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家居装修装饰时尚门户网站
首页 >> 商业资讯

帝文(舜帝葬地九疑地望考辨——兼与蒋咸喜先生商榷)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5-04 浏览量:

蒋政平 张泽槐

九疑,又作九嶷,中华人文始祖虞舜崩葬之地。四千多年前,舜帝在禅位于大禹后“南巡狩”,于今湘南桂北一带留下大量活动遗址与传说。其如湘潭市的韶山、东安县的舜皇山、桂林市的虞山等,均传为舜巡狩所经之地,从洞庭湖君山起,沿湘江流域多个县都建有纪念娥皇、女英的舜帝二妃庙,这些都折射出古史传说的历史真实性。舜帝最后“道死苍梧”[1],葬于湘南宁远九疑山,此为千古定论。然而,广西全州民间文史研究者蒋咸喜2021年8月在《纵横》杂志发文《楚南全州: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以下简称“新考”),声称“舜帝葬于全州的九疑山”。该文穿凿附会,妄自推测,通篇无可信据资料。兹试对舜帝葬地九疑山地望考辨如下。

一、关于“零陵”这一古地名的由来及其演变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一般都有其起源及演变过程。“零陵”是一个极久远的古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所谓“是为零陵”,意思是舜帝的陵墓叫“零陵”。众所周知,古者帝王坟墓称陵,以山陵之高大寓意帝王的权力与威严。那么舜帝的陵墓为何要冠以一个“零”字呢?有学者考证认为,“零”字最早来源于古泠水,零陵以古泠水得名[2]。宁远九疑山附近的泠水几千年来名称不变。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距今2100多年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其主区即今永州市南部潇水流域,图上绘有深水(今潇水)流域主干流共25条,其中一级支流即有泠水,有水口水源两个注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湘水注》有“泠水,南出九疑山,北流迳其县(泠道)西南”的记载。郦道元因水记地,指出泠道县得名于泠水(“县指泠溪以即名”),泠道故城遗址位于今宁远冷水镇下胡家村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山、因水、因城为名,是古代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黄帝葬陕西桥山,史多称“桥陵”;汉高祖刘邦墓,因地近长安而得名“长陵”;汉文帝刘恒墓,因邻近霸水而称“霸陵”;汉武帝刘彻墓,因位于茂乡而得名“茂陵”。泠、零二字,从水令声,从雨令声,二者音同义近,互为通假。泠,也写作零,泠水亦即“零水”。江苏扬州市有一古地名南零,常写作南泠;宋代著名的张公神碑:天时合兮甘露泠,又写作“天时合兮甘露零”。最具权威性的例证是国史《后汉书·宗室四王三候列传·城阳恭王祉》直接把泠道舂陵乡写作“零道之舂陵乡”。所以,舜帝因葬于九疑山泠水附近,其墓取名“泠陵”,亦即“零陵”,也就不难理解了。地以人传。由于舜帝崩葬九疑是上古时期的重大事件,“零陵”之名便很快传播开来并逐渐演变为当地最著名的地理名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将“零陵”归于夏以前出现的重要古地名,注明其地在湖南宁远。《辞源》《辞海》零陵辞条,第一语义均释为:“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可知,“零陵”原生地望在今永州市宁远县境无疑。

政区名称与原生地名虽有联系但两者不能混同。“零陵”由古地名演变为郡县政区名称,则是在此后2000余年的秦汉之际。史载,汉武帝平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领零陵、营道、始安、夫夷、营浦、都梁、泠道、泉陵、洮阳、钟武十县(侯国),郡治零陵县,其地在今广西兴安县界首镇附近(又说在全州县城北三十里梅潭)。零陵郡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市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市、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流域,和广西桂林市、永福以东、阳朔以北地。西汉设置零陵郡,之所以将湘水、漓水附近新置县命名为零陵县,其原因在于九疑山所在的深水(潇水)流域在此之前已置泠道、营道、龁道等县级政区[3],这从马王堆汉墓《地形图》可得到证实。秦汉政治制度县“有蛮夷曰道”,表明九疑山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县名必须带有“道”字(汉末王莽复古改制,曾将泠道县改名“泠陵县”,此泠陵实则为“零陵”的另一种写法)。基于此,零陵这个著名地理名称便西移至湘水、漓水上源的新置县了。在地名学上,新设立的政区往往以相邻的某个著名之地来命名,称为“遥取”[4],这种命名法则,古往今来不乏其例。至于西汉零陵郡治不在一郡中心地域的泉陵城,而置于偏西南的灵渠附近,历史学家严耕望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西汉郡国并行,“泉陵乃侯国,当不为郡治”[5]。到东汉,泉陵侯国改为泉陵县,零陵郡治便移至泉陵,此后直至清末未再变动。

