安安静静的读书了。
尤其这一周我的感触特别深,带着年迈的老母亲看病,医院离不开人,忍受着领导的白眼请假,请了假还是要在手机上处理公司的事情,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脑袋沾上枕头就睡着了,根本无暇看书。
恰好同事问我一周能看几本书。我也只好无奈回答,“这周一本书也没看完,甚至都没有打开书”。
在规律生活的前提下一周内大约可以读完1本或者2本(当然取决于书的字数和难度,如果遇到字数多的可能半个月都看不完一本)。其中大部分书都是通勤时间(也就是地铁上)看完的。这周因为请假以往的生活习惯被打破,读书时间被挤没了。
把看书当成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像吃饭一样,一顿不吃虽然饿得慌,但是罪不至死。没时间,没精力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之脑后,专注处理那些打破日常规律的事情。
但如果本身忙碌但有规律性,那就挤出一点时间,安排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读书。例如早起的客厅沙发上看5分钟,或者书桌前看半个小时,或者通勤的路上放弃刷视频,刷热点,改成读书。读书这件事并非要用特别大块的时间来进行,最重要的想读的时候要开始阅读并且持续阅读。
3、一本书到底有没有好坏之分?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别人推荐的书或者书单根本读不下去,那这本书是一本浪得虚名的书么?
余华老师曾经说过:“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
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成长的经历,过去的学识,周围的环境都各不相同,看待事物,需求自然也各不相同。
就好像走了很远的路又累又饿,路途又很遥远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走到终点,而这时路上遇到的其他人都说在不远处有一棵树,结的果子特别好吃,你加紧步伐走到树下才发现是一棵椰子树,树下虽然散落着椰子但你并没有那么渴,你现在很饿,想吃可以饱腹的东西。
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也是如此,需要一种缘分,所以读书初期不要太着急给书下结论,一般读书累计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可以区分那些书对自己有益。就好像上面例子中的椰子一样,我们总有渴的时候。
那是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
--可以在读完后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收获?
如果你读完一本书,这本书其中有一个点触动了你,引发了思考,或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马上使用的工具,我认为这就是一本好书。比如看的时候伤心哭泣、开心大笑,都是作者给与读者的情绪价值;比如说《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该怎样高效阅读,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办法并且具有可实施性;比如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让你可以更快、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内心,从我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好书。
4、平时应该读些什么书?
我读的书真的很杂,杂七杂八。比如一个月内我会读心理、个人成长或者文学、历史等等等。很多人说读书要集中读某一类,这样才可能读的精进。这句话自然是没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把其定义为“主题阅读”。
但我个人性格是喜欢新鲜感的,所以很难在一段时间内读同一类书,对我来说坚持阅读=保持阅读的新鲜感。除非我某段时间真的对某一类书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兴趣才集中去读某一类。
所以我其实很少按照别人推荐的书单读书,我更喜欢的是有了想读书的心情后不管手边是什么书都可以快速的开始阅读。
读书是很私人的事,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可以随时开始阅读。
5、读完书记不住是不是就白读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而大脑很懒,因为它趋易避难,常常在看书的时候我们和作者会有一些共鸣的地方,但是很多时候之停留在想想的层面,因为这样是简单的。大脑权衡之后发现单纯想想是最节省精力的,所以如果有想法产生后没有再进一步动作的话,那想法也会随之消散。结果就是看似认认真真的读了一本书,最后什么也没记住。
小时候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看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一个好的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很必要,以后在翻看书籍或笔记的时候还能重温当时的想法,并且可以再加深思考,更加深入一些,而当我们“烂笔头”越积攒越多的时候知识框架或知识体系自然就会形成。这些框架或者体系就会演变成智慧,一步一步得去指导实践。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宁愿发呆,也不愿打开书本阅读。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焦虑,阅读是长期的事情,一时间不想阅读,没有关系。那就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到自己有了阅读的想法的时候就立马开始阅读。
书虽然读的断断续续的,但时间久了也会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我最开始看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看到兴起的时候熬夜看。那个时候读书是消遣,喜欢看那种爽文,看着主角从被人欺负到独霸一方,没人敢惹心里就是很顺畅。就像现在大多数的很多爽剧一样,其实逻辑啊,文笔啊都称不上好,但是看完了就是很爽,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收获;读完网文后觉得时间多了一块出来,为了填补时间空白,慢慢的开始读一些文学作品,在去年我才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读完了《红楼梦》。虽然还是浅显的阅读,但总算和《红楼梦》相遇了。
后面就有意识的变成功利性的读书了,比如看完一本书总要收获些除情绪以外的思考也好,知识也好。这种书刚读的时候很难,但读进去就很容易进入到“主题阅读”的模式中。一般这类书中都会毫不吝啬的把关联书单写进去,这样顺着一本感兴趣的书就找到了很多感兴趣的书。对知识的渴望会牵着你一直坚持读下去。
去年有一段时间内我对内容创作很感兴趣,在搜索相关标题的时候发现了吕白的《写作7堂课》读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关联书籍,比如《稀缺》《浅薄》,后面还读到了李诞的《人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几本书,但是在内容创作这个主题上或多或少的都关联。
这几本读完后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为何短、平、快的内容更容易成为爆款?
1、互联网顺应大脑“趋易避难”的特点、看起来越便利的东西越会割断人的注意力,不断的打断注意力,使人的精力越来越不能集中,碎片化信息大大利用了人类被切割的注意力,让大脑误以为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而这些信息并不一定具备知识属性。
2、人的带宽(精力)有限,当你关注一些事情,总会忽视掉另一些事情,而往往被你忽视的那些事情是很必要且重要的。
3、内容创作如果也顺应大脑或者人类弱点,那么理论上很容易做出爆款内容的(短、平、快)。
4、内容创作是要保持长时间、高质量的输出,而非灵光一闪。
最后:
读书是收益比较慢的事情,是大脑“趋易避难”中相对“难”的那件事,所以我们要做的也很简单:告诉大脑,不要偷懒。
- 上一篇:调制(信号调制的基本方式)
- 下一篇:dongjing(2020我该怎么做直播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