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客航天(欧洲火箭发射失败,损失高达35亿美元是技术不行了?)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5-11 浏览量:次
开头
据法新社21日报道,欧洲的新型“织女星-C”火箭在当地时间20日夜间从法属圭亚那升空后不久就消失了。它载有两颗卫星,总造价高达3.5亿美元。
这两颗卫星本来要加入一个现有网络,该网络能够一天数次捕捉地球上任何地点的高质量图像,分辨率可达30厘米。
但在火箭发射升空后10分钟,地面的观测点就报道该火箭的弹道偏离了预定路线,通讯也中断了。据悉这是由于该发射器的第二级“出现了异常情况”,从而导致了这次发射失败。
于是地面控制人员只能下令火箭自毁(不自毁成碎片的话,就砸到花花草草了),发射服务商法国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说,火箭残骸已落入大西洋公海水域。
那么此次欧洲火箭发射失败,是否证明欧洲的航天技术已经不行了?
欧洲火箭
“织女星-C”是基于“织女星”研制而来,为中型四级运载火箭,采用固液混合动力,一级至三级为固体火箭,四级配备具备多次启动能力的AVUM+液体发动机。
它全长34.8米,发射重量为210吨,可将约2.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700公里的极地轨道,比过去的“织女星”有效载荷多约800千克,而且发射成本更低。
该火箭于今年7月首次发射成功,当时搭载了主星LARES-2和6颗搭载星,通过首飞任务,“织女星-C”充分展现了异轨多星部署能力,体现了该火箭较好的任务适应性,加上较大的运力弹性,使得该火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但在12月20日,同样的火箭在进行第二次发射和首次商业发射时,却出现发射失败的情况。
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说,在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调查结束前,"织女星"和“织女星-C”火箭将暂停发射。
而这次停飞,可以说是重挫了欧洲航天计划,这意味着欧洲没有火箭可以发射了。
欧洲先前能够依靠阿丽亚娜火箭执行重型发射任务,用俄罗斯火箭执行中型发射,用“织女星”火箭搭载轻型载荷。
但后来由于俄乌冲突升级,俄罗斯被欧洲全方位制裁,俄方这边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让欧洲用自己的火箭了。
至于欧洲自家的阿丽亚娜6型火箭,由于很多地方还要不断调试和测试,首飞时间从原定的2020年延后至2023年下半年。
这时,估计有朋友会问了,欧洲不还有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
嗯,说的没错,从2003年开始,欧航局一直使用的就是这款火箭,但是后来随着美国的“SpaceX”和中国的长征火箭发射成本下降,于是欧航局就想设计出新款火箭来,使发射成本更低,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不过,其预估的9500万美元单次发射成本,依然比类似的“猎鹰9号”的5700万美元发射成本高,并且“猎鹰9号”还自带垂直回收功能。
估计吧,等阿丽亚娜6型火箭正式首飞的时候,怕是连SpaceX的车尾灯都看不到了。
中国火箭成就
反观咱们中国火箭发射的成就,最近的2022年数据还没有发布出来。
咱们就拿2021年数据看看吧,2021年,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和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在内,全年共实施55次发射任务,将上百颗(含搭载)航天器送入太空。
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年发射次数首次达到历史最高的“40+”,发射成功率为100%。
在这一年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400次发射,长征五号B、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用5次发射圆满完成了当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建造任务,分别将天和核心舱、两批航天员以及两艘货运飞船送入太空。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征系列火箭400次发射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用了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了4年多;而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2年9个月。
这背后可以看得出来,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技术是越来越成熟了,中国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
尤其是2022年,神舟十五上天使用到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它的可靠性达到0.9895,安全性达0.99996。
这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发射100次失败不会超过2次,发射10万次,才会有4次危及航天员安全事故的可能,这水平放眼全球都是处于领先的。
结尾
以前欧洲、俄罗斯跟中美四国,并称为航天四强,而现在呢,欧洲技术已经不行了,就像打游戏遇到了Boss,一直打不过去,就无法升到下一级。
俄罗斯嘛,由于俄乌冲突分散了精力,航天这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大家看哈,以后就是咱们跟老美之间的对决了。
顺便提一句哈,之前美国SpaceX推出的“猎鹰9号”火箭,在2015年12月,完成首次发射回收,让很多国家羡慕不已。
可回收的好处太多了,原本火箭发动机为一次性使用,在使用了可重复利用技术后,发动机可以多次使用,单次发射成本大大降低,运力也提高了不少。
而现在,我们在这方面也实现了突破。
在2022年9月13日,由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某型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实现重复飞行试验验证,这说明在火箭回收重复利用上,中国又前进了一步。
不仅国家队在努力,国内一些民营航天也没有闲着。
比如2019年,翎客航天完成了可回收火箭RLV-T5的首次自由状态下的低空飞行回收试验。
2022年5月,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发的“苍穹”5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全系统试车获得成功。
同在5月,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星云-M”1号试验箭完成了1公里级垂直起飞及降落(VTVL)飞行试验,实现试验箭成功回收。
8月,蓝箭航天的天鹊80吨改进型火箭发动机二次起动试车,标志着“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已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
这一系列成就下来,离老美的技术反正是越来越近了,有朝一日超过它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