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机构(央行解读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向何处?)
来源:峰值财经 发布时间:2023-05-12 浏览量:次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3000亿元资金如何使用?重点支持哪些重大项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日前进行了权威回应。
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设立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能够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同时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说,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体现了央行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的货币政策特征,在当前大力推进稳投资的背景下,这项工具能够起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作用,“有一些基建项目由于资本金不足,难以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因此就无法进入到开工建设环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就相当于帮这些项目先行垫付资金,满足其资本金的要求,进而能够盘活更多的社会资本。所以这项金融工具就类似于是一个杠杆,通过自身的投入去寻找合适的支点,撬动更多的外界资金投入,以保障基建项目顺利推进。”
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运用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政策性银行拥有国家信用,融资成本相对低。理论上来说,如果按照4-5倍杠杆率计算,3000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有望撬动万亿元级的有效投资规模,“水利等项目产业链长,拉动就业明显,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加快推动内需恢复。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好处很多,可以通过有效投资拉动就业尤其是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进而促进内需复苏。”
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认为,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周茂华说:“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点项目的力度,并不意味着政策转向,目前国内经济处于恢复的重要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宽松格局,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按市场化原则,依法合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保本微利,投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二是投资项目既要有较强的社会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三是只做财务投资行使相应股东权利,不参与项目实际建设运营。四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