有关秦代是否设有零陵县,这是学术界讨论千年未达成一致的难题。《汉书·艺文志》列载书目,有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史念海先生据此判定秦代设有零陵县[6]。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将秦零陵县绘于湘水、漓水附近,紧挨灵渠。然而,《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只是一个孤证。秦县零陵设置的具体时间、管辖范围、县治何处,于史无载,无从查考。广西史学家若谷2001年在《广西地方志》撰文《广西历史并未见有秦县零陵》,以大量实证否定秦零陵县的存在,并对新编《全州县志》(1998年版)在无确凿史料的情况下载说:“(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年),在县境置零陵县,属长沙郡,县治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提出批评,称“颇令人失望”。实际上,地处桂东北的全州县,古为洮阳县地,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其设县的年代可追溯到战国中后期,被视为广西历史上第一县。考其建置沿革,历代《全州志》只讲洮阳县而不提零陵县。洮阳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故城遗址在今全州县永岁镇梅潭村后山,1981年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洮阳县存续时间在九百年以上。换言之,无论秦代是否设有零陵县,均与今全州县关联不大。若谷先生前文指出:“考零陵之名先秦就有,最初作为地名与苍梧及九疑连在一起……,到元鼎六年立零陵郡县于湘江上游后,零陵始与湘水源头连在一起。”此话甚为公允。“新考”颠倒逻辑关系,咬定全州有“最古老的地名‘零陵’”,是毫无根据的。

二、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证:舜帝葬于今宁远九疑山

典籍所载是考察九疑地望的最基本依据。自《史记·五帝本纪》载说舜“葬于江南九疑”起,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名著对九疑山的记载,可谓一以贯之。我国最早的正史地理志——《汉书·地理志》零陵郡营道县班固原注:“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营道县即今宁远县。与此条记载相联系的史实是,孺子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摄政,不仅改营道县为九疑亭,还在这里修建了“虞帝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嶷”字释为:“九嶷山也,舜所葬,在零陵营道县”。此后,从《后汉书·郡国志》到《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再到《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均有相类似的记载。由以上典籍的记载可知,秦始皇、汉武帝“望祀虞舜于九疑”,其“九疑”当确指宁远的九疑山。

考古出土资料是更为直接的证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舜葬九疑有两次重大考古发现。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地形图》,图上所绘九疑山重峦叠嶂的形态,极为醒目、形象,在九疑山南侧画着九条柱状地物,旁注“帝舜”二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根据《水经·湘水注》九疑“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的记载,认为“这座建筑物当即舜庙,九条柱状物当系舜庙前的九块石碑”。此为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舜庙记载。需要提及的是,这幅古地图上绘有8个县治,在图的西北角有“桃阳”县,“桃”无疑是“洮”字的别体,桃阳县也就是洮阳县。古地图揭示,洮阳县距九疑山足有数百里之遥。

舜帝葬地九疑地望考辨——兼与蒋咸喜先生商榷

马王堆三号汉墓舆地图主区及近邻区山川县治在今图上的位置(谭其骧绘)

时入200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宁远九疑山玉琯岩古舜帝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在发掘区下部堆积层中发现汉代祭祀坑和不晚于东汉时期的大型建筑物遗址。全国顶级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等亲临现场考察,认定“玉琯岩舜庙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历史上五帝祠庙考古上的首次发现,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舜帝祠庙”[7],该遗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8]。舜帝为中华人文始祖,历代帝王均遣官至湖南九疑祭祀。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宋武帝刘裕命湘州刺史张邵赴九疑祭舜,留下现存最早的《祭舜帝文》。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到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朝廷遣官祭舜达63次之多,历代朝廷祭舜文碑 “文革”中多有毁损,现存28方。宁远《舜帝祭典》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疑山为天下名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9],重重峰峦,神奇壮美,气象恢宏万千。舜帝藏精于此,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言,“使人对先民选址的精当不禁叹服!”上世纪六十年代,伟人毛泽东答湖南友人写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瑰丽诗篇,更使九疑山名扬于世界。

综合上述情况,正史记载的权威性,出土材料的实证性,国家祭祀的庄严性,使舜葬宁远九疑的历史共识不可撼动。

三、遍查历代旧志,广西全州境内无九疑之山名

地方志被称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于山川、气候等地理要素的记载尤为翔实。“新考”宣称“九疑山在全州旧志中就有记载”,事实真相如何?明朝初年,全州隶属湖广永州府,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编修的《永州府志》是湖南境内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该书载录境内名山90余座,其中全州9座,即湘山、柳山、三华山、隆城山、凤凰山、覆釜山、黄华山、永福山、倚石山。据1998年版《全州县志、附录》“历代修志纪略”,全州县明清至民国时期九修全州志,现存志书四部:清康熙二十八年《全州志》、乾隆二十一年《全州志》、嘉庆四年《全州志》和民国24年《全县志》。经查阅,康熙《全州志》记载有柳山、湘山、完山、笔架山、覆釜山、金峰岭等37座山,没有九疑山;乾隆《全州志》所载山岭与康熙《全州志》稍有不同,亦无九疑山;嘉庆《全州志》所载65座山、民国《全县志》记载54座山,都不见有九疑山。需要指出的是,旧志书在记述山川形势时常有诸如“脉连”某名山、“襟带”某要枢之类的话,这是借他方名山、要枢来装点本地名胜的惯常表述,是溢美之词。脉连者余脉之谓也。“脉连”某名山,恰恰表明此名山不在本邑范围。民国《全县志·地理篇》有一则附录称:西北部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墟、咸水墟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中有夫夷水穿过群山,北入湘省,汇于资水,其主要高峰如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这段话的大意是,西北部山地属越城岭支脉,其中有夫夷水北入湖南,汇于资水,在这一地带有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一般海拔达700余米。既然点明是“北入湘省”,就不能认定此处所指祝融峰、九疑山在全州境内。联系编纂者在该篇覆釜山之下的按语,其意思更为清楚:“覆釜郡境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㟝嵝,脉连九疑祝融,横界夷夏,为南条之首。史称南岳八百里,兹盖岳之发轫处也。况郡西诸水多滥觞于山,足与昆仑、岷、峨何异?”这里,不仅说覆釜山脉连九疑、祝融,还说覆釜山是南岳衡山的发轫之山,甚至可与昆仑山、岷山、峨眉山相媲美!美化本县山川,仅此而已。而“新考”作者据此作为全州有九疑山的依据,未免荒唐可笑。果真如“新考”作者所言,全州县其后于1998年、2018年编纂出版的两部新县志,对九疑山岂有不载不叙之理!

全州旧志上没有九疑山,现实中有没有九疑山呢?按照“新考”全州大西江镇境内有九疑山的说法,笔者于2021年10月下旬专程赴大西江镇进行实地考察,在大西江镇政府、大西江街道上、西美村等处,访问当地教师、铺面老板、镇机关干部及两位蒋姓老者,当问及大西江境内有没有九疑山时,受访者都答道没有听说有这么一座山。一位女干部对笔者说,大西江镇只有一座叫“九条脊”的山,在镇政府的后面。笔者顺着这位女干部的指引驱车来到“九条脊”的山脚下,只见这是一座宽仅千余米、高不过七八百米的荒山。“新考”作者煞费苦心,竟然把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荒山说成是九疑山,把山水冲出的壕沟说成是“九龙归位”,把上世纪七十年代开荒留下的简易工棚说成是“零陵屋”(村民叫林邻屋,与林为邻的意思)。此次调查有全程录音资料备存。由此可以断言,所谓“全州大西江境内有九疑山”,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四、《山海经》所载苍梧、九疑与全州无涉

自《山海经》面世以来,历代产生过许多注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晋郭璞和清代的郝懿行。“新考”言之凿凿,说“《山海经》中有四卷都讲到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我们不妨列举数例,看看《山海经》注释大家们是怎样解读的。

之一,《海内南经》[10]:“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东汉高诱《淮南子·注》载曰,“苍梧之山在苍梧冯乘县(今江华)东北、零陵之南。” 郝懿行按说“《史记·五帝纪》注引《皇览》云:‘舜冢在零陵营浦(道)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之二,《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郭璞的注释是:“赤水出昆仑山”,“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今在九疑之中。” 郝懿行按“‘基’当为墓字之讹”。

之三,《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郭璞注释为:“山今在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地为苍梧也。”

要之,先秦时期的苍梧地望是明确的,无论苍梧之野、苍梧之丘,还是苍梧之渊,都是指今宁远九疑山周边一带地区,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民间人士对《山海经》想入非非的曲解,只会贻笑大方。

舜帝葬地九疑地望考辨——兼与蒋咸喜先生商榷

战国楚越地图(局部)中九疑塞位置

此外,“新考”张冠李戴,称秦置“‘九疑之塞’就位于越城岭下的湘漓走廊之上。”历史事实是,秦扫六合后,秦始皇令屠睢率兵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驽。”五岭之戌中,镡城之塞在今湖南靖县境内,位于越城岭北麓。九疑之塞在九疑山南至今广东连州北一带,位于萌渚岭与骑田岭之间,这里是南岭山地的一个大豁口,地势低平开阔,且水资源丰富,是沟通岭南的重要水陆通道。由谭其骧主编、全国上百位知名学者参与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1],其“战国楚越图”明确标绘出“九疑塞”在今宁远之南、临武之西。该地图集是划时代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可见,“新考”的说法绝不可信。

舜帝葬地九疑地望考辨——兼与蒋咸喜先生商榷

宁远九疑山舜帝陵

综上所述,舜帝葬于宁远九疑,是千古不刊之论。“新考”一文,在毫无史实史料依据的情况下,编造舜帝葬于广西全州九疑山的神话,这绝非历史研究应有的态度。该县为发展旅游搞“无中生有”,在县城新立舜帝巨型塑像,公然宣称舜帝葬于全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注释

[1]见《淮南子·修务训》

[2]蒋波《“零陵”的得名及其区域中心的变迁》,载《湘漓文化》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

[3]陈建明主编《马王堆汉墓研究》(2013年岳麓出版社)

[4]王际桐主编《地名学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4月)

[5]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载《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中华书局2006年12月)

[6]史念海《秦县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

[7]李学勤《舜庙遗址与舜帝传说》(光明日报2005年8月17日11版)

[8]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9]北魏郦道元《水经·湘水注》(《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13年1月)

[10]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沈海波点校本《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

[责编:刘瀚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