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仙古丽(一个维吾尔族青年眼中的托万克麦盖提村之变)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5-05 浏览量:次
9年前,为了走出穷村托万克麦盖提,维吾尔族姑娘茹则古丽·赫则木选择嫁到条件更好的邻乡,没想到幸福短得只有3年。与丈夫离婚后,她带着两岁的女儿回到村里。没有生活来源的茹则古丽只能伸手向父母要钱,母亲哭着劝她再嫁:“女人得嫁人才能有好生活”。
女儿阿迪拉的一场重病花了2500元,这成了压垮茹则古丽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不愿再当个家庭妇女,于是到100公里外的阿克苏市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把女儿留给父母照顾。
2017年5月,茹则古丽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外出打工,眼前是每次离别都痛哭流涕的女儿;留在村里,又找不到工作。
此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已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驻村3个月,工作队员天天入户了解困难诉求,和老百姓商量发展大计,茹则古丽和很多村民想法一样:“说得那么好,能是真的?”
茹则古丽回家8天,工作队员就登门8次,希望她到村委会工作。茹则古丽将信将疑,决定试试。
不懂电脑打字,工作队员手把手教她;普通话水平低,工作队员给她布置书面作业并批改。初中毕业的茹则古丽进步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就胜任了计生专干和劳保协理员的工作。
除了年轻的茹则古丽,工作队还争取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推荐青年致富带头人担任科技副主任;选优配强18名村民小组长、治安小组长、妇女委员和37名“十户长”,为13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建强村组干部队伍。
党员艾则孜·亚森现在有岗有责,他幽默地说:“我感到自己就像是生锈的坎土曼开了刃,又能使上力了。”
宽敞的村委会大院、新盖的富民安居房、通到家门口的柏油路、明亮的路灯……托万克麦盖提村越来越美。面对村里年轻人富余劳动力多的现状,工作队筹资建设就业巴扎,烤肉店、缝纫店、修理铺、小超市陆续开张,贫困户当起了小老板,村民在农闲的夜晚也有了好去处。
村里人均耕地多,但土壤盐碱大,玉米、小麦产量低。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把脉”发现,这里林木资源丰富,适合搞林下经济,上手最快的就是引进菌棒,种植食用菌。
6户村民成为首批种植黑木耳的试点户。那时,没人见过菌棒,茹则古丽听得最多的讨论是:“黑木耳不是长在海里吗?怎么可能种出来?”
工作队、村委会和技术专家把培育好的菌棒发给农民,只需要定时浇水、转棒、除草。
两个月后,6户村民平均增收达8500元。以往不看好的村民纷纷来到拱棚瞧新鲜。
小小的黑木耳成为撬动托万克麦盖提村产业发展的支点。2018年,贫困户家家都支起了黑木耳种植拱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530元,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150多户村民开始种植黑木耳。
一个个黑木耳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建设菌棒厂,带动周边5个村建设木料粉碎厂,提供菌棒生产原料;成立技术服务队,为黑木耳种植户开展管理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创立黑木耳产业孵化园,成立合作社,注册“七村黑木耳”品牌,获批地理标识和有机认证,实现黑木耳制棒、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链条式发展,年产黑木耳达50余吨,辐射带动周边村600余户村民种植,户均增收4000元。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从单一的黑木耳拓展到灵芝、香菇、柳树菇、雪莲菇等附加值高的特色菌类,引导村民种植。
2019年12月,一个新的职业选择摆在茹则古丽面前,依托菌类种植和体验式采摘,托万克麦盖提村建成生态园和民宿,邀请她当负责人。
这让茹则古丽惊喜又苦恼,“我参观了村里装修精美的民宿后,再一次退缩了。这么大的生态园,这么贵的房间,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事实上,对村里年轻人来说,生态园项目比黑木耳种植更具挑战性,旅游、餐饮、民宿等服务业都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
为了打消顾虑,驻村工作队为茹则古丽和村里其他年轻人规划了不同的职业发展路线。当月,工作队邀请乌什县酒店餐饮服务业专家来托万克麦盖提村,为村里的25个青年集中授课25天。
生态园里还建了动物园,引进了羊驼、孔雀和鸵鸟,艾合买提·卡森和玉苏普·阿不力孜成为动物饲养员。
茹则古丽没想到,2020年5月生态园开业后,最多的一天来了上千人,民宿需要排队入住。
到生态园举办婚礼渐渐成了附近乡镇年轻人追逐的潮流。最常见的一幕是,年轻人围着一对新人转圈舞动,身着晚礼服的闺蜜团在花丛中定格美好的瞬间,孩子们在动物园和羊驼、鸵鸟玩耍,看孔雀开屏。
茹则古丽说,3年间,以前城里有的、想都不敢想的,现在都在农村实现了。她的新目标是,好好培养女儿。
她羡慕8岁的女儿阿迪拉的学习环境。2018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浙江省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援助下,总投资2550万元的托万克麦盖提村小学投入使用。这是一所农村全寄宿制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浴室、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教师周转房、锅炉房等基础设施齐全,还开设了古筝、剪纸、陶艺、书法等兴趣班。
“我在小学五年级时,托万克麦盖提村小学因为太偏远被撤销,我只能每天走45分钟到邻村上学。”茹则古丽说。
加上村里一间小服装店的收入,27岁的茹则古丽如今月入6000元。她爱吃火锅,享受着和城里一样的生活,闲了就约闺蜜带着孩子品美食、逛美景。闺蜜茹仙古丽·吐尔逊和村里年轻人都以她为榜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 通讯员 田进宝